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 > 第一章 从心理学看情感中的一些问题(第4页)

第一章 从心理学看情感中的一些问题(第4页)

初恋就像放风筝,有时你只能静静地看着它,或许你会笑,或许你在黯然落泪,但是你有了最美好的回忆。放得愈高离开愈远,或许在某个地方留下它的味道,但是却触摸不到,显得那么遥远。

初恋像棉花糖,纯纯的甜蜜。棉花糖会带你去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那里有你想要的东西,有你想做的事情,不会有别人干扰,只有你自己去享受快乐。

初恋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初恋爱的经历,通常具有新奇性、纯洁性、含蓄性等特点。一般来说,纯洁的初恋完全以情感的吸引为联系的纽带,每一个青年都十分珍视自己的初恋时光,对它寄托着全部的深情、希望和幻想。在他们的脑海里,初恋是一幅画、一首歌、一串脚印;在他们的文字里,总会用最美好的字眼将它描绘成一个童话。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他们往往能不顾一切,认为能和他(她)在一起,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徐凤真情表白:我的初恋是在初二,虽然我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是我还是很感谢他,给我留下了一段那么美好的回忆。我们是一个班的,他高大,帅气,是我们班的副班长,很多女孩都喜欢他,我那时刚转学过去,跟他不是很熟悉,我的物理很好,他常来找我讨论问题,他很细心,慢慢的就有了感情。我们在一起两年,只牵过一次手,那真是一次柏拉图式的爱情,但是很甜蜜。后来,出现了比我更吸引他的女孩。虽然很遗憾我们最终没有在一起,但是还是很感谢他带给我的美好初恋。

初恋是美妙而又珍贵的,它一般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一是迷醉期。这是被倾慕对象的形象,言行、品格、才能等肉体与精神的魅力深深吸引而迷醉的阶段。此时,会出现一种被对象所吸引的近乎幻觉性的思念情绪,对方的形象时时在脑海中萦绕,并产生综合效应。心灵战栗恐慌、幻觉、羞涩、急盼等情绪重叠着占据身心,使其陷入强烈而又无理智的恍惚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亲近欲与冲动。

二是怀疑期。因为被恋人迷醉,拼命地在对方面前显示自我,向她(他)进言,以微妙的眼神和动作来示意,引起对方注意。但“他(她)对我有意吗?看得起我吗?”对他(她)的爱的可能性疑虑不止。一方稍有不慎或可疑举动,都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与烦恼。这其实是过敏性思维所致,往往自寻烦恼。

三是非我期。当终于知道对方也在爱着自己的时候,就进入了“非我”期。相见时,很是激动,情感体验强烈,常举止失控,声音颤抖、脸色紧张,没有以前那种“镇静自若”的形象,不像平时的“我”了,故称“非我”。这阶段时间虽短,但很重要,从中可判断出爱的深度与强烈性。

四是美化期。这时,恋者在心里总是把对方融为一体,你我不分了。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穿戴等活动,常从对方角度考虑,一举一动首先会想到:“她(他)会喜欢吗?”以对方的苦为苦,乐为乐。对恋人的一切进行感情升华的审美效应,产生美化感:会不同程度地把对方理想化,恋人常常依照对方的价值尺度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

初恋为什么多以失败告终呢?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第一次恋爱时,年龄通常比较小(16~23岁),一方面,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独立性、与人沟通能力、自我控制力、判断力以及自我反省意识还有欠缺,情感世界丰富而多变;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多为学生,经济上还不独立,出身、家庭对个体具有持续影响,未来的安排还不明确,尚未完全具备守护爱情的能力。在个体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初恋总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难怪经历过初恋失败的人时常感叹这样的痛苦在劫难逃。

初恋令人刻骨铭心,有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真正忘怀自己的初恋。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主要源于初恋的未完成性,人总是对未完成的恋情有更高的期待和憧憬。并且沉于初恋,不仅仅是怀念那位让你春心萌动的人,更重要的是去追寻、去回味、去记忆那段青春年少中再也找不回来的特殊岁月……

回味初恋会有一股淡淡的或甜或涩的味道,但是对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反复追寻,就可能导致痴迷。特别是在失恋初期,暂时尚无别的朋友或兴趣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时,最容易在孤独感、寂寞感的伴随下反复去咀嚼失恋的滋味,从而加剧痛苦,达到难以自拔的程度。

因此,面对这类多思善感的少男少女,父母不能简单粗心地对待。用关爱的态度和科学的语言与孩子促膝谈心,使他们最终做到通情达理,才能真正解开心理的疙瘩,重新振作起来,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新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战。这样,孩子就不会在第一次失恋痛苦中停滞不前,甚至自暴自弃,而是从初恋与失恋的经历中学习到成长的知识,心理调适的技巧,从而走向健康的成年。人总要成长,初恋便是人生路上重要的一课。多年以后,回首这第一次的甜蜜、第一次的伤痛,忘却淡淡的忧伤,学会体验初恋中飞一般的感觉,不要计较情归何处!

