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鸟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桉树林中,有大琴鸟、华丽琴鸟和艾伯特亲王琴鸟三种。对于它名字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
1798年2月,有几位探险家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山区去寻找一种传说中美丽的鸟。他们不知翻过多少山头,穿越多少密林,终于,一位探险者捕获了一只美丽而不知名的鸟。这只鸟全身羽饰金黄,像披着一件丝绸锦衣。它的尾羽非常发达,最外侧的两根长达0。6米,并缀有白斑和美丽的V字型赭斑,其余14根尾羽,在每根长长的羽轴两侧生着细丝状的羽片。这种鸟大小似公鸡,脚十分强壮。因此,探险者们认为它就是他们要找的山区雉。这一发现引起不小的轰动,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这种鸟。研究后发现,这种鸟的外形很像雉类,如体形大小相近,腿粗壮,有发达的脚趾和长而直的爪,但是它们身体的内部结构不同。这种鸟有一个原始的鸣管和一条较长的胸骨,说明这种鸟更像是鸣禽。但是,这种鸟锁骨退化,而且尾羽共16根,这又跟鸣禽不同。因此,鸟类学家们认为,所谓的山区雉是一种很独特的鸟,跟鸡形目的雉类毫无关系。最后,经过反复争论,暂时把这种鸟归人雀形目,独立形成一个科。这种鸟羽饰华丽,炫耀时尾羽展开,很像七弦琴。因此,鸟类学家把它定名为琴鸟,它所属的科叫琴鸟科。
不论是雄是雌,琴鸟都非常善于模仿各种自然及鸟类的声音,但雄鸟更强一些。雄大琴鸟为炫耀自己所占领地并吸引异性,常就地取材,用林地上的废物堆成小丘,作为自己表演的舞台。然后它自己在台上展尾开屏,大声鸣叫,载歌载舞。一只雄鸟要占方圆几百米的领地,这样的舞台它可以建上10多个,并轮流去表演一番。琴鸟不但美丽壮观,且能歌善舞。它不但能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还能学人间的各种声音。如汽车喇叭声、火车喷气声、斧头伐木声、修路碎石机声及领号人的喊叫声等。歌声婉转动听,舞姿轻盈合拍,是澳洲鸟类中最受人喜爱的珍禽之一。澳大利亚还把它定为国鸟。
琴鸟冬季繁殖。雄琴鸟在繁殖季节有一个惊奇的习性——建造山丘,有的甚至会在一平方公里的林间地上建造十几个相似的土丘,用以标志它的领域,警告别的雄琴鸟不得侵入。土丘造完后,雄琴鸟便开始炫耀表演。一般表演的时间是在清晨或黄昏。雄鸟以娓娓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以及那漂亮艳丽的琴尾,频频开屏向雌鸟求爱,一会儿站在树枝引吭高歌,一会儿又跳到地面展开美丽的尾羽,反复表演,直至雌鸟来临,雄鸟的尾羽便朝着雌鸟快速颤抖、滑动,不断地展示那美丽的尾羽。一只雄鸟要占方圆几百米的领地,表演的舞台它可以建上10多个,轮流去表演一番。琴鸟的主食是昆虫、蠕虫和蛆等,它们专门消灭害虫,是一种益鸟。由于琴鸟繁殖慢,数量少,也因为它的美丽动人,特别受到当地人的珍爱和保护。
琴鸟是“一夫多妻”的。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只雄琴鸟要多次表演,分别同被招来的若干只雌鸟交配。支配之后,雌琴鸟单独到选好的巢址建一个大型的圆顶巢,巢侧留有供进出用的洞口,有些巢建在大村的浓密枝杈间,而大部分巢建在地面树干和岩石之间。雌琴鸟在巢中产一枚鸡蛋大小圆壳、灰紫色的卵。雌鸟单独孵卵,6个星期后,幼雏就出壳了。这时,雌鸟忙碌地外出采食,单独喂雏。雏鸟渐渐长大,有些巢因为太小,在幼雏出巢时会把巢的圆顶顶开。离巢后,幼鸟还要发育两年才能完全成熟。雄性幼鸟在2岁以前跟雌鸟相似,在2岁以后才长出华丽的尾羽和羽饰。琴鸟除了在求爱时演出外,还愿意给一种园丁鸟当婚宴上的“乐队”。这种园丁鸟不会唱歌,要举行“结婚仪式”就得请琴鸟来配合。它们不愧为鸟族合作的模范。
10。最危险的鸟——食火鸟
食火鸟,学名鸸鹋。属于大型而不能飞翔的鹤鸵目食火鸟科。鸸鹋是现代大型鸟之一,其体型仅次于非洲鸵鸟,体高1。5—2米,成年雌性鸸鹋比雄性的大。特产于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的国鸟。
澳洲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它在七千万年前的盘古板块运动中漂离了各洲大陆,独立于全球生态体系之外,当地生物不用面对豺狼虎豹等胎生肉食动物的威胁,可以安心繁衍,因此保存了不少珍奇物种。食火鸟就是这种特殊环境所孕育的代表,在澳洲跟袋鼠齐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它是鸵鸟的近亲,由于体积庞大,翅膀早已退化至不能飞行。
