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基础不是一天就可以打好的,它需要一个艰辛的积累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等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之时,也就是你学有所成之时。
瓦尔特·司各脱爵士有一句名言:“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已故的爵士本杰明·布隆迪先生时常愉快地回忆起这句话来。他过去常常庆幸自己曾经进行过系统的自学,这一名言同样适用于每一个在文、理科或艺术领域内的成就卓著者。学校里获取的教育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勤奋学习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自己掌握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
在信息社会,知识是要经常更新的,这十分重要。有的人掌握的知识的确很丰富,但也未免在自鸣得意的同时遇到不可救药的麻烦。我们必须知道,追求知识永远没有止境,只有我们不断坚持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和跟上社会的发展。
根据个人的发展方向。适时地选择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并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效果。在不断的学习与检验中,完善自我,走向出色。学习,应当成为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你是一个精明的人,你就应当学会用时间为自己“投资”,为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自己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上学是幸福的,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不用担心生存的艰难,不用考虑下—步如何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总而言之,求学时期是最轻松的时光,也是“充电”的最佳时机,但是又想早一点离开学校,获得自由,而且自己还能挣钱花,因而上学时对“充电”的认识还是把握不住的。
在离开校园生活好多年之后,你或许有时还在惦念那段“充电”的日子,但时光是不能倒流的。最现实的做法是不妨研究研究自己脚下的路该如何走。当然,要走好“路”,先要思考思考离开学校以后,如何进一步给自己“充电”。
“自主学习”是从学校里出来后,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而随着时代的步伐掌握原来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新知识、新内容。学习,是每天的任务,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旦一松懈,别人很快就会超过你,而你要“撵”不仅很辛苦,而且因为人家也在不断进步,以致你想赶超也几乎不可能。一个善于坚持不懈学习的人,即使底子较差,前途也一定是光明的。对于国家来说也如此,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一定是有希望的国家,当然,国家的希望也在于国民能不断通过学习提高素质。
常听人抱怨:“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其实,这只是懒人的借口。不论你有多忙,一天中抽出点时间来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究竟学什么呢?自主学习,就是自己给自己安排“课程”和“课本”。这里的“课本”并不是指现成的书籍,而是完全结合自身实际来设计学习计划。一方面要把你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和目标作为选择“课程”的依据,从而确定“专业课程”。如果你将来想做企业老板,就要把经营管理和财务作为主要课程;如果你将来想成为专业技术主管,不仅要学习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等等;另一方面就是要把锻炼自己做人的品质,以及社会适应和竞争能力,当作学习的目标,因为,这是“公共课”,而且是最关键的。
而我们的课堂在哪里?“课堂”就是社会,具体而言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你接触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同事、下级还是领导,都是你的老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一次在图书馆看书时,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忘记了身边的一切,包括时间。不知道过了多久,图书馆铃声响了好几遍,管理员催促大家离馆。可是杨振宁专注于自己研究的资料,完全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就这样,他在图书馆里过了一夜。杨振宁非常珍惜时间,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的安排。长期的磨练,使他可以抓紧分分秒秒进行思考和演算。
中国古时候就有“头悬梁”、“锥刺骨”的传说,那是古代人激发大脑潜能的办法。现代人很少有人能下如此大的决心来激励自己。但是科学的使用大脑就可以使你的大脑发挥出超常的潜能。
第一,要确立远大的目标,有目标才会产生动力。
第二,要与你的惰性作斗争,不能让智慧总是沉睡。
第三,发扬吃苦精神,刺激潜能发挥。
第四,要与更高更强的目标比较,常言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一吓就会刺激你的潜能爆发出来。
你要知道,人脑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一般人只使用了人脑的极少的能量,还有极大的一部分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合理地利用。
如果我们能利用人脑的百分之十,就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彻底来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就可以实现我们的所有梦想。
知道你的大脑还有很大的开发天地,你就不会对自己失望,你就还有机会去实现你的梦想,只要你努力,你就会如愿以偿。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注重自己的学习能力,必须能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每个人都期望幸福,对于成功者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劳有所获。
梅贻琦的父亲梅臣(字伯忱)只中过秀才,后来沦为盐店职员。梅臣生子女各五人,贻琦为长子,1900年(贻琦十一岁)随父母至保定避庚子之乱。秋后返津,家当又被洗劫一空,父亲失业,生活困难。1904年,梅贻琦以世交关系人天津南开学堂读书,成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得意门生。在校期间一直是高材生,1908年毕业时名列榜首,他的名字一直被铭刻在南开校门前的纪念碑上。毕业后,被保送至保定“直隶高等学堂”。
1909年夏,清政府“游美学务处”招考第一批留学生。梅贻琦以优异成绩考取。十月赴美,成为清华“史前期”的第一批学生。抵美后,进入吴士脱工业大学学习电机专业。在校期间勤攻苦读,且省吃俭用,常把节省下来的余钱积少成多寄回贴补家用。1914年夏,梅贻琦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被选入“SigmaXi”(美国一种专为奖励优秀大学生的组织)。在美期间,他曾担任过留美学生会书记、《留美学生月报》经理等职。1915年春回国,于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服务半年,九月,即应母校清华之聘来校任教。1921年,他利用休假机会再度赴美,人芝加哥大学研究物理一年,1922年秋,“遍游欧洲大陆”后返国,继续在清华任教。
