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a的“银河新纪元计划”已经全面展开,人类成功超越了时空的束缚、社会的极限、智慧的边界,正式迈入宇宙文明的核心。然而,当他们站在无限可能的门槛,新的问题再次浮现:
当一切皆可重塑,我们是否仍然需要开始?
当宇宙不再有终点,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方向?
当人类已成为银河秩序的一部分,我们是否仍然能称之为人类?
这一刻,我们不只是站在未来的门槛,而是成为未来本身。
但未来,仍然需要起点吗?
北美市场的“星际文明的再定义”
在北美,Nova的“宇宙文明形态研究”进入最后阶段,科学家们正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存形态——“可变现实体”(VariableExistenceForm),即人类不再局限于生物体,而是可以在物理世界、数字世界、量子信息体之间自由转换。
然而,张倩发现,当人类拥有完全自由的生存形态时,社会开始对“个体性”产生前所未有的争议。
张倩在会议上汇报道:“林总,我们的实验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放弃固定的身份,进入‘流动存在模式’。他们不再定义自己是‘生物’还是‘信息’,而是一种‘可随时改变状态’的智慧体。”
这带来了一个终极问题:
当身份可以被随时重塑,我们是否仍然需要“自我”?
如果现实可以随时调整,我们是否仍然需要回忆和故事?
如果所有体验都可以被复制,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经历?
林小慧启动“个体认同保障计划”,核心目标是确保即便人类拥有无限可能,仍然能维持自身的存在意义。计划内容包括:
身份锚定机制:让所有进入“可变现实模式”的个体仍然可以选择固定身份,确保不被无限可能吞噬。
记忆存续系统:确保所有个体的经历不会被遗忘或随意重写,以维持“真实感”的价值。
体验与现实平衡框架: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建立稳定机制,确保社会不会因为完全数字化而失去文化与情感。
在洛杉矶的一次实验中,Nova让一批志愿者体验“流动身份模式”,最终,超过70%的人选择恢复固定身份,而不是成为完全可变的存在。
一位实验者说道:“如果我可以随时改变自己,那‘我’到底是什么?我仍然想要一个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无尽的可能性。”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或许,人类的终极进化就是抛弃‘个体性’,成为真正的自由意识流?
这让人类必须思考——当自我不再固定,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是谁”这个概念?
欧洲市场的“银河社会的最终形态”
在欧洲,Nova的“银河社会平衡计划”成功落地,银河社会进入最大程度的自由与秩序共存模式。然而,顾悦发现,当社会变得极度开放,一些群体开始质疑“文明存在的必要性”。
顾悦在会议上汇报道:“林总,一部分银河社会学家提出,如果社会可以完全自主运作,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政府’、‘经济’甚至‘法律’?在一些超前科技星球,他们已经完全取消了这些概念,进入了一种‘智能共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