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 > 第一章 从心理学看情感中的一些问题(第2页)

第一章 从心理学看情感中的一些问题(第2页)

切记,路有升沉进退,人有悲欢离合。从容是一种对人生的透彻把握,不管是谁,只要能以平和心态面对一切,闲看天边云卷云舒,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必能摆脱是是非非、纷纷扰扰。也只有这样,才能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善待人生,善待生命。

·

学会摆脱空虚

在生活中,空虚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侵袭人的心头。有空虚感的人起床后觉得今天也不过如此,明天也不过如此,也许以后都会如此。空虚就像飘在夜空中的最后一层浓雾,不能驱散,四处弥漫。空虚没有味道,没有颜色,就像空气一样永远存在,一深呼吸就充溢整个胸腔,使人的内心会隐隐的痛,虽不锥心刺骨,却如同菟丝花慢慢地让你越来越心神不定,无论被外界怎样刺激也无关痛痒。

小白的真情告白:“刚读高中的时候,我还没有什么忧愁,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无论何时何地我总会感到一阵阵烦躁,烦躁的原因有来自生活上的,也有来自学习上的。”

“在学习上我一直是中上水平,可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大概是几次考试失利的缘故吧,我感到学习特没劲,成绩也落后了,班主任找我谈了几次,我也没什么变化,我对什么都无所谓了。想来想去,觉得生活没意思,真的没意思。同学们都在那里学习,可学习好了又有什么用呢,究竟为了什么呢?成绩再好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学校有时也搞一些活动,但内容几乎和小学生一样,各种各样的评奖只不过是些幼稚的活动,我真的觉得很无聊。家里,爸爸每天出入花鸟市场,炒股票,打麻将,对我的学习一点也不关心;妈妈除了做家务,只会每天盯着我,唠唠叨叨说个不停,一会儿说我头发长了,一会儿又数落我东西没放整齐……事无巨细,她都要唠叨一番,我都替她累。有时夜深,独自坐在书桌前,望着一大堆功课,我会想很多:活着真没劲,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也不知有什么结果,真想离开这个灰暗的人生,有个新的开始……”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年轻人会不停地追问生命(生活)的意义,其实答案是很丰富的。但是如果碰巧接触生活的很多阴暗面,得到的是“生命本无意义”的答案,他们往往就会感到痛苦、无聊,甚至觉得生活没意思,相应地就会产生空虚感。我们常说,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即使当生活的硬币翻到消极的一面,也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用另一副“眼镜”看世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被空虚所乘机侵袭的人,无一例外地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是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是毫无朝气,遇人遇事便摇头。为了摆脱空虚,他们或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或无目的地游荡、闲逛,耽于某种游戏,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无谓地消磨了大好时光。空虚带给人的,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摆脱空虚感呢?从下面的寓言中我们或许能感悟到真谛:

神孜孜不倦地造人,一个一个地造出来又一个一个的被魔吃掉。有一天,魔终于忍不住了,暴怒地对神吼道:“你不要再造人了,再造人,我连你一起吃了!”神的眼里淌出了泪,说:“可我总得有事做呀!否则我会很寂寞的。”魔沮丧地垂下了头,低声说:“我也是。”

我们每天重复地做着许多事其实就是为了逃避空虚。

空虚是无尽的黑暗,是纠缠的恐怖,是没有血肉的空空袍袖,是理也不清,断也不断的蛛丝铰结的网。所以要逃离空虚,于是,有人一圈圈孤独地散步,有人拖着鼠标在网络里游荡……

现实生活中,摆脱空虚感可以采用以下5种方法:

(1)调整需求目标。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2)求得社会支持。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社会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3)博览群书。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4)忘我地工作。劳动是摆脱空虚极好的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5)目标转移。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从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当你和空虚顽强斗争的时候,请记住普希金的这句诗:“生活不会使我厌倦。”

·不要总是活在过去

李某,男,19岁,某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两个多月,已请假回家数次。主动找到咨询老师诉说自己的烦恼。他说他总是想家,留恋过去的生活环境,留恋中学生活。李某的这种心理属于典型的回归心理。

“回归心理”也是恋旧心态,患者渴望从对过去的回忆中寻求慰藉,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会造成学习上的不安心,甚至象李某一样魂不守舍,形成阻碍学习的心理压力。因此,不能忽视大学新生中存在的这种心理不适,应引导他们尽快地熟悉新环境,克服“回归心理”带来的影响。