1925年,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梅贻琦担任物理系的“首席教授”。翌年春,教务长张彭春辞职,师生群起挽留,发展成一场“校务改进运动”,成果之一是从这以后教务长一职不再由校长指定,而是由全体教授公选。四月,梅贻琦被公选为改制后的第一任教务长。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个人奋发向上的辛勤实干是取得杰出成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任何杰出成就都必然与好逸恶劳的懒惰品行无缘。正是辛勤的双手和大脑才使得人们富裕起来。事实上,任何事业追求中的优秀成就都只能通过辛勤的实干才能取得。没有辛勤的汗水,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真正的幸福决不会光顾那些精神麻木、四体不勤的人们,幸福只在辛勤的劳动和晶莹的汗水中。”懒惰,只有懒惰才会使人们精神沮丧、万念俱灰;劳动,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生活,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任何人只要劳动,就必然要耗费体力和精力,劳动也可能会使人们精疲力竭,但它绝对不会像懒惰一样使人精神空虚、精神沮丧、万念俱灰。因此,一位智者认为劳动是治疗人们身心病症的最好药物。“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更为有害的了。”“一个人的身心就像磨盘一样,如果把麦子放进去,它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如果你不把麦子放进去,磨盘虽然也在照常运转,却不可能磨出面粉来。”只有汗水的结晶,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创造出未来。
有些懒惰的人总想干点轻松的、简单的事情,但大自然是公平的,这些“轻松的”、“简单的”事情对于懒惰者而言也会变得很困难、很艰难。那些一心只想逃避责任的懦夫也迟早会受到应得的惩罚,因为这种人总是对高尚的、有利于公众的事情不感兴趣,于是他的私欲、各种卑劣、庸俗的念头就会在他的头脑中膨胀起来,这种人的心思本来可以用在有益的、健康的事业上,结果却由于私心杂念过于膨胀,自己的心智脑力被各种各样琐屑、卑鄙、甚至是幻想出来的烦恼和痛苦白白地耗费了,许多无所用心的人的脑力也是这样白白地浪费了。
青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将来的生活才会有充满快乐、幸福,才是成功的,而获得快乐与幸福的方法之一就是劳动。经常从事一些适宜的劳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一旦离开这种经常性的、有益于身心的劳动,人们就会百无聊赖、无精打采,就会无所事事,精神萎靡不振,进而会头昏眼花,神经系统也会紊乱不堪,久而久之,身体自然会莫名其妙地垮下来,精神也会一蹶不振。千万不要陷入这种状态之中。战胜无聊和苦闷的最好办法就是勤奋地工作,满怀信心地劳动。一个人一旦参加了劳动,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身边,无聊和单调的感觉就会逃之夭夭。工作,勤奋地工作;劳动,愉快地劳动,总是去干这样或那样有益的事情。
沈从文曾经长时间从事辛苦的文学创作工作。他自己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说,这种辛勤工作使我养成了勤奋、专注、有规律生活等良好习性,这些良好习性使我终身受益无尽。
那些勤劳的人们总是很快就会投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去,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寻找、挖掘出生活中的幸福与快乐。青年人要享受成功的幸福,首先得要有勤劳的习惯来付出你的辛劳汗水,只有这样,你才会收获耕耘的快乐。
战胜懒惰,做个勤奋的人
“勤奋出贵族”这句话是一句亘古的箴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那些享有地位、尊严、荣耀和财富的贵族,都有一颗永不停息的心,都有一双坚强有力的臂膀;在他们身上都凸显出了令人尊敬的勤奋创业与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都闪耀着非凡毅力与顽强意志的光芒。而正是这样的品质使他们获取了财富,让他们成就了事业,赢得了尊崇,成为了顶天立地的人物。
在这个无限变幻的世界中,没有永远的贵族,也没有永远的穷人。如同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一样,尊者卑、卑者尊,这种盛衰起伏变幻如同沧海桑田,生生不息。出身卑贱和家境贫寒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执著的追求和智慧,同样能够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成为一代新贵族。
人的本性之一是趋乐避苦,惰性也就如同影子一样时常左右纠缠,企图桎梏人的心灵。但正如歌德所说:“我们的本性趋向于懒怠。但只要我们的心向着活动,并时常激励它,就能在这活动中感受真正的喜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勤奋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一个爱讲废话而不勤奋学习的青年,整天缠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要他公开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被缠得没办法了,就给他写了一个公式:A=X+Y+Z。然后告诉他:“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这个公式包含着真理,它表明: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求人们在学习时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求人们少说废话,更重要的是勤奋。
“懒惰”是人生中最可怕的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懒惰”又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人一生随时都会与它相遇。比如,早上躺在床上不想起来,起床后什么也不想干,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自己懒得懂,不会做的事自己不想做……
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取尊贵和荣誉,只有这样的尊贵和荣誉才能长久。但不幸的是,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很多生活富足的人都缺乏进取精神,躺在父母给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中好逸恶劳,挥霍无度,以致许多人虽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却最终不免要在贫困中死去。
所以,要想在与人生风浪的搏击中完善自己,成就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赢得社会的尊敬,高歌人生,你就必须战胜懒惰。要战胜懒惰,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去执行:
(1)承认自己有爱拖延的习性,并不愿意克服它。这是处理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正视它,才能解决问题。不承认自己懒惰,就不可能改正自身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