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不可不知的1500个世界历史常识 > 第18章 机器时代的来临(第1页)

第18章 机器时代的来临(第1页)

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历史风云人物

炸药发明家诺贝尔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1896年)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热衷于化学实验,致力于制造炸药,在瑞典破产后,便前往俄国谋生,9岁的诺贝尔也随全家迁居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后,父亲开办的工厂又陷于破产,只好重返故土。回瑞典后,父子几人在斯德哥尔摩建立工作间,又开始研究炸药。

公元1866年,诺贝尔终于制造成功了一种液体炸药,爆炸力极强,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炸油”,被全世界普遍使用。

但是,这种炸药特别容易引起爆炸,尤其是受到震动和磨擦时,经常自动引爆。美国旧金山的一辆火车,在运送这种炸药时受到震动,整列火车车毁人亡。还有一次,一艘满载液体炸药的巨轮“欧罗巴号”驶进大西洋,因为风浪颠簸引起了炸药爆炸,整条船沉没在大西洋中。

这种事件不断发生,让人们非常紧张,一谈到这种“诺贝尔炸油”便退避三舍,运输公司更是坚决拒绝运送这种可怕的东西。诺贝尔于是开始着手实验一种安全的炸药。

炸药的研制要经过无数次试验,每一次都是非常危险的,再一次实验中,实验物发生爆炸,整个实验室坍塌,弟弟和5名工作人员当场死亡,父亲也成了终身残废。诺贝尔那天因为偶然外出办事,才躲过一劫。

为了不再伤及无辜,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把实验室设在了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一旦再发生爆炸,不会引起其它人的伤亡。

诺贝尔在船上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几百次的试验。4年后,他终于成功了。液体炸药被吸入一种硅土里,这样,即使遇到一定的温度或摩擦,震动,这种固体炸药也不容易爆炸。这样就能保证安全运输了。

黄色炸药就此问世,因为它必须经过引爆才能爆炸,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从此以后,人们开山劈路,钻隧打并,节省了很多力气。

公元1875年的—天,诺贝尔终于成功发明了威力强大的胶质炸药。1887年,无烟炸药在诺贝尔的手中诞生,这也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炸药。

公元1896年,诺贝尔在他意大利的工厂里突然去世。在死前,诺贝尔曾立下遗嘱,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捐献出来当做基金,将其利息作为奖金,每年对物理学、化学、医药学、文学和促进世界和平有特殊贡献的人予以奖励。后来又增加了经济奖。这就是现在世界上最著名、学术声望最高的“诺贝尔奖”。

病菌和病毒的发现者——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年)是法国杰出的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公元1865年,欧洲蔓延着一种可怕的蚕病,蚕大批大批地死掉,许多以养蚕为生的农民纷纷破产。当时是巴黎高等师范大学的生物学教授的巴斯德得到消息之后,马上到法国南部进行实地调查。

通过显微镜,巴斯德发现蚕和桑叶上都有一种椭圆形的微粒,而且这些微粒还能游动,能迅速繁殖后代。再看看没染病的蚕和桑叶,并没有这种微粒。巴斯德断定,这种微粒就是致病的罪魁祸首,并给它取了个名字——“病菌”。

从此,巴斯德开始研究人类致病的原因,结果发现了多种病菌。他还发现在高温下,病菌很快就会死亡。于是,他向医生们宣传高温杀菌法,可以防止病菌传染,后人叫它“巴氏消毒法”。

公元1880年,法国鸡霍乱流行,巴斯德把导致鸡霍乱流行的病菌浓缩液注射到鸡身上,当天鸡就死了。病菌浓缩液放了几个星期之后,巴斯德又给鸡注射,鸡却没有死。经过多次实验,巴斯德认识到,病菌放一段时间后,不仅毒性大为减少,还有了抗病的效力。这样,他制成了鸡霍乱疫苗,增强了鸡的抵抗力。

掌握了制造疫苗的方法后,巴斯德同样将它运用到了人的身上。他组织助手们进行了无数次实验,制成了伤寒、霍乱、白喉、鼠疫等多种疫苗。现在打防疫针的免疫方法,就是巴斯德发明的。

