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那年,牛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1665年,牛顿从剑桥大学毕业,被留在研究室工作。这年2月,一场灾难性的瘟疫席卷了古老美丽的英格兰。为了避免传染,牛顿回到故乡,但他并未放弃研究。
关于牛顿,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1665年一个美丽的秋夜,星光灿烂。牛顿在家乡的果园里一边散步,一边思考着关于力学的问题。突然,“啪”的一声,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砸在他的头上。牛顿被吸引住了,为什么苹果只会往下落,不会飞到天上去呢?经过苦苦的思索和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了轰动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找到了苹果落地的原因;地球和苹果是相互吸引的,整个宇宙中有一种万有引力在起作用,而引力的大小和互相吸引的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一年牛顿才23岁。
正是勤奋的思考成就了牛顿,如果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突发奇想引起的偶然结果,但牛顿所取得的成果,完全是靠他的勤奋。
牛顿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一次请朋友吃饭。朋友来了,他却还在实验室里工作。吃饭的时间早过了,还不见牛顿从实验室里出来,朋友只好自己到餐厅里找吃的,看到一只鸡,就把它吃了,鸡骨头留在了碗里。过了一会儿,牛顿来到餐厅,看到碗里有很多鸡骨头,不觉惊奇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于是又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忘我的研究最终结出丰硕的成果,牛顿不仅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奠定了光谱学基础,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学,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牛顿三定律。
1727年3月20日,一代科学巨星陨落,英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奇人瓦特
瓦特(1736~1819年)生于英国造船业发达的格拉斯哥城附近的格里诺克镇,祖父和叔叔是机械工人,父亲是造船工人。因为家里穷,瓦特几乎没上过学,但机械制造的知识却懂得不少。
早在1689年,英国技师塞维莱发明了实用的蒸汽机,经铁匠纽可门改进后,许多企业采用了。但这种蒸汽机耗煤多,热效率低;且只能作往复直线运动,不能作旋转运动。瓦特在修理蒸汽机时,精心地研究了它的工作原理和耗煤量大、效率低的症结。
瓦特决定改良这个机器,一年后,瓦特制造的蒸汽机点火了。但水沸腾起来后,蒸汽机一动不动,水汽从里面冒出来,整个屋子都雾气腾腾的。漏汽,让瓦特的第一次试验宣告失败。
大学里并不支持瓦特制造蒸汽机,当时造一台蒸汽机需要几千英镑,而瓦特一年的工资不过35英镑。这时,一个经营铁工厂和煤厂的朋友巴克表示,愿意为瓦特提供经费。当试验眼看就要成功的时候,巴克却突然破产,瓦特又走投无路了。巴克开始四处奔走,不是为自己解决问题,而是帮助瓦特寻找支持者。
不久,伯明翰的一个铁器制造商马太·波尔敦表示,他愿意提供所有经费,直到这个事业获利为止。蒸汽机研制成功后,用专利权的2/3作为补偿。
瓦特非常兴奋,很快赶到伯明翰,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制成了有分离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这种蒸汽机比纽克曼的蒸汽机节省75%的燃料。在随后的几年里,瓦特继续对蒸气机进行改良,成功制造出了联协式蒸汽机,使它能适用于各种机械的运动。到此为止,瓦特完成了对蒸汽机的整个发明过程。瓦特也由此博得了第一部现代蒸汽机——高效率、连续转动的、双动作蒸汽机——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者称号。从此之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了。
公元1807年,美国人富尔把瓦特的蒸汽机装在轮船上,从此,航运中的帆船时代结束了。7年后,英国人史蒂芬逊把瓦特的蒸汽机装在火车上,陆路运输的新时代也开始了,蒸汽时代就这样来临了。
瓦特逝世于公元1819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国际单位制中功率以瓦特为单位。公元1832年,人们在格拉斯哥市乔治广场塑造了一座瓦特铜像。
二、重大历史事件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英国的毛纺织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社会上对羊毛的需求量大增,羊毛价格因之不断上涨,养羊就成了最有利可图的事情。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用以放牧,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掉,用木栅栏、篱笆和围墙,把土地圈成一块块的草地,用来放羊。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属于公共用地,没有固定的主人。贵族们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牧场。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所谓的圈地运动。
