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神的各种形象中,最为人们所熟知和普遍认可的是民俗年画上的“赐福天
◆福星
官”。其形象一般是朝官装束,身着红色袍服,腰缠龙绣玉带,手执大如意,足蹬朝靴,慈眉善目,五绺长髯,一派喜颜悦色、雍容华贵的气象。有的年画上,天官身旁还有一名童子,手捧花瓶,瓶中插玉兰、牡丹,寓意“玉堂富贵”。还有一种天官图,天官笑容满面,手抱身带五个童子,童子手中分别捧着仙桃、石佛、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等吉祥物。也有的天官手持“天官赐福”的条幅,就更为直白了。
这赐福的天官,是道教树立的福神。传说东汉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作三官书为人治病,即天官、地官、水官。他们各司职责,其中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由于道教着力尊奉宣扬,这种说法便流传下来,其中“天官赐福”的说法最受人们欢迎。于是,人们便把天官作为降福的福神来信奉。
福神的典型形象——福神阳城
另有传说,福神由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福神阳城(杨成)即典型的一例。福神阳城的打扮不似天官,而是一位员外模样,很像福禄寿中的禄神。
阳城为唐德宗期间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时道州多生侏儒,多年惯例,州里每年要把侏儒贡献朝廷,供宫中玩乐。每逢强征侏儒送往京都那天,生离死别,哭声震天,惨不忍睹。阳城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写了一道奏章:“州民尽短,无以贡,不知何者可以贡?”德宗皇帝看了奏章,终于省悟,下诏自后免除道州进贡侏儒。
阳城给道州人民带来福音,道州百姓感恩戴德阳城为民解灾降福,各自捐资为阳城建造祠堂,众多人家还供奉阳城的画像。久而久之,阳城被奉作了福神。这也清楚地表明,能为人民谋幸福的人,也就是人民心目中的福神。
禄神就是掌管文运利禄的神灵。人们相信禄神可以保读书人文章出众,金榜题名,获得功名,所以禄神被认为是读书人的主宰神,同时也是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神。
禄即官俸,也指官职。古代封建社会
以科举取士,读书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
大可以做官,拿朝廷俸禄。高官厚禄是读书人中一心向往的,于是便产生了禄神崇拜。国禄神的起源——星神上和福神源自岁星一样,禄神也源自下星神,又称“文昌”、“文曲星”、“禄五星”。在北斗星上有六颗星,合起来称为文
千
昌宫。其中的第六颗星即是人们崇拜的禄
年
星。唐代裴庭裕著《东观奏记》中说:“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场当有事。”可见,学子的生活、命运与文昌星有关。
又有文昌帝君被认为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人、求科名者最尊奉的神抵,深受民间的崇信、奉祀。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定礼法,将对文昌帝君的祭祀列人祀典。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受到文人学子的顶礼膜拜,谓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
234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而为一。此外,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灵,还有魁星及魁星人神。魁星本是北斗星斗部四星的总称,四星附近的六星为文昌宫,故有魁星点斗的说法。魁为第一的意思,士人科试都想得第一,因而崇拜魁星,以魁星为赐科试第一名的神灵,同时,也以魁星为主管考试的星官。士人拜祭魁星,都含有祈望高中的意思。但科举考试不可能人人都考第一,故而魁星的适用范围没有文昌星君那么大,影响也就小得多。
魁星的形象是据魁字字形想象出来的。一个如鬼的神灵用脚踢一只斗或抱一只斗,就是画中常出现的魁星形象。另外还有一种魁星图则画一鬼立于鳌头之上,举足起斗,反顾以笔点之,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魁星又称奎星。顾炎武《日知录》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仍不能象奎,而奎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斗。”谓其源流颇为荒谬。
禄神的民间形象
旧时民间,喜庆节日正式演出戏曲之前,往往有一种“跳加官”的表演,以祝愿主人和宾客鸿运高照,升官发财。由一人扮演禄神,身穿大红官袍,头戴白色面具,面具作笑容可掬状,手捧巨大的朝纷,上书“当朝一品”,上场绕几周,便下场。然后抱一小孩再出场,同样绕场几周后下场。最后出场则手拿一红色条幅,不断向台下展示条幅上的字样——“加官进禄”,也是绕场几周后下场。“跳加官”含有祈愿禄神赐给官运的意义。
在年画中,禄神有两种形象。一种禄神年画绘文昌帝君,无非是着官帽官袍之类的形象。有趣的是,在文昌帝君两侧常绘有两位童子像,俗称“天聋”、“地哑”,为一聋一哑的侍童。《历代神仙通鉴》记载,(文昌帝君)道号六阳,每出驾白骡,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之司命,掌握着天下读书人的贵贱,故用聋哑于侧,使其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以免泄露天机。
另一种禄神年画则是以鹿来增加“禄”的吉样含义。鹿作为吉祥物由来已久,最早被认为是一种仁兽。科举考试产生后,鹿因其名字又渐具象征功名利禄的意义。在以禄神为主题的民俗年画中,鹿有时是着官袍的禄神的坐骑,或者是一官员模样的人所抚摸的对象,以突出“进禄”及官运亨通的主题。有时,鹿与福神、寿神同处一画中,鹿象征利禄,即代表禄神。
寿星,是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始终不渝,上至统治者,下到民间百姓,求仙祈寿的观念和行为贯穿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不反映了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寿星本为星名,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
《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晋
大郭璞注曰:“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中寿。”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也有记国载: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星;老人上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下南郊……。由此可见,寿星在当时是作为掌五管人间祸福的一种星相而被供奉的。在现在千的民间传说中,有男寿星、女寿星之分。男
年
寿星是南极仙翁,女寿星叫麻姑。
男寿星——南极仙翁
南极仙翁是道教信奉的保佑人间性命年寿的神仙。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玉清真王,传说为元始天王九子。
南极仙翁是南极老人星的人神化,古时人们认为天上的南极老人星主国家之寿,以此星的隐显为王朝命运兴衰的征象。后来它又被引申为主人寿长短的神灵。唐代司马贞将寿星当作主人间福寿之神,他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
236之以祈福寿。”南极仙翁的传统形象,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拄长杖的老人形象:慈眉善目、鹤发童颜,右手拄着寿杖,杖高于头顶,左手托着一只大寿桃。
民俗年画《寿星图》是人们喜爱的吉祥物,慈眉善目的寿星老人满足了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望。《寿星图》中还点缀有松、鹤、龟、灵芝、葫芦等长寿吉祥物,更增添了吉祥的意味,突出了长寿的主题。还有些民俗年画将寿星与福禄二仙一并画在图中,称“福禄寿图”,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安慰。
民间传说中,还把东方朔、彭祖、太上老君也称为老寿星。把他们称为老寿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寿命都长。传说东方朔为岁星的化身,曾三次偷吃王母娘娘的仙桃,活了1800多岁,所以,民间把他奉为长寿之祖。彭祖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长寿仙人,善养生,800岁容貌不变。太上老君又称老子,传说他母亲怀胎72年,生时从母腋下而出,耳长七尺,须发皆白,故称老子。他曾经历三皇五帝至周,长生不死,因此也称老寿星,也把他作为吉祥长寿的象征。
女寿星——麻姑
麻姑为传说中的长寿仙女、吉祥女神,一般用于祝贺高龄女长辈长寿。
有关麻姑的身世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麻姑是由凡人修炼而被奉为寿仙的。当然,麻姑成仙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