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站立时容貌端肃像斋戒一样,端坐时容貌如同参祭祀一样,拜见高贵显荣之人时,不自觉地浩浩落落,步履轻飘;辞别孤立无援,贫寒微贱士人时,不自觉地依依不舍,步履徘徊,这样的人是身处下位的君子。
③在众人瞩目的地方,落座时故意作庄严肃穆状,在大庭广众之中,进退举止,故意装作安然舒泰,一拱手一作揖都显现出骨头软、屁股大者,是身居上位的小人。
④站立落座都不端正,手、脚不停地摇摆,进见时则惊慌张皇、举止失措,退去时则急走快跑,形象慌张,肩也耸,背也摇,是身居下位的小人。
变换角度,客观全面地识人
在《庄子·让王》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子列子很穷,常常是面带饥色。郑相子阳的门客对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的人,住在国都这儿,这么穷,岂不像您不关心士人吗?”
郑相子阳立即派人送去粮食,子列子见到使者后,连拜两次予以辞谢。使者回去以后,他的妻子望着他拍着胸口说:“妾听说做有道人的妻子,都可以享受安乐,现在你却面带饥色。相君意外地送来吃的东西,你却不接受,这不是命该受穷吗?”
子列子笑着对妻子说:“相君自己并不知道我,只是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食给我;将来他也会因为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是我不接受粮食的原因。”
后来,人民发难杀死了子阳。
所以,识人不能看表面、重一时,而是要全面地、长远地看。既不能囿于一时之成见,也不能拘于一己之得失。惟有如此,才能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并认识一个人,才能知其心、知其意、知其情。
人的潜意识中隐藏着感情、需要、性格、想法、长处、缺点等许多东西,这样许多部分构成了人的整体。反过来说,人的整体如同一个立体事物一样,是多面的,但每个部分就构成了一个人的面,通过面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面都和这个人的本质属性相一致,人的本质属性是由大多数的面决定的,如果把人的个别面当成大多数的面,把部分当成整体,就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盲人摸象”尽人皆知。它讲的是:几位盲人摸象,摸到脚的盲人说像桶一样;摸到尾巴的盲人说像扫帚一样;摸到肚子的盲人说像鼓一样;摸到耳朵的说像笊篱;摸到牙的说像角一样;摸到鼻子的说像条粗绳索。盲人由于视觉的障碍,看不见大象的立体画面,每人只摸到象的一部分,却把它当做整体。这个故事给所有知人识人者如何去全面认识他人以很深刻的启示。
例如把偶然犯错误的同志看成是“屡教不改”者,把偶做一两件好事的人当成先进人物。这样的后果必定造成知人识人的失误。要避免发生“盲人摸象”的错误,就必须借助于“立体透视法”来知人识人。所谓“立体透视法”,就是对对象做全面性的综合考察透视,反映这个对象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部分事物所构成的立体画面。
我们遇到某些常见的现象时,不要只用一种思维,只停留在常规的疑问上,而是要多方位地去探究问题。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下掉,而不往天上去呢?他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了地球引力。知人、识人者在认识他人时也是一样,既要善于从正面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要善于从相反角度去思考问题;既要从历史角度看待他人,更要从现实角度衡量他人;既要考察他人的个体素质,又要考察他人在群体和组织中的行为表现;既要从品德角度、才干角度、行为角度去考察人,也要从气质角度、喜好角度去衡量人。这样才能判断和识别其真实能力。
“管鲍之交”历来被称为千古佳话,其中固然赞扬了管仲的治国才能,但更重要的则是赞扬了鲍叔牙的慧眼识人。
管仲,名夷吾,东周时期齐国人。生得相貌魁梧,精神俊爽,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最初,他怀才不遇,只好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赚了,他常常多拿一倍。不少人认为他太贪,议论纷纷。后来,管仲一连三次当小官,又都三次被免职。好多人笑他无能,鲍叔牙却为之辩解:管仲是治天下之奇才,曲高和寡,这只能怪其上司太笨拙,不会用他!管仲知悉后,无限感慨,便与鲍叔牙结为生死之交。
数年后,管仲、鲍叔牙分别做了齐国国王的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各为其主,尽心尽力。国王死后,两公子为夺王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管仲为保公子纠上台执政,箭射小白,小白险些丧命。但不久还是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而管仲陪着公子纠流亡鲁国。鲁国为了鲁齐关系,杀了纠,并把管仲押送齐国。当时受重用的鲍叔牙闻知,亲自迎接囚车,释放管仲,并把他安排到自己家中去住。又面谏桓公饶恕管仲且委以重任。桓公这时才知道,管仲的确是位难得的人才!于是,拜管仲为相,尊其号曰仲父,并且规定:不许犯夷吾之名;不问贵贱,皆称其字“仲”。齐桓公之称霸,九次会合天下诸侯,匡扶天下正道,这都是用了管仲之谋。