·不要让爱情走错路

如果说,单相思是一个人默默地付出自己的情感,不顾伊人意下如何,终归敢于用泪水祭奠相思苦。那么,萌生“爱情错觉”的人就显得不够洒脱,不仅相思意中人,还有自作多情的倾向,以为对方对自己有同样的好感,结果遭遇到的是更深的苦恼。产生“爱情错觉”的现象同样普遍,尤其是在心智不够成熟缺乏理性思维的年轻群体中间。

阿帆是某校高一新生,平时大大咧咧,跟同学开玩笑时很随便,大家都说他是搞笑的“活宝”,但实际上他是个非常腼腆的男孩,不太善于和别人交流。因为他把大多数业余时间都花在玩游戏方面,没有认真学习,所以在班里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

文怡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学习很认真,成绩也不错。有一段时间坐在阿帆的前排。阿帆有时作业不懂,就去问她,她会很热情地解答,就这样,他们逐渐熟悉了。再后来,不知不觉阿帆就对文怡有了一些好感。他跟文怡聊天,经常是一本正经,很紧张自己会说错话,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很开心。不久后班上调整了座位,他们的座位离得远了,但阿帆仍经常找各种理由去和她说说话,如果有机会和她聊上一会儿的话,阿帆感到这一天都很有劲。阿帆想自己是渐渐喜欢上她了。

在一次同学生日Party上,阿帆玩得开心,就跟班里好朋友们说起自己对文怡的感觉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朋友代他写了一封情书给文怡,并且安排了他们单独约会,但未曾想这次糊里糊涂的碰面相当尴尬,几乎没谈什么,文怡就丢下一句话‘这是不可能的’,然后走了。

以后班级里,很多同学把这件事情当作谈资,到处流传。文怡很生气,甚至当面质问阿帆到底想要干什么。由于这件事情没法解释,他们的关系现在相当坏,见面仿佛不认识,阿帆一下子觉得生活没了方向,原来在文怡心目中惟一的一点好感也荡然无存了。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文怡的身影,有时连上课时也会走神,心情非常糟糕。

阿帆在人群里第一次觉得被女孩子关注,在女孩子愿意与他聊天说话时,他仿佛感到已经找到了“我的最初和我的惟一”。而一旦面对女孩的拒绝时,他的失望和迷茫难以形容,“我真的离女孩的芳心很远吗?”这种怀疑深深地困扰着他。如何更多地了解女孩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学会校正自己失意后的心态,是阿帆目前亟待需要去做的。

在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要分清“爱情”和“友谊”的界限。“爱情错觉”的产生往往是自己爱上对方,而对方也从言行上表示出对你好感的趋势时才会产生,但对方对你的好感,也仅仅是好感,或者一种友谊的表现。虽然好感和友谊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爱情,但它决不是爱情本身。其实,好感和友谊是有着明显特征的,它们明朗大方、公开多向,如果你冷静地观察和分析一下,是不会将它们与爱情弄混的。

此外,要给自己的爱情“感觉”打问号。心理学家认为,感觉只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中的一种初级形式,它所反应的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因此往往会对事物产生不正确的反映。产生在“感觉”基础上的“爱情”只是一种感觉感情,与真正的理性的爱情不可同日而论。所以,当你感觉到某一位异性的温情时,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进行冷静的思考,切莫过份相信自己的感觉,免得作茧自缚。

一旦发现自己陷入单恋的境地,就应该毫不迟疑地打消这爱情上的“海市蜃楼”,尽快地摆脱自己编织的虚幻的情网,借助理智的力量,获得感情上的解放。如果你对对方一见钟情,爱之若狂,并且觉得对方也很爱你,但很快又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就要能够激流勇退,牢牢地握住感情的舵,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与对方的接触,克服虚荣心理和由对方冷淡而造成的自卑感。反之,一味追求人家,死缠活缠,或者沉于单恋的泥潭不能自拔,是很不明智的,这样只会降低自己的人格,使别人瞧不起你。

·在热恋中要在心理上保持距离

如果说初恋像一首隽永浪漫的小诗,那么热恋则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令人如痴如狂,心醉神迷。

