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不要总是活在过去
李某,男,19岁,某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两个多月,已请假回家数次。他主动找到咨询老师诉说自己的烦恼,他说,他总是想家,留恋过去的生活环境,留恋中学生活。李某的这种心理属于典型的回归心理。
“回归心理”也是恋旧心态,患者渴望从对过去的回忆中寻求慰藉,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会造成学习上的不安心,甚至像李某一样魂不守舍,形成阻碍学习的心理压力。因此,不能忽视大学新生中存在的这种心理不适,应引导他们尽快熟悉新环境,克服“回归心理”带来的影响。
裴萍是某校一名普通的学生。她曾经沉浸在考入重点高中的喜悦中,但好景不长,高一开学才两个月,她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连续两次数学考试不及格,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没有一门功课的成绩能令她满意,她对自己非常失望。
她自认为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很少有被吓倒的时候,但她没想到高中开学才两个月就对高中三年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她曾经安慰过自己,也试着无数次的让自己抱以希望,但换来的却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以前在初中时,几乎所有老师跟她的关系都很好,很喜欢她,她的学习状态也很好,学什么像什么,身边还有一圈朋友,那时她感觉自己像个明星似的。但是进入到高中后,一切都变了,人与人的隔阂是那样的明显,学习成绩也如此糟糕。现在的她很无助,她常常这样想:我并未比别人少付出,并不比别人少努力,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我却不能呢?她觉得明天已经没有希望了,她想难道九年的拼搏奋斗注定是一场空吗?那这样对自己来说太不公平了。
心理学认为,进入一个新的学校环境,新生往往会不自觉地与以前相对比,而当困难和挫折发生时,产生“回归心理”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裴萍在新学校中缺少安全感,不管是与人相处方面,还是自尊、自信方面,这使她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中,如果不去正视目前的困境,就会更加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建立新的自信。
咨询老师对来访学生克服“回归心理”提出如下建议:
(1)要多与同学接触。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再要好的朋友,开始也是陌生人。人际交往有“自我循环”特性,越敢于同陌生人接触,陌生感消失得越快。特别是与同学交往中,互相交流一下初到大学的感受,你会发现,很多情感、心理活动是一样的,包括“回归心理”的产生。一个人来到举目无亲的新环境,一时的不适应是很自然的,情感的共鸣有助于心理上的沟通,会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从不适应到适应,人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2)要培养业余爱好。整天紧张的学习工作会使人感到生活的单调乏味,培养一下业余爱好,如下棋、武术、音乐、书法、球类等,参加相应的社团活动,不仅能调剂枯燥的学习生活,还可以同周围同学更快地熟悉起来,从而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在周末或假日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消除孤独和寂寞。
(3)要通过书信或电话与老同学、老朋友或家乡的亲人及时交流信息、沟通思想、介绍新环境中的人和事,可减轻思乡、怀旧的情绪;也可主动与学校里的同乡同学谈心,当思乡心切,或在节假日感到孤独的时候,可以找他们聊聊,拉拉家常,谈谈家乡的变化和儿时的趣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你的思乡心境。
帮助孩子走出恋父情结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一般源于3~6岁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恋父情结”的要害,可能阻碍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基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婚姻生涯。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释为:“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的发生,只要留心,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端倪。比如有的孩子将父亲常用的东西(如雨伞、打火机)带到幼儿园,吃饭、睡觉、游戏都抱着它,老师一旦乘她午休时将其拿走,她就会大哭,有的甚至用头撞地,直到昏死过去。对于其他人的同类物品,她并不接受。这个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若不然,待年数大了以后,那种情结有可能变得更强烈,难以控制。
小兰今年12岁,小学就要毕业,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说她很懂事,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小兰对客人的小孩不够礼貌。客人走后,妈妈批评她几句,她竟冲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还有哪儿比我强?”当父母发生争执时,特别是当爸爸斥责妈妈时,她就幸灾乐祸,扮鬼脸。
有一次爸爸出门,她不让爸爸离家,爸爸刚一走,她就失魂落魄,坐立不宁,茶饭不吃。妈妈关心她,她就冲妈妈喊“讨厌”。爸爸一回来,她一切恢复正常。爸爸给她买了东西,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搂着爸爸亲个没完。当她发现爸爸也给妈妈买了东西,而且比给她的贵重时,她竟歇斯底里般地哭嚷,弄得父母俩目瞪口呆。
小兰小时候爸爸洗澡时也带她一道洗。后来,一年大一岁,她仍坚持要爸爸给她洗澡,爸爸洗澡时她非进去不可。弄得现在爸爸怎么也不敢在家洗澡,到她洗澡时爸爸就得躲开。
在这个案例中,小兰有亲父反母的倾向,小兰的行为是典型的“恋父情结”。这种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会对父母的生活造成妨害,更重要的是影响小兰今后的身心成长。
那么又该怎样应对“恋父情结”呢?首先是要进行性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性的补课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教育孩子从依恋父亲中解脱出来;二是帮助孩子多认识同龄同性伙伴,结交同性朋友,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铺垫。其次是要行为配合。孩子的“恋父情结”,主要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的过溢与母爱的不足,因此,矫枉时必须过正:一方面,作为父亲,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另一方面,作为母亲,则应急起直追,行为上亲近女儿,满足女儿的爱欲依附。这样,才能帮助小兰尽早摆脱“恋父情结”。