食火鸟通常在(清晨或傍晚)出外活动,以(果实和昆虫)为主食。另外,它们有一个独特的习性,(对发光的东西非常好奇),当它们看到人类弃置的炭火灰烬时,必定上前啄弄一番,顺便吞下几粒熄灭的炭块到砂曩里,帮助磨碎不易消化的食物。十八世纪末期,欧洲人移民到澳大利亚以后,食火鸟的数目随着大量减少,甚至,有三个新几内亚岛屿上的食火鸟因为狩猎过度而消灭,现在,野生的食火鸟所剩不多,只有在动物园里才看到它们了。 人工养殖的鸸鹋性情温顺,喜欢和人亲近。鸸鹋怕热,且喜欢阴湿的环境。鸸鹋喂以青草、蔬菜类的青料及配合饲料。食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节由于天气炎热,采食量明显少于冬春季节。食火鸟常收集树叶或树枝在大树的根部筑巢,雌性食火鸟每次生下三个到六个淡绿色的蛋,成熟的食火鸟(身长约一百五十公分,体重约八十公斤),两翼已经和胸骨一起退化,食火鸟有一个高耸的角质冠,像钢盔一样保护着光秃秃的头部,当它们横冲直闯时,可以排除挡路的树枝。(其奔跑的速度每小时高达五十公里),而且它们也有游水的好本领。
食火鸟吉尼斯大全说,食火鸟(cassowary)是世界上最危险的鸟类,如果你靠得太近,被认为是“恐怖分子”的话,他们就会悍然的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可能导致骨折的啄伤。当然,运气好一点的可能只是被该鸟的匕首型爪子划伤。这种鸟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雨林里,2004年吉尼斯世界记录把它列为世界上最凶猛的鸟之一,因为这种鸟“参加”过二战:曾经伤及驻扎在新几内亚的某国士兵。照顾这种濒危鸟类的动物园人士却面临着来自这些鸟的安全威胁。
11。翅膀最长的鸟——信天翁
信天翁属于鹱形目、信天翁科,共4属21种。身长90—95厘米嘴的前端有,全身白色,头顶、枕沾橙黄色,翅、肩和尾是灰褐色,内侧翼上覆羽白色。外形似海鸥。头大;嘴长而强,由许多角质片覆盖,上嘴先端屈曲向下;鼻成管状;颈短;体躯粗壮结实;尾短;翅狭而特大,长达55厘米以上,身重7—8千克。
信天翁是14种大型海鸟的统称。它们在岸上表现得十分驯顺,因此,许多信天翁又俗称“呆鸥”或“笨鸟”。信天翁是最善于滑翔的鸟类之一。在有风的气候条件下,能在空中停留几小时而无需拍动其极其长而窄的翅膀。它们需要逆风起飞,有时还要助跑或从悬崖边缘起飞。无风时,则难于使其笨重的身体升空,多漂浮在水面上。也像其他鸟一样,能喝海水。通常以乌贼为食,也常跟随海船吃船上的剩食。信天翁仅在繁殖时才成群地登上远离大陆的海岛。在那里,成群或成对从事交配行为,其中包括展翅和啄嘴表演,伴随着大声鸣叫。每窝产一枚大白卵,产在地面上或简易堆起的巢里。亲鸟轮流孵卵。幼鸟需要亲鸟精心地养育,亲鸟以反刍出来的食物,来饲养幼鸟。幼鸟出生时身上都披著淡淡的绒毛,绒毛脱掉后成为长着一层蜷曲浓毛的幼鸟。待到幼鸟全身开始变为白色的时候,亲鸟就飞去,只留下幼鸟们依靠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过冬。约经过270多天以后,幼鸟可以独立学飞乘风起飞,到大海上空生活。
信天翁寿命很长,是仅有的能活到老死的鸟类之一。海员一度对它们颇为敬畏,认为杀死信天翁会带来厄运。最著名的信天翁有:黑眉信天翁,翅展约230厘米,于远离北大西洋海岸外漂游,有黑色的眼纹。黑脚信天翁,翅展约200厘米,大部分为灰褐色,营巢于热带太平洋岛屿。皇家信天翁翅展约315厘米,成鸟羽毛大多为白色,外侧翅上覆羽黑色,繁殖于新西兰附近岛屿及南美最南端。有记录信天翁的翅膀最长达3。6米,是世界上翅膀最长的鸟类。
尽管信天翁喜欢好高骛远,但很恋家园,一旦有敌害入侵,它们会奋起而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海军准备在中途岛海域的一个荒凉小岛上建立军事基地,他们派出几名侦察兵,乘着夜色悄悄地登上荒岛侦察情况。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行动竟惊动了岛上的主人——信天翁。顷刻间,这些“海岛卫士”便一哄而起,直把他们全部赶下海去才算罢休。夜间偷偷侦察失败,美军决定白天继续登岛察看。然而,他们还未到达岸边,成群结队的信天翁鸣叫着向美国登陆的海军俯冲。强而有力的双翅,镑利的脚爪,尖尖的长喙,拼命攻击入侵者,这样,美军的登岛计划又一次受挫。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美军派出飞机前往轰炸。出入意料的是,轰炸激怒了附近海岛上的信天翁,它们蜂拥而至,同登陆的海军士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血战”斗得难分难解。一不做二不休的美军,竟然求助于毒气。顷刻间岛上毒烟翻滚,信天翁遍天抛尸,令人惨不忍睹。但是,幸存的信天翁并不屈服,岛上修公路、筑房舍和建机场的士兵,必须在高射机枪的火力掩护下,才能勉强进行作业。后来,虽然机场修好了,飞机却无法飞行。信天翁时时成群在机场上盘旋,在时干脆与飞机在空中相撞,事故频频发生。据说,1957年,美国海军准备在中途岛附近的另一个小岛上建立航空基地,岛上也有无数的信天翁,美军鉴于过去的教训,迟迟无法动工。
12.美丽的“湿地之神”——丹顶鹤
