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生活中的心理学有哪些 > 第2章 健康的心理是(第2页)

第2章 健康的心理是(第2页)

(1)撒谎不是品质问题。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分不清想象和真实,容易把幻想当成真实。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于撒谎涉及到的有关道德问题的认识还没有认识到,不知道撒谎是不良行为,觉得骗骗别人挺好玩的。因此不能随便给孩子扣上品德恶劣的帽子。只要孩子不是习惯性撒谎,不影响孩子的主流发展,家长也不必太放在心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2)撒谎是一种心理需要。孩子为了获得某种心理需要,希望自己的能力或行为得到认可,当他没有从家长或老师那里获得满足时,就开始撒谎。一旦尝到撒谎的甜头,那么他就会继续下去。

对于撒谎的孩子,家长要进行正确地教育。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说谎,然后针对他说谎的动机给予耐心引导,帮助他认识撒谎的坏处。说谎是一种不良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其次不要随意打骂撒谎的孩子,打骂是无能的表现。孩子撒谎有的是为了避免挨打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打骂看起来似乎让孩子听话了许多,但孩子想得最多的是下次怎么避免皮肉之苦,并不是反省自己的错误,如果撒谎能保护自己身心不受伤害,当然还会不惜“铤而走险”而继续撒谎。再次是要注意言传身教。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分辨能力差,对父母所做的事总是有意无意地模仿,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却没有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那么就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榜样。最后是要多一点情感关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得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关注得少,以至于孩子跟父母间的情感变得生疏,当他们发现自己说实话会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撒谎也就成了“明智”的选择。如果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习惯。此外如果大人对孩子平时管教过于严厉,期望值太高,孩子的压力会越大,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孩子在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也会撒谎,以此来维持自己在父母心中“好孩子”的形象。因此,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大人要适当地给孩子“松绑”,降低标准,适当减压,多给予信任和关怀,多交流沟通。告诉孩子父母非常爱他,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事,只要他把事情的缘由说清楚,父母都不会责怪的,还可以帮助他。当孩子不惧怕父母了,跟父母关系融洽了,相互信任了,他才肯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也没有必要再撒谎了。

不要让孩子把压力带到梦中

睡觉以后做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在梦中,我们还能见到光怪陆离的世界,感受不可捉摸的离奇经历。梦中的绚丽让我们感觉很幸福,梦中的痛楚让我们感觉很压抑。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种种梦境都是现实世界的投影,梦中的所作所为也能反映人的潜意识。

张慧是一个显得很文静、懂礼貌、少言寡语、性格内向的女孩,属于那种非常漂亮而安静的乖乖女,只是在学校学习成绩很一般。她母亲是一个看起来温柔、贤惠、顾家的女人。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全部的家务和教育孩子的担子就落在了母亲身上。女孩正面临升初中的压力。

张慧最近经常做噩梦,都是一些有关生病的梦。而实际上,她从小身体就很健康。她这样陈述了自己刚做过的一个梦:早晨,我走在大森林里,背着书包,突然昏了过去……被人抬到学校,班主任陈老师(女)在路上一直不断对我说:“迟到了,迟到了”,我醒了。来到学校,铃声突然响起,我感觉已经迟到了。来到教室门口,眼睛变绿(景物模糊不清),才知道已是第一节课下课,自己呆呆地站着,直到第二节课上课。陈老师问我是否知道已经迟到,我回答说:“知道!”于是陈老师开始凶狠地责骂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羞愧难当,感到脸发红,同学们,包括我两个很要好的同学,死死地盯着我。我忍无可忍,抽了老师一耳光!老师呆住了……回办公室去了。一会儿,老师又来了,态度变得很好,问我感冒吃不吃药,显得无微不至,对我好得令人恐惧……陈燕同学(女,和我最近关系不错,成绩不很好)突然对我很好,好得近乎巴结我的样子,还帮我复印考试卷子。我觉得有问题,反复追问,她说是陈老师指使她干的。询问老师并和老师深入交谈后,才知道原来我得了什么绝症,他们想帮我。我听后非常难过,于是哭了起来!

实际上,张慧的班主任陈老师对她非常温和,很少批评人。

健康的孩子为什么会老做这种生病的梦?孩子的主要问题是因为面临“小升初”的考试,学习压力太大,身心疲惫。

那么怎样解释这个梦境呢?在这个梦中,陈老师就是张慧母亲的化身。

“我一个人背着书包到学校,我多么想不去学校啊,于是我昏过去了,可还是被人抬到学校,母亲在旁边不停地催促我:快要迟到了!”这就是女孩第一段想说的意思。或许在生活中她母亲就是这样做的。这个梦是在孩子起床前做的,她想再多睡一会儿,不想去学校,就巧妙地制造了让自己昏过去的梦境,来抵制母亲的催促。

再看第二段:来到学校,发现已经迟到了一节课,老师凶狠地责骂,这表达了女孩对上学迟到的极度焦虑和恐惧。老师不留情面的训斥态度让孩子无地自容,忍无可忍。这是一个伪装,反映了张慧的母亲在批评孩子的学习时可能有不留余地、不顾孩子面子的一面。只不过这里使用了一个“替代”机制,即将她的母亲换成了班主任老师。孩子为什么不直接对母亲发火,道理很简单,老师与母亲都是压力的来源,但是在孩子的意识中,对自己母亲发火是母亲不能接受的,也是大多数听话的乖乖女不应该做的。