16世纪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作家托马斯·莫尔在其代表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从此,“羊吃人”这个词便成为了圈地运动的生动写照。
圈地像瘟疫一样,在英国到处流行。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前半期。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法令,英国有600多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
圈地运动的后果是地主用暴力侵吞了农民的大量土地,转化为资本,建立起许多资本主义大农场、大牧场,牟取巨额利润,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阶级。与此同时,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人,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这就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造了必要条件。
被剥夺土地的农民生计无着,被迫到处流浪,英国政府对这些“流浪汉”进行血腥镇压,把他们看作罪犯,有的受监禁、鞭打等苦刑;有的被判作终身奴隶;有的在额上或背上打上“S”字母的烙印,表示可以随意出卖、转让。如果一个流浪汉在某地有三天不干活,就要遣回原籍,在额上打上“V”烙印,并套上锁链强迫服劳役。这样,这些圈地运动的牺牲者,在暴力的驱使下,被迫接受了雇佣劳动制度。
争夺海上霸权
16世纪下半叶,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扩大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可是,西班牙自16世纪中叶,殖民势力范围就已扩大到欧、美、非、亚四大洲。它依靠庞大的舰队,垄断许多地区的贸易,干预欧洲国际间的事务,称霸欧洲,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障碍,英西矛盾日益尖锐。
在英女王伊丽莎白统治初期,英国的海军力量比较薄弱,不敢同西班牙公开较量,常利用一些称为“海狗”的冒险家,进行海盗和走私活动,借以扰乱西班牙航线。豪金斯·德雷克等人经常在海上拦劫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到美洲走私或贩卖奴隶。他们把劫掠所得与女王共享,女王封授他们以海军上将头衔,还用德雷克抢来的钻石装饰王冠。
16世纪?0年代至80年代,英、西的斗争全面展开,英国支援西班牙属地尼德兰革命,以图削弱西班牙。西班牙则通过外交使臣和间谍,在英国扶持天主教势力和分裂势力,力图推翻伊丽莎白的专制统治,把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扶上王位,伊丽莎白下令把囚禁了20年的玛丽和其他阴谋分子公开处死。英西矛盾激化,武装冲突不可避免。
1588年,西王腓力二世派出包括130余艘战船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无敌舰队”排成月牙形,浩浩荡荡驶进英吉利海峡,向英国开战。这支舰队由麦地纳·西东尼亚公爵担任总指挥。
对于气势汹汹的“无敌舰队”,英国舰队并不正面迎战,只是让少数快速战舰绕过敌舰,跟随其后,等待机会突袭掉队和帆桨损坏的敌舰。1588年8月7日夜间,天空昏暗无光,云雾重重,海面刮起强劲的东风,西班牙船员都已进入梦乡。英国人把6艘旧船点燃,船内装满易燃物品,船身涂满柏油。6条火龙向西班牙舰队疾驰而去。顿时,火海一片,“无敌舰队”一片混乱,许多船只被烧毁。
8月8日,两军在加莱港的东北海域进行了会战。西班牙的战舰外形壮观,但并不灵活,成为英国战舰炮火集中轰击的目标。英国战舰行动轻快,远距离开炮时,炮火又猛又狠,“无敌舰队”的许多舰船纷纷中弹起火。相反,西舰向英舰开炮射击时,却往往不能命中。因为英舰在远处灵活闪避,行动自如。这种远距离炮战使西班牙舰队的步兵和重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激烈的炮战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双方弹药用尽才告结束。此时的“无敌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西东尼亚公爵眼看大势已去,登陆无望,只得命令舰队进入北海,绕过不列颠群岛返航西班牙。在这次远征英国的行动中,“无敌舰队”损失战舰63艘,英军却连一艘船都没有损失。
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海上争夺一直延续到公元1604年。直至伊丽莎白一世逝世,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苏格兰的国王继位,称詹姆士一世。他同西班牙结盟,战争终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