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调转枪口对准奥地利开炮。但打败奥地利并不像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又许诺拿破仑三世,在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由此稳住了法国。公元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双方集结在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结果普军大获全胜,毒药没派上用处,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联邦,并将4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归普鲁士。
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只剩下南部紧邻法国的4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4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也有同样的相法,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
公元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次年普鲁土大获全胜,普鲁土军队一直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土国王威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
俾斯麦在担任普鲁士宰相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先后战胜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以及兼并南德意志邦国,扫除了妨碍德国统一的国内外阻碍因素,最终完成了统一,为德意志的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的“铁血政策”,却深深影响了以后的德国。
二、重大历史事件
彼得一世改革
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彼得一世身体力行,开始了俄罗斯的“欧化”,他决定打开大门,去了解西欧。1697年到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考察旅行。这次“彼得大使团”行动中,共有随员250人,彼得大帝化名米哈伊洛夫。微服私访使他看到了许多本来不可能看到的事物。考察期间,彼得用4个月的时间学习造船技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荷兰船场作船舶木工,也曾在英国皇家造船厂工作过,还在普鲁士学习过枪炮制造技术,并参观了工厂、学校、博物馆,还到英国国会旁听。总之,他尽力学习一切能够学到的西方文化、科学、工业和管理技术。彼得一世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政治体制方面,彼得一世废除贵族杜马,建立参政院,负责拟定法令,管理中央和地方行政,建制陆海军和征收赋税;设立监察署,负责监督法令的执行;把全国划分为8个省,省下设50个州,省长由中央任命;颁布职官等级表,将文武官员分为14等,根据才能选拔官吏和晋升等级;罢黜反对改革的大教长,废除主教制,设立宗教事务管理局,把教会直接置于国家控制之下。
在军事方面,彼得一世实行征兵制,建立新的正规军和近卫军。到彼得末年,已建立了一支由步、骑、炮、工四个兵种组成的20万人的陆军,以及拥有军舰48艘、大小战船800只、乘员28000人的海军。此外,还兴建军需工场,创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派遣贵族子弟出国留学,培养军事人才。
在经济方面,彼得一世大力发展工商业,兴建国家工场,奖励私人办企业,允许外国人在俄国投资设厂,招聘外国技术人员。在他统治期间,俄国先后兴建各种手工工场240多家。他还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提高关税率。
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一世创办俄国科学院,建立俄国第一座博物馆,创办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开办各类学校,简化俄文字母,采用欧洲新历,翻译出版西欧著作,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从1704年开始,彼得一世迁都,他要在波罗的海岸建造新都圣彼得堡。圣彼得堡远离俄国经济富庶地区,所有的供应都必须通过荒无人烟的广大地区运输而至。但是,新都对于取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国走向世界,向外扩张,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彼得一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落后状况,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它是建立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
围攻纳尔瓦
改革之后,俄国富强了。彼得又开始为俄国寻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进攻目标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欧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欧洲强国之一,它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彼得要和瑞典争夺波罗地海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是对俄国的一次严重考验。
公元1700年秋天,彼得率3万大军包围了瑞典城堡纳尔瓦。队伍刚集结完毕,彼得即下令攻城。一连猛攻了两个星期,但瑞典军队顽强抵抗,纳尔瓦城堡又非常坚固,始终分不出胜负。这时,瑞典18岁的国王查理十二世亲率1万多精兵向俄军发动猛攻,俄军全线崩溃,几乎全军覆没,彼得只身逃回了莫斯科。