有人说热恋是保持青春永不衰老和保持精神永远年轻的良药。热恋能使人丧失理智,认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不好的东西,就连平时的臭水沟也会突然之间香气四溢,灰色的老墙也笑逐颜开了,平时小得不能再小的眼睛也忽然之间变大了,并且脉脉含情,光芒四射……

洪兵,男,国内某知名企业市场专员。去年到上海出差的途中,结识了小茜,一个令他神魂颠倒的女孩,洪兵勇敢地向对方发出了自己的求爱信号。在得到小茜的接纳后,两人陷入了疯狂的热恋。几个月来,两人热情依旧,颇有燎原之势。在自己深爱的人和深爱自己的人面前,洪兵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男人。但是,脆弱的洪兵却在心底潜藏着恐惧,他好担心热恋中的小茜突然弃己而去。

恋爱是甜蜜的,而热恋则可以将甜蜜继续升华。热恋中,一天不见恋人的面都难受。此时,彼此的感应是尤为强烈的。双方恨不得能随时随地交流、沟通,让对方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欢笑。在这时,即使热恋中的一方犯了对不起对方的很大的错误,另一方也往往会原谅。就因为时机的巧妙,就因为是热烈时刻,所以每个人的缺点都会随时消失,即使平时再好的朋友或生身父母去劝,也未必有效,只因为是热恋的时刻。其实,正因为这一时刻才有许多佳话产生,也为许多的悲剧埋下了种子、拉开了帷幕。因为身处其中的人此时乐昏了头而并未意识到危机的存在而已。进入热恋期后,初恋时小心翼翼的亲昵已被炽热的激情所取代,认为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深深地沉浸在两人世界中,容不下第三人,把对方看得无限美好。但是,如此强烈的感情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出现什么不和与矛盾,往往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真情变成了假意,美好的变成了丑恶的,爱变成了恨——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热恋就是这样神奇,让人向往又容易受伤害。爱情的绝对化会陷入死胡同。陷入狂热后,即使没有造成双双惨死,两人也会在与世隔绝的爱情中陷入精神死亡和因烦闷而僵化的危机之中。闭塞的爱情归根到底是成双的利己主义。爱情因过分饱和而消亡。所以,狂热的爱情需要理性,需要自制,需要爱的激情,但更需要爱的理性与冷静。纵欲者问苏格拉底:“难道你没有欲望吗?”“有。”这位哲人肯定地回答,“不过,我是欲望的主人,而你却是欲望的奴隶。”理智的力量才能使人成为狂热爱情的主宰。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讲到,一对恋人之所以由初始的迷恋到以后的淡漠、惶惑甚至离异,可能就是因为,随着双方不断熟悉,两人之间那种因神秘感、好奇心而表现出来的“心理距离”逐渐消失,又没有再生,使得原先心目中深深崇拜的“偶像”走下了神台,变得平凡、甚至丑陋了。所以热恋中的人要注意降低爱的热度,其方法有三:首先保持一份神秘感。神秘感会使对方在探索你的个性答案、万般风情的过程中保持不会衰退的兴趣。要培养这种神秘感,不仅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外在特征,还要不断地完善内在的人格,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加深思想上的修养,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有的人因为恋爱而放弃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其实是很可惜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向你的恋人呈现你积极向上、新的一面,你就像是一眼永不枯竭的泉,令人回味无穷。当然,保持神秘感要恰到好处,不是高深莫测地全方位封锁。若隐若现、蜻蜓点水最为美妙。其二,保持和他人的友谊。热恋中的情侣常常是“重色轻友”的。人既需要爱情,也需要友谊;爱情不能取代友谊,而且爱情有时也需要友谊的帮助和扶持。两人世界无论多么值得留恋,心灵也会感到缺乏友谊的空虚、闭塞。友谊可能给你们的爱情带来许多新的内容、新的信息、新的感受。即使是异性友谊,只要是可信的,也不必排斥。如果对恋人的异性朋友采取粗暴、冷淡、猜疑、不尊重甚至敌对的态度,无疑会伤害大家的感情。其三,天天思念,但不一定天天相见。两个人整天像连体人一样形影不离,再丰富的情话也会暂时地断流,没完没了的抚爱也有感觉麻木的一刻。“黯然销魂,惟别而已。”一旦分开,才发现没有爱人的日子是多么地寂寞、凄凉,“良辰美景虚设”,思念与日俱增,将来也会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俗话也说:“小别胜新婚。”这是很有道理的。有时甚至可以刻意地拉开时空上的距离,例如和朋友、同事出去旅游、出差,分离一段时间,或故意好几天不见面等,以此来造成彼此心理上的距离。“有时我离开你,只是为了去感觉想你的滋味。”当然,保持“心理距离”并非是故意让心灵之间疏远,故意在心灵之间设立屏障或防线。“有距离才有吸引,但是,千万不要太远。”