裴萍是某校一位普通的学生。她曾经沉浸在考入重点高中的喜悦中,但好景不长,高一开学才两个月,她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连续两次数学考试不及格,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没有一门功课的成绩能令她满意,她对自己失望透了。

她自认为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很少有被吓倒的时候,但她没想到高中开学才两个月就对高中三年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她曾经安慰过自己,也试着无数次的让自己抱以希望,但换来的却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以前在初中时,几乎所有老师跟她的关系都很好,很喜欢她,她的学习状态也很好,学什么像什么,身边还有一圈朋友,那时她感觉自己像个明星似的。但是进入到高中后,一切都变了,人与人的隔阂是那样的明显,学习成绩也如此糟糕。现在的她很无助,她常常这样想:我并未比别人少付出,并不比别人少努力,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我却不能呢?她觉得明天已经没有希望了,她想难道九年的拼搏奋斗注定是一场空吗?那这样对自己来说太不公平了。

心理学认为,进入一个新的学校环境,新生往往会不自觉地与以前相对比,而当困难和挫折发生时,产生“回归心理”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裴萍在新学校中缺少安全感,不管是与人相处方面,还是自尊、自信方面,这使她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中,如果不去正视目前的困境,就会表现出更加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建立新的自信。

咨询老师对来访学生克服“回归心理”提出如下建议:

(1)要多与同学接触。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再要好的朋友,开始也是陌生人。人际交往有“自我循环”特性,越是敢于同陌生人接触,陌生感越是消失得快。特别是与同学交往中,互相交流一下初到大学的感受,你会发现,很多情感、心理活动是一样的,包括“回归心理”的产生。一个人来到举目无亲的新环境,一时的不适应是很自然的,情感的共鸣,有助于心理上的沟通,会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从不适应到适应,人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2)要培养业余爱好。整天紧张的学习工作会使人感到生活的单调乏味,培养一下业余爱好,如下棋、武术、音乐、书法、球类等等,参加相应的社团活动,不仅能调剂枯燥的学习生活,还可以同周围同学更快地熟悉起来,从而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在周末或假日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消除孤独和寂寞。

(3)要通过书信或电话与老同学、老朋友或家乡的亲人及时交流信息、沟通思想、介绍新环境中的人和事,可减轻思乡、怀旧的情绪。也可主动与学校里的同乡同学谈心,当思乡心切,或在节假日感到孤独的时候,可以找他们聊聊,拉拉家常,谈谈家乡的变化和儿时的趣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你的思乡心境。

·帮助孩子走出恋父情结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一般源于3~6岁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恋父情结”的要害,是可能阻碍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基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婚姻生涯。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的发生,只要留心,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端倪。比如有的孩子将父亲常用的东西(如雨伞、打火机)带到幼儿园,吃饭、睡觉、游戏都抱着他,老师一旦乘她午休时将其拿走,儿童就会大哭,有的甚至用头撞地,直到昏死过去。对于其他人的同类物品,她并不接受。这个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了。如若不然,待年纪大了以后,那种情结有可能变得更强烈,难以控制。

小兰今年12岁,小学就要毕业,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说她很懂事,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一次,家里来了朋友,小兰对朋友的小孩不够礼貌。客人走后,妈妈批评她几句,她竟冲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还有哪儿比我强?”当父母发生争执时,特别是当爸爸责斥妈妈时,她就幸灾乐祸,扮鬼脸。

有一次她爸出门她不让她爸离家,她爸刚一走,她就丧魂落魄,坐立不宁,茶饭不吃。妈妈关心她,她就冲妈妈喊“讨厌”。她爸一回来,她一切恢复正常。她爸给她买了东西,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搂着她爸亲个没完。当她发现她爸爸也给妈妈买了东西,而且比给她的贵重时,她竟歇斯底里般地哭嚷,弄得父母俩目瞪口呆。

另外由于小时候小兰的爸爸给她洗澡,她爸洗澡时也带她一道洗;后来,一年大一岁,她仍坚持要爸爸给她洗澡,爸爸洗澡时她非进去不可。弄得现在她爸怎么也不敢在家洗澡,到她洗澡时她爸就得躲开。”

在这个案例中,小兰有亲父反母的倾向,小兰的行为是典型的“恋父情结”。这种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会对父母的生活造成妨害,更重要的是影响小兰今后的身心成长。

那么又该怎样应对“恋父情结”呢?首先是要进行性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帮助孩子走向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铺垫。其次是要行为配合。孩子的“恋父情结”,主要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因此,矫枉时必须过正:一方面,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女儿,满足女儿的爱欲依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