丹顶鹤,也叫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鹤属鸟类),是长寿、吉祥的象征。丹顶鹤在我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丹顶鹤具备鹤类的“三长”特征——嘴长、颈长、腿长。幼鸟体羽棕黄,喙黄色。亚成体羽色黯淡,2岁后头顶裸区红色越发鲜艳。成鸟除颈部和飞羽后端为黑色外,全身洁白,头顶皮肤裸露,呈鲜红色。有人说剧毒鹤顶红正是来源于此处,但纯属谣传,鹤血是没有毒的,古人所说的“鹤顶红”其实是砒霜,即不纯的三氧化二砷,鹤顶红是古时候对砒霜隐晦的说法。
丹顶鹤属于单配制鸟,若无特殊情况可维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从3月开始,持续6个月,到9月结束。它们在浅水处或有水湿地上营巢,巢材多是芦苇等禾本科植物。丹顶鹤每年产一窝卵,产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期31~32天。雏鸟属早成雏。繁殖期求偶伴随舞蹈、鸣叫,营巢于具一定水深的卤芦苇丛、草丛中。丹顶鹤2岁性成熟,寿命可达50-60年。
丹顶鹤是东亚地区特有的鸟种,主要繁殖地分布在我国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罗斯的远东和日本等地。它们在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朝鲜海湾、日本等地越冬。历史上丹顶鹤的分布区比现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为靠南,可至福建、台湾、海南等地。
丹顶鹤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只有在日本北海道是当地的留鸟,不进行迁徙,这可能与冬季当地人有组织的投喂食物,食物来源充足有关。
丹顶鹤的栖息地是沼泽和沼泽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浅水的鱼虾、软体动物和某些植物根茎,以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丹顶鹤成鸟每年换羽两次,春季换成夏羽,秋季换成冬羽,属于完全换羽,会暂时失去飞行能力。丹顶鹤的鸣声非常嘹亮,作为明确领地的信号,也是发情期交流的重要方式。
丹顶鹤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湖泊、海滩及近水滩,所以,素有“湿地之神”的美称。丹顶鹤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地方志书中一直都有详细的记载,在各国的文学和美术作品中也屡有出现,比如,殷商时代的墓葬中,就有鹤的形象出现在雕塑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钟,鹤体造型的礼器就已出现;道教中丹顶鹤飘逸的形象已成为长寿、成仙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常把寿命长达50~60年的丹顶鹤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其实,我们已经知道了,丹顶鹤是栖息于沼泽地的鸟,把它绘在松树上,从科学的观点看,是一个笑谈。当然从文化意义上看,则另当别论。(6-6-2)
丹顶鹤是大型涉禽,在湿地环境中属于食物链的上层,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皮书中被记载为濒危物种,在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列入附录一。但是,目前来看,它们还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威胁:
1。栖息地的破坏。1960年以后,在中国东北和远东地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急剧加重。对湿地的围垦不仅侵占了原有的栖息地,还使原本连通的水系阻断,再加上近些年远东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水域面积缩小严重,以及人类活动引入的污染都在威胁着丹顶鹤的生存,此外,烧荒等开垦方法,对丹顶鹤的巢材和掩蔽处毁坏严重,致使其分布更为狭窄,数量逐年减少。
2。偷猎。自古以来,东亚地区就有着对丹顶鹤羽毛和器官的需求,因此,猎杀也就难以避免。虽然近些年来随着保护法规的建立,直接的猎杀很少发生,但是投毒用来猎捕其他水禽的方法,已成为丹顶鹤的重要死因之一。
为了挽救丹顶鹤,我们应该树立保护意识,并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使丹顶鹤摆脱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