·失恋时要学会调节自己

失恋,顾名思义,就是失去恋人或恋情。这通常发生在那些曾经获得过某种程度、某种性质的“爱”,并为此做出过真心承诺或有较大的物质和精神投入的男女。他们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或不情愿地与恋人分手,从而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失落感、伤心感甚至痛不欲生之感。

失恋的人常有如下心态:其一,羞愧难当,陷入自卑与迷惘,“从此无心受良宵,任他明月下西楼”,心灰意冷,走向怯懦封闭甚至绝望、轻生,成为爱情殉葬品。其二,对抛弃自己的人仍一往情深,对逝去的爱情充满美好的回忆与幻想,自欺欺人,否认失恋存在,而陷入了单相思的泥潭,也有人会出现一种既爱又恨的特殊感情矛盾。其三,因失恋而绝望暴怒,失去理智,产生报复心理。或攻击对方;或自残;或从此嫉俗厌世怀疑一切异性,看什么都不顺眼;或从此玩世不恭,得过且过,寻求刺激,发泄心中不满。

李春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一直是家里的骄傲,他是以全校最高分进的大学。在大一的时候,他与一个女生相恋了。两人在爱河中共浴了数月,然而突然有一天,李春发现自己全身心投入的这段爱情走向了终结,女孩依偎在了另一位男生的怀抱。在移情别恋之后,女孩没有任何解释,女孩告诉他,爱是一种感觉,当爱时那是真爱,当不爱时那就是真的不爱了。女孩自称对李春失去了感觉,然后就绝情的离开了他,没有给李春任何重来的机会。

李春失恋了。由于受到女孩的伤害,他开始上网,到无法自拔,现在他极度颓废,不愿意上学,感觉放弃了人生,他的家人已无计可施了。可以说什么办法都用过了,即使他离开了网络,可是他的消极的心理让所有人都很担心。

心理学家们解释说,过去的男女初涉爱河,就深信双方的爱是“命中注定”、“千里有缘来相爱”。这种信念或称“心理暗示”,使一对恋人矢志无悔,终生不渝。然而今天,如前所说,少男少女的初恋多半始于生理上的早熟,肉体的欲望与精神上的爱火不能同时燃烧。当精神上的爱情闪光时,即理性之光点燃时,肉体的欲望就暗淡下来了。这种“失恋”之苦,“早恋”者几乎都会尝到。这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情绪体验。长期“执迷不悟”于失恋是非常有害甚至危险的。从心理学上看,恋爱,尤其是初恋,往往是朝向对方的心理能量的最大集聚,而这种集聚起来的心理能量突然失去了宣泄的对象,就可能使人产生在茫茫宇宙间迷失了方向的感觉。难以排遣的这种心理能量,在内心寻找着“喷射口”。当它以其疯狂的方式再度喷向昔日的对象时,就会导致可悲的后果。暴力、投毒、毁容直至害命行为,都可能是在这种失控的情况下发生的。有人则把这种心理能量喷射到自我,“自毁”,如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堕落无耻,嫖娼卖淫,酗酒吸毒,直至自杀行为。也有人寻求一种消极的逃避方式如离家出走或出家当和尚、尼姑之类;也有人因失恋之苦的挫折,后来对任何异性都生疑心或不感兴趣,陷入了所谓“恋爱恐怖症”,这就是一种心理变态了。当然,大多数“初恋”不成功的男女,在经过一段情绪波动后,能够振奋起来,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的兴趣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升华”。

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失恋者要学会自我调节,尽快地摆脱失恋的痛苦。方法有三:一是倾诉,失恋者精神遭受打击,被悔恨、遗憾、留恋、惆怅、失望、孤独、自卑等不良情绪困扰,应当找一个可以交心的对象,尽诉自己胸中理不清的爱与恨,怨与愁,以释放心理压力,并听他们的评说与劝慰;或用书面文字如日记,书签把自己的苦闷记录下来,留给自己看,寄给朋友看,这也可能释放自己的心理负荷,求得心理解脱。二是移情,及时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其他人或事上。如失恋后,可与朋友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可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释放苦闷,陶冶性情;可投身大自然,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的博大胸怀。

少年时期的歌德,也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失恋,面对这样的打击,他甚至想到过死,最终他战胜了自我,升华了失恋的情感,写下了一本自传体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刻画了自己的心迹,同时也提醒了所有年轻的失恋者:你所错过的只是春天的一朵小花,你仍拥有整个春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