告诉孩子“我爱你”
爱是教养孩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资格谈去教育孩子。但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父母们还需要学习表示爱、传达爱的技术。
在爱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母多是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因而使孩子体会感悟不到父母的爱。再浓烈的爱,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爱就像阳光,无论父母心里的爱多么强多么大,如果孩子感觉不到,他就会觉得冷,就会处在阴暗中,就会不太健康,就会出状况。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才会体验到在爱的怀抱中,才会感觉到幸福与安全,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
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案例回放】
一天,儿子给他妈妈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家里人都不喜欢我,谁爱我?”简单的一个“爱”字,让这位母亲想到很多。
看到这张纸条,她马上放下手上的事,和儿子坐在一起聊了许久。
从此,每天只要有机会,这位母亲一定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因为,母亲要让儿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的朋友,是最爱他的人。
【沟通课堂】
(1)对孩子说出“我爱你”
爱要大声说出来,父母常常只做不说,长此以往,孩子不但不理解,有的还会产生“爸爸妈妈对我太严格了,不爱我”这样的想法。一句“我爱你”是一种向孩子传递爱的有效方式,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依赖。只要当你心中有所感,便要说出来让他知道,同时,父母也要教导孩子适时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2)用拥抱表达对孩子的爱
孩子天性就需要被关爱,需要父母的爱抚和拥抱,无论男孩或女孩都是如此。让他感觉到你爱他,他的重要性,对于培养他的自尊、自爱、自信是相当重要的。
孩子的情感表达方式最简单,也最直接,对他来说,最好的表达爱他的方式就是去拥抱他。
拥抱孩子,通过亲子之间身体的相互接触,是传达爱意和亲情的良好沟通方式。父母可以通过这样的亲昵来表达自己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方式让孩子在关爱的浸润中成长,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送给孩子爱的礼物
赠送礼物是表达爱的有力方式。在赠送礼物的时候,效果常常会延续到好几年以后。最有意义的礼物会变成爱的象征,而那些真正传达爱的礼物,则是爱之语的一部分。赠送孩子的礼物,最终都会成为展示父母的爱东西。
2.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中国的传统教养观念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这对许多为人父母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被很多家长奉为教育子女的教条。当家长发现孩子的坏习惯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对着孩子大喊大叫,以示问题的严重性,更严重的会对孩子大打出手,想以此来告诫孩子下不为例。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所以当孩子由于种种因素,某些方面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打骂仅是一种感情发泄,对改变孩子的现状无济于事。
打骂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位用武力征服孩子的家长,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其实,不打骂孩子一样可以教出优秀的孩子,每个父母都应该牢记这个教育理念,把孩子当朋友,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所以,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才,现代父母必须拒绝打骂孩子,改变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一片快乐的天空。
【案例回放】
有一个小孩早上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其母亲谈话。母亲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
她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
孩子先是愣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母亲听后笑了。
第二天一早,母亲跟儿子一起去了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她感慨万分:“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
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沟通课堂】
(1)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
父母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2)以理服人,给孩子讲道理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道理,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采用打骂的方式,不仅会缺乏教育效果,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关系紧张或产生隔阂。
父母要将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与孩子沟通,做到以理服人,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将道理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这样才会让孩子更信服。
3.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站到孩子角度看待和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基本原则。
的确如此,对于父母来说,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全面而准确地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确实不同,做父母的常常忽视这一点。父母多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涉世未深的孩子却会用审美的态度和一颗童心去感知世界,如果父母想要理解孩子,就要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生活,用心体会孩子眼中的一切,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