帮助孩子走出恋母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亦称“恋母情结”。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渝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底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渝,才知道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狄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根据这个故事,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把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现代心理学认为:所谓“恋母情结”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龄,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包袱。
胡某,他妻子比他小十几岁,他不能从她身上获得母性的关爱,反而她对他的依赖更像他的一个孩子。他说:“我现在等于抚养着两个孩子(还有他女儿),特别累。”他很想能找一个年龄大点的女人做朋友,把工作中遇到的烦恼、麻烦向她倾诉,因为他不能对他的小妻子说,她不理解他。他很想有一个在思想感情上更成熟的女朋友,能够倾听、理解和安慰他。他需要的恰恰是母性的情感。他为此感到苦恼,怀疑自己道德上是不是出问题了?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道德问题,是某些男人的正常心理。中医讲“缺什么,就补什么”,人的心理的缺失,也是这样。有的男人希望找年长女人做妻子,中国有句老话“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过母”,就跟男人的这一心理有关。许多缺乏安全感的男人都希望找一个比自己大的能像母亲一样照顾自己的女人。
小古在很多女性眼中,既是一个有魅力的情人,又是一个玩情弄爱的坏人。因为小古喜欢“主动送上门来”的女孩子,就算是约会,他也会让女生主动来找自己。若有女孩子“送上门来”,他先是被其所感动,可相处一段时间,每当坠入情网时,便开始有意逃避。当女孩子以各种方式暗示他要负起责任时,他就开始产生逃跑的念头。
但是小古对每一次的恋爱都是用心的,看到小说里的浪漫情节和忠贞不渝,便深深忏悔于自我的“卑劣”。
小时候,人人都说小古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在他快上小学时,父母的关系变得恶化,爸爸总不回家。所以,只能由他来陪妈妈一起买菜、买煤、聊天……他多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快点懂事,能保护妈妈,也能真正分担妈妈的重担。他一直把妈妈看得太重要,他想早点娶个老婆,帮助妈妈。可是当年纪大了后,竟痛苦地发现自己对比自己年幼的女人没有兴趣。
无论是胡某还是小古,都怀有典型的恋母情结。那么恋母情结又暗示一个男人怎样的心理特征呢?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很可能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的男性,因为这种男人非常害怕失去母亲的爱,所以一直窥测着母亲的脸色,抑制自己的主张,为了获得母亲的满意而生活着,由于过于依附母亲,其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容易女性化。带着这种生活态度进入社会,也是一个懦弱的人,没有别人的指令,就不能行动,缺乏自主意识,精神容易慢性萎缩。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习惯于单方面获得,不懂得自己应主动地去为他人服务。有一个小伙子,到医院探望母亲时不但没给母亲带一点东西,反而竟把别人给母亲带去的点心和水果吃光了,然后就倒在母亲的病床上呼噜呼噜地睡起觉来。在他心里,接受母亲的爱就等于爱母亲了。
要克服恋母情结,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对母亲的态度,即不把母亲作为依存和撒娇的对象,而是作为被照顾的对象;不是让母亲听自己诉苦,而是听母亲的诉苦;不是向母亲要零花钱,而是高兴地把自己的钱送给母亲花。只有这么做,才能渐渐走出恋母情节的误区。
解析青少年的上网心理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青少年出于学习、工作、娱乐、猎奇等心理,更是把上网当成自己日常的重要事务之一。下面从各个角度解析青少年的种种上网心理。
王某是个聪明好学的学生,知识面也较广。他的爱好就是上网冲浪。据他所言,他在网上很少到聊天室聊天,偶尔到BBS上发发帖子,上网时主要的精力花在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上。
王某上网主要受求知心理影响。丰富而新颖的网络信息为求知欲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内容。一般而言,具有求知欲的部分学生上网能有较明确而正确的动机,获取信息知识能不影响自己正常的休息时间,把上网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然而,由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又不强,因此,就需要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运用分析综合能力,取真去伪。
李某对网络本没有多大兴趣,随着他们班上网人数的快速增加,她在同桌的极力劝说下,也加入了上网的行列。
李某上网主要是出于从众心理。青少年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影响学生言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青少年学生都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如果一个集体大部分学生上过网,那么其他没有上过网的学生很有可能受到上网者的影响,开始接触网络,形成一个群体的“上网热”。这种从众的上网心理带有相当大的麻木性,尚未形成正确的上网动机,较容易被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所吸引,同时,也易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为了减少学生盲目地上网,教师在了解到有“上网热”的风气时,一定要及时区分上网者和未上网者,对还没有上过网的同学要辅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比如,开展“青少年上网利弊孰轻孰重”的讨论会来增加学生对上网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上网观。
另有一部分青少年上网则是受避世心理的影响。由于学业压力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学生间的竞争使青少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从而对现实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焦虑甚至恐惧,这就使部分学生为了摆脱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而选择上网,进入一种虚拟的世界,以求得暂时的安宁和超脱。用上网的方式来缓解现实的压力,极易使上网者对网络产生依赖性,而迷恋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