另外,老师在被学生打了一耳光后,态度变得温柔起来,关心孩子吃药没有,问寒问暖,真是老师的话,就很不符合常理,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梦的结尾是孩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得了绝症!这是孩子对学习压力的消极回避,也是潜意识在进行自我减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绝症显然是与学习有关的病,那就是“对学习考试彻底地丧失了信心”,孩子因此感到伤心和绝望。

这种解释得到了张慧母亲的高度认可。

在生活中,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论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放弃对孩子的斥责和督促,多给予鼓励、肯定、理解与情感支持。另外,孩子在父母面前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直截了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做听话的乖孩子,对于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让孩子远离“上学恐惧症”

漫长的假期过后,有一些小孩竟然不想回到学校,更有甚者对新学期的临近感到极度害怕,这种心理疾病被称为“上学恐惧症”。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心病”,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其心理承受力差,挫折教育相对贫乏,也导致儿童心理疾患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王充今年13岁,是某中学的初一新生。他平时非常听话,文文静静,读书很用功,成绩还不错。可是有这样一个毛病,临近新学期开始,都要大病一场,症状为腹痛伴有高烧,这种情形已持了整整四个学期。每次病发,父母总带着他去医院,但打针、吃药都无济于事。奇怪的是,在经过5~7天的折磨后,王充又会自然痊愈。为此,父母为王充没少操心,后来他们求助了心理医生,得知孩子是患了“上学恐惧症”。

孩子出现“上学恐惧症”的原因有:

(1)饮食不当。在假期里,学生们没有什么学习上的压力,脑力劳动减轻,精神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同时活动及体育运动量相对减少,家长也想借此时机给孩子补养身体,学生们的进食往往没有节制,从而造成营养过剩,使身体发胖。有的学生还暴饮暴食,甚至会出现急性肠胃疾病。

(2)荧屏伤害。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上网是许多学生在假期中的“重点项目”。有些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废寝忘食,连续十几个小时“车轮战”。久坐不动,缺少运动,会造成大脑疲劳,给眼睛、肢体带来损伤,并造成睡眠不足,导致脑垂体分泌生长素不足,影响身高增长。

(3)起居无序。由于假期没有明确的作息时间,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破,睡眠时间得不到保障,体内生物钟发生紊乱,造成食欲减退,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振。

避免孩子患这类心理疾病的前提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只是一味地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也要有意识地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

对于已经患上这类心理疾病的孩子,要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治疗。首先,父母要与校方沟通,采取正确积极的教育方式,尽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这类心理疾病的孩子内心是非常抑郁和脆弱的,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方式疏导孩子的心理,就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其次,父母要学会让孩子“收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再次,可请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如心理疏导、暗示疗法;急性发作时,可配合使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物。只要相关各3方密切配合,就会减轻孩子的紧张心理,就会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恐学症”。

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和禁果逆反。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五六岁,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为明目张胆,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对抗,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不可否认,逆反心理可能有积极的正效应。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逆向思维,科学研究表明,逆向思维是符合科学思维规律的,曾在科学史上起过积极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积极的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接受教育过程中最为宝贵的因素,它极有可能过渡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中学生在司空见惯的许多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但逆反心理更具有负面效应,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小王今年16岁,是某学校的高一新生,最近他与老师的矛盾有些激化。初三时他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考进了重点高中。刚进高一,他想稍放松一下,成绩自然有些退步。他觉得老师对他一直心存偏见,并认为与他当前的成绩不无关系。

小王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直爽的人,如果觉得谁说得不对或者没道理就会提意见,不然憋在心里很难受。一次课上,老师让他们背诵历史年表,他就想:这些东西一查书就知道了,把它们全部背下来,不是很傻吗?小王跟老师表述了想法,老师坚持说他在故意捣乱,老师越是这样说,小王就越要跟老师争辩一下,何况他认为同学们也很支持他。班主任没少跟他谈话,他几乎天天都要在老师办公室里待上一段时间……

回到家后,父亲把小王叫到跟前,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说是老师向他反映了情况。小王一听就火了:“爸爸,你咋那么多事啊?你别管这事了,我并不是老师所说的那样,他只是看我不顺眼,故意找我的茬!”父亲一听小王的话,一看小王的态度,很生气……

在这个案例中,小王只顾自己的痛快,没有考虑过尊重其他同学上课的权利,没有考虑过老师的苦心,也没有照顾到父亲的感受。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小王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逆反心理。其形成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主观而言,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感成人把自己当“小孩”,为表现自己的能力,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从客观方面而言,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也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

那么如何消除逆反心理造成的负面效应呢?

(1)要相互理解。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长辈的行为,大多数时候长辈的啰嗦和批评都是善意的,都是出于对你的关心。老师、父母也是凡人,也会认识不全面、犯错误、误解人,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就可以减少因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冲动。

(2)要学会合理的沟通方法。不能得理不让人,过分逞强,盲目对抗,这只能使事情变得越来越难处理。合理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带来交往中的双赢。可以尝试更合理的方式,比如单独与老师聊一聊、写一封短信表达你的意见等。

(3)要克服偏见的不良影响。先入为主的印象一旦产生,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暗示和影响。如果发现自己经常性有无名火气,就要冷静下来想想看,是否偏见在作怪,不要无端变成偏见的牺牲品。

(4)要学会宽容和适应。在改变环境和改变自我中,选择后者往往更容易完成。所以要经常提醒自己,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同时为了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应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与不同个性的人交往,发展兴趣,展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