管仲说:“当初我贫穷时,曾与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我常常多占,鲍叔牙却不以此认为我贪,因为他知道我家贫;我曾经为鲍叔牙谋事,结果却使他更窘迫,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很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时有利、有时不利;我曾经几次出仕,却屡次被国君罢免,鲍叔牙不据此认为我无能,因为他知道我没有碰到好时机;我曾几次带兵打仗,却屡战屡败,鲍叔牙不因此以为我这个人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养;公子纠与小白争位失败后,召忽自杀,我被囚禁起来,忍受侮辱,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不知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为耻,而只耻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所以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先生。”
鲍叔牙推荐管仲后,他的职位在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其中有封邑的有十多代,子孙中有许多人都成为有名的大夫。相比之下,天下人很少称道管仲之才能而常常称道鲍叔牙有知人之明。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用常规、片面的观点识人,会把人看错。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识人,才能真正做到识人识得更全面更到位。这样就可以达到“知人者智”的境界了。
透过小动作识破对方
一些人在做某些日常性动作时,有一些习惯性动作带有很浓厚的个性色彩,这对于我们识人知人,客观评价一个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习惯性动作是我们一天天地逐渐形成的,它有着极强的稳定性,我们想要一下子改变过来,一时之间很难办到。心理学家莱恩曾说过:“人们日常做出的各种习惯行为实际反映了客观情况与他们的性格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变化关系。”
的确,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和性格特征都能在举手投足、点头微笑中暴露无遗,那些经验丰富的识人高手从一举一动就能识别人心。有一些习惯动作,可以帮助识人者观察他并轻松地被人认知。
崇祯十五年二月,明朝大将洪承畴松山兵败,为清军所生擒。清太宗为了日后逐鹿中原,打算收服洪承畴,但洪承畴不仅不降,而且还蓬头跣足,肆意漫骂,以死来对抗清太宗的劝降。范文程来劝降,洪承畴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此时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很仔细地拂去燕泥,拂了又拂,惟恐玷污了衣服似的。范文程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回去后立即上奏太宗说:“洪承畴一定不会死。他对他的衣服尚且如此爱惜,何况他的性命?”于是皇太极亲自劝降,洪承畴果然很快便归顺清朝了。
根据这个道理,让我们看出人的不同姿态所透露的内心情态,可见,通过小动作识人是很有见地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日常生活中通过习惯小动作识人的方法:
(1)手插裤兜者
双脚自然站立,双手插在裤兜里,时不时取出来又插进去,这种人的性格比较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后行。在工作中他们最缺乏灵活性,往往用呆办法来解决很多问题。他们对突如其来的失败或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逆境中更多的是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2)经常摇头者
经常“摇头”或“点头”以示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肯定或否定。他们在社交场合很会表现自己,却时常遭到别人的厌恶,引起别人的不愉快。但是,经常摇头或点头的人,自我意识强烈,工作积极,看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努力去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拍打头部者
拍打头部这个动作多数时候的意义是表示对某件事情突然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刚才还陷入困境,现在则走出了迷雾,找到了处理事情的办法。拍打的部位如果是后脑勺表明这种人敬业,拍打脑部只是为了放松一下自己。时常拍打前额的人是个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不怕得罪人。
(4)双手叉腰者
这种人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经过最短的距离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突然爆发的精力常是在他计划下一步决定性的行动时,看似沉寂的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这个姿势,就像他用V字代表胜利的符号一样,成为他的特征。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这个意思。
(5)言行不一者
当你给某人递烟或其他食物时,他嘴里说“不用”、“不要”,但手却伸过来接了,显得很客气的样子。这种人比较聪明,爱好广泛,处世圆滑、老练,不轻易得罪别人。
(6)触摸头发者
这种人个性突出,性格鲜明,爱憎分明,尤其嫉恶如仇。他们经常做一些冒险的事情,喜欢挤眉弄眼,爱拿人当调侃对象。这些人当中有的缺乏内涵修养,但他特别会处理人际关系,处事大方并善于捕捉机会。
(7)抖动腿脚者
喜欢用腿或脚尖使整个腿部颤动,有时候还用脚尖磕打脚尖或者以脚掌拍打地面,这种人很能自我欣赏,性格较保守,很少考虑别人。然而当朋友有困难时,他会经常给朋友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