除了细菌,巴斯德还发现了病毒。当时的欧洲,很多人在被疯狗咬后会得“狂犬病”,先是恐水,然后全身抽搐而死,非常痛苦。巴斯德又开始了对狂犬病的研究,他在显微镜仔细观察狂犬的脑髓液,没有发现病菌。可是把狂犬脑髓液注射进正常犬的体中,正常犬马上就会得病死掉。“这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小的病源!”巴斯德惊奇地对助手们说。人们就把这种比细菌还小的生物病源称为“病毒”。怎样治狂犬病呢?巴斯德把刚死的狂犬脑髓取出,悬挂在一个干净瓶子里晾干,两星期之后把它加水磨成糨糊,注射进正常犬的体中,结果没有发病。又过两个星期,他又给正常犬注射刚刚死亡的狂犬的脑髓液,结果这只正常犬没有任何异常。就这样,一种治疗狂犬病的疫苗诞生了。后来,他又把狂犬疫苗用来给人治病,也获得成功了。

巴斯德一生都从没有停止过科学研究,直到他去世。他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火车的发明者——斯蒂芬孙

工业革命时期,陆路交通工具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1765年,铁轨代替了木轨,用于运输煤炭。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第一台实用型的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

乔治·斯蒂芬孙(1781—1848年)出生于英格兰一个煤矿工人家庭,小时候常去煤矿给父亲送饭,对那里的各种机械产生了浓厚兴趣。14岁时他随父亲到煤矿当锅炉工的助手,后被提升为蒸汽机的监督。为掌握蒸汽机的构造原理、操作和维修,他白天上班时带着书,一有空就看,晚上伏案自学,直至深夜。经过刻苦学习,他由一个没进过校门的穷工人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专家。

1809年,他因修好了一辆别人都修不好的运煤车,被提拔为工程师,几年后成了总工程师。为改善煤矿的运输状况,斯蒂芬孙经过反复研究、设计和试制,于1814年7月25日制成一台坑道用蒸汽机车。这个机车能拉30吨货物,但走得太慢,震动声也很大。人们讥笑他的车还不如马车,就连曾任伦敦大学天文学教授的拉多纳博士也认为该车“在铁轨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将不能呼吸,甚至将窒息而死。”但斯蒂芬孙毫不气馁,继续钻研,不久就造出了较为先进的机车。1823年,他担任总工程师,主持修建英格兰北部的一条商业铁路。同时,他还创办了机车制造厂。1825年9月27日,这条商业铁路贯通,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这一天,斯蒂芬孙亲自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旅行者”号火车,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这列火车后面拖着6节装有煤和谷物的货车以及载有450名乘客的33节车厢,以每小时18千米的速度行驶,轰动了英伦三岛及欧美各国,由此开辟了陆上运输的新纪元。此后,斯蒂芬孙又负责修建了自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1829年,铁路竣工时举行了火车比赛,结果由斯蒂芬孙制造的最高时速接近50千米的火箭号机车获胜。

从此,人类从此进入了“铁路时代”,铁路成为交通的大动脉。火车和铁路对产业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家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年)是以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而著称于世的英国科学家。他的这一发现为现代电工学奠定了基础,也打开了电学之门,使电力时代的曙光照到了人间。

1791年9月22日是一个光辉的日子,一代科学巨匠迈克尔·法拉第降生在英国萨里郡纽囚顿一个贫苦的铁匠家庭。由于家境贫苦,幼年的法拉第没有机会接受很好的学校教育,只读过两年小学,但法拉第没有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13岁那年,法拉第在一个书籍装订商那里当学徒,并利用这个机会博览群书。他在二十岁时听英国著名科学家汉弗利·戴维先生讲课,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徒期满后,他给戴维写信,询问皇家学院实验室是否需要一名帮手,并送交了他听戴维演讲时所做的笔记。几个星期后,法拉第如愿成为皇家学院实验室的助理,从而开始了他的科学实验工作。

1831年下半年,法拉第在经过无数次实验后终于将磁转化为电,掀开了电磁感应现象的神秘面纱。他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原电流本身有关。他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静电感应相比,把它取名为“电磁感应”。法拉第以电磁感应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发电机。当然,这部发电机是很简陋的,法拉第把一块铜制平面板放在一块永久性磁石的两端之间,再把一片狭长的铜和一片狭长的铅放在平面板的边上,作为接收电的容器,再装上一个电流计,当平面板旋转时,电流计上的指针也随着移动。这样,一种有变化的电流就在磁石中产生出来了。这部发电机虽然简陋,但它却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电动机的祖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