惨重的失败没使彼得丧失信心,当瑞典人欢庆胜利时,彼得则在皇宫里考虑如何重建俄国军队。当查理十二世率军袭击波兰时,彼得已经开始实施他报仇雪耻的计划了。
为了向国外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彼得把赋税提高了4倍,还增加了各种新的税收。差不多所有东西都要缴税,包括洗衣盆、棺材、烟囱、脸上的胡子,更有甚者,如果人的眼珠不是蓝色而是黑色或灰色,那就要要缴税。彼得从全国各地征集新兵,加紧训练。他命令每3个教堂交出一口铜钟来铸炮,
公元1703,俄国带着用大钟铸出来的300门大炮,再次进攻瑞典。彼得在纳尔瓦城下笑着对部下说:“我要在这里开一桌炮火宴席。”说完,就下令大炮开始轰击。整整轰了一天,俄军终于炸开了坚固的城堡,占领了纳尔瓦。彼得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要塞地处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汇合点,控制着通向波罗的海的水路。彼得选中这块地方作为未来的首都,使它成为真正的通向欧洲的商口。
很快,俄国和瑞典又在波尔塔瓦展开规模空前的激战。彼得亲临前线指挥,他的帽子和马鞍都中了枪弹。最后,瑞典溃败,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其,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解决了北方出海口的问题。
公元1712年,彼得在涅瓦河两岸的荒岛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为圣彼得堡,把首都从莫斯科迁了过来。公元1721年,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俄国通过战争,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和里加湾沿海一带以及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南方,他夺取了亚速堡和巴库,控制了亚速海和里海的门户,俄国遂跃居欧洲强国之列。
三、历史难解之谜
什么是“12月党人”
公元1818年9月的一天,在彼得堡皇家近卫军营地,近卫军官恰达耶夫从法国旅行归来,带来了大批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著作,立时被同伴一抢而光。
年轻的军官们非常激动,他们在6年前的卫国战争中追击拿破仑的法军,一直打到巴黎。看到法国那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生活,在看看俄国遍地都是农奴的局面,决心进行一场变革。
恰达耶夫和雷列耶夫是年轻军官们的领袖,他们一直在俄国各地宣传法国的启蒙思想,准备先在彼得堡发动一次起义。
1825年11月19日(公历12月1日),在南方塔甘罗格军港检阅军队的亚历山大一世突然病逝,8天后这个消息传到彼得堡,宫廷内部出现了一片混乱。按照皇统世系,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后,皇位应该由他的大弟弟康斯坦丁继承,但康斯坦丁因为同一个与皇族没有血缘关系的波兰女子结婚,已宣布放弃皇位。亚历山大一世生前指定了第二个弟弟尼古拉为皇位继承人。但是,身在华沙的康斯坦丁表示自己不愿当沙皇,主动放弃了继承权。这时,沙皇的三弟尼古拉表示自己想当沙皇,于是枢密院通告全国,决定在12月14日举行登基仪式。
登基这天清晨,全副武装的3000多名近卫军突然开进彼得堡的元老院广场,围绕着彼得大帝的铜像排成一个战斗方阵,领头的就是雷列耶夫和恰达耶夫,他们高呼口号:“要求民主!”“要求自由!”“废除农奴制!”
这让正在试穿登基新衣的尼古拉大为惊恐,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时候会有人反对他。大臣和将军们急忙调集军队,双方冲突起来。尼古拉见许多贫民也加入了起义军官的队伍,更加恼怒,命令动用大炮袭击。在尼古拉一世数次下令开炮之后,广场上响起了激烈的炮声、枪声、人喊和马嘶声,起义最终被镇压,被打死的起义军官兵和老百姓共计1271人。恰达耶夫和雷列耶夫也被抓住,关进了监狱。
半个月后,俄国南部的乌克兰也爆发了土兵起义,结果还是被残酷镇压下去。因为彼得堡和乌克兰起义正好是在俄历12月,他们又是相同组织发起的,所以人们把领导这次起义的成员称为“12月党人”。
柴可夫斯基死亡之谜
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郊区与世长辞,噩耗传出后,举国上下悲痛不已。对于柴可夫斯基的去世,人们除了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哀悼外,也对他的死因感到奇怪。根据官方报道,柴可夫斯基死于霍乱,可有小道消息私下蔓延,说柴可夫斯基是死于自杀。当时,政府为了辟谣,还特意在彼得堡的《新时代》报上发表了由柴可夫斯基的医生署名的《这位作曲家因病逝世》一文,对柴可夫斯基的死因进行了专题报道。
20世纪80年代,一个移居美国的苏联学者亚历山大·奥尔洛娃声称,根据她所掌握的材料,柴可夫斯基并非死于霍乱,而是自杀。而这份材料的提供者是柴可夫斯基在帝国法律学院学习时,他的同班同学给他的一个“判决”,在这份1893年10月31日的“判决”里,对柴可夫斯基的死因裁定为“因同性恋行为服毒自杀”。
根据亚历山大·奥尔洛娃提供的证明材料,人们对柴可夫斯基自杀身亡的经过有了一定的了解。事情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1893年10月22日,柴可夫斯基到达了圣彼得堡,正当他在此进行演出的时候,他在帝国法律学院学习时的同学尼古拉·亚科比,当时任俄国参议院的公诉人接到一封控告信,信是一位显赫的贵族写的,在信中他控告柴可夫斯基引诱他的侄子搞同性恋,并希望亚科比把信呈交给沙皇。亚科比对此非常为难。在当时很多人都知道柴可夫斯基有同性恋倾向,但出于对其音乐的热爱,都抱以了宽容的态度,如今有人写信揭发,点名控告,事情就很难办了。公开此事则会对柴可夫斯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使他一世的英名蒙受污点;不公开,将做如何处理?经过再三权衡,亚科比决定组成一个秘密的“荣誉法庭”,7名“法庭”成员由他们在帝国法律学院学习的同班同学组成,对信中所控告的柴可夫斯基引诱罪进行辩论。在10月31日,“荣誉法庭”与柴可夫斯基进行了长达5小时的激烈辩论,最后对柴可夫斯基作出了“自杀”的“判决”。这样做,既可保全柴可夫斯基本人的体面,也对检控人有所交代。同时“荣誉法庭”还为柴可夫斯基提供了自杀所需的毒药。第二天,他就按照“判决”执行,病倒了并拒绝让医生为自己做检查,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