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弃是明智者的选择,选择是明智者对放弃的诠释。放弃是选择的跨越,学会了选择和放弃才拥有一份“心机”。懂得放弃机会的胆识有时比选择机会更重要。
1.忍小事,谋大局
君子忍人之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马南邨
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一种永不败北的战斗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力武器。
正当曹操在入川问题上举棋不定之时,刘备认为曹操必定入川,急忙请来了诸葛亮来商议对策。诸葛亮分析了当前的战略态势,他认为:“曹操分军屯合淝,惧剥也。今我若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淝,牵动其势,操必勒兵南矣。”刘备从其计,立即作书具礼,使人“先到荆州,知会云长,然后入吴”。果然,当孙权听说到刘备主动提出要归还三郡,十分高兴,立即命鲁肃带人前去收取长沙、江夏、桂阳,然后亲自率十万大军,“来攻合淝”,在曹操背后插了一刀。
很显然,刚刚安定的西蜀在随时都可能遭受曹操进攻的危局之下,从外交上继续争取和保持同东吴的合作,乃是摆脱危机的关键。因为在三足鼎立中,谁采取了灵活的外交,以“两角”对“一角”,谁就有可能致敌于两面作战的被动境地。
孔明正是抓住了这一根本环节,对东吴作出一点实际让步而不再耍嘴皮子了,表现出了策略上极大的灵活性。
当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时,诸葛亮曾利用了各种方式来进行推托,名曰“借荆州”,实则占荆州,对东吴寸土不让。但在这时,他却主动提出了要割让三郡,以此促使孙权进兵合淝。这样既缓和了孙、刘之间的利益冲突,又达到了“围魏救赵”的目的,谋略运筹,可堪称为绝妙!
诸葛亮割让三郡这个故事启示了我们,凡事必须要从大局着眼,有时候为了整体利益而暂时放弃一些局部利益也是完全必要的。在复杂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利害相联,得失相关,特别是在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如果只讲进,不想退,企图处处得利,那么就会处处被动,最后受其大害。另外,诸葛亮借东吴之兵来攻合淝,给曹操背后一刀,来解西川之危,这一招堪称是对“釜底抽薪”、“围魏救赵”之谋的妙用。
在古代战争史上,“围魏救赵”多是让第三者出兵,或者从己方抽出部分力量来攻击对手空虚的腹地,以此来缓解正面战场的危难。而当时,诸葛亮若从蜀地调兵攻合淝,一方面劳师远袭,弊多而利少;另一方面又必然给曹操造成一个进兵西川的好机会。当然,他还可以让守荆州的关羽前去攻打合淝,但这样,不仅东吴会乘机夺取荆襄,同时也会使孙、刘联盟过早地破裂。他主动让去荆襄三郡,不仅使荆襄的主要地盘保住了,西川稳定了,而且自己不费劳师之苦,就可以收到兴兵解围之功效,这也是对“围魏救赵”之策的活用吧!
忍,是一种“心机”,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在面临危险时,能够以忍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获得机会,一举成功。韩信能够忍胯下之辱,最后成为诸侯。但是,最能够以忍求生、图谋大业的人还应该算是越王勾践。
勾践做越王的时候,吴王阖闾来攻,勾践打败了阖闾,吴王夫差继位。为了替父报仇,他丝毫没有懈怠,经过两年的准备,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噽为副将,倾国内精兵,打败越国,勾践走投无路,后来走伯噽的门路达成了议和。
议和的条件是,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来做奴仆,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吴王夫差让勾践夫妇到自己的父亲吴王阖闾的坟旁,为自己养马。那是一座破烂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一直在这里生活了3年。除了每天一身土,两手粪以外,夫差出门坐车时,勾践还得在前面为他拉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的时候,就会有人嘁嘁喳喳地讥笑:“看,那个牵马的就是越国国王!”
勾践由一国之君变成奴仆,忍了,到那为人养马备受奴役,忍了,勾践最能够忍的一点就是尝吴王的粪便。吴王病了,勾践为表忠心,在伯噽的引导下,去探视吴王,正赶上吴王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不久将会痊愈。这件事在吴王放留勾践的态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原来范蠡早看出夫差不久就会痊愈,让勾践以懂医术为由,讨吴王欢心。吴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践此时已彻底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见勾践真的顺从自己就把他放了。
勾践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忍辱的确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不排除勾践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国,就其这种行为的确让人自叹不如。纵观这一时期勾践的忍,是极其恭顺的忍。而他之所以会强忍着这所有的一切屈辱,为的就是日后的崛起。勾践的性格高明之处就在这里,面对一切屈辱,从容自若,因为他自己非常明白,目前的情况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日后东山再起,如果不忍,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这似乎与中国传统的大英雄、大丈夫有些相背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誓可杀不可辱”这些都是那些宁死不屈、誓死不降的英雄们的赞语,这些固然让人赞叹。但中国还有一句教人处世的俗语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位顶天立地的西楚霸王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深思。乌江岸边,乌江亭长热情地招呼他:“江东虽小,足够大王称王称霸,日后也能干一番大事业。”而项羽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哪肯过江呢?自刎身亡。也许项羽过江后楚汉相争会是另一番结果,也许他能一统天下,虽然这些都是也许,但我们不能否认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可有些时候也的确需要这些英雄人物忍一忍,然后设法再重新崛起。
坚韧不拔,忍辱负重,其结果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勾践坚韧能忍是为了灭吴兴越,忍到一定程度总有爆发的一天,如果一味地忍下去,则是性格懦弱的表现,勾践终于忍到该向吴国发难的时候了。结果正如勾践所愿,一战便把吴军杀得大败,这次卑躬屈膝的不再是越王勾践了,而是吴王夫差。夫差也想像当年勾践向自己称臣为奴一样,投降勾践,勾践很可怜夫差,想答应夫差的请求,但被范蠡劝住了,最终吴国灭亡了,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当时中原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处于低潮,不少小国投降了勾践,于是,勾践俨然成了最后一代春秋霸主。勾践终于一吐胸中二十多年的压抑。
能做大事的人一定要具有宽大的胸襟,要有远大的眼光和志向,不要争一时之长短。正如一位智者曾说过,老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是人们从来未因此而认为鸡比老鹰要矫健。
人生总会有低潮的时候。在不利形势下,面对强大的恶势力,要能委屈自己,不计一时长短,认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为其他的诱惑和威胁所干扰,这样的人生一定能够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法国人有句谚语:“能够了解一切事物,便能够宽恕一切事物。”因此越是愚昧的人,越不能忍耐。野蛮民族不了解现代机器,便不能容忍它,当它是魔术,贬低它的价值。对世界上的事物认识不清,由隔膜而误会,由误会而发怒。这成为世界上多少悲剧和恐怖的由来。
2.先思考,后行动
理智是人的最高天赋,是人本质上区别与低级动物的特征。
——海克尔
生活中有很多不容易,本以为美满幸福,结果却令自己痛苦不堪,所以,凡事必须三思而后行。
在关羽丢失荆州败走麦城后,守城之兵仅剩三百余人,粮草已经耗尽,只好突围去益州,作东山再起的打算。包围麦城的吕蒙让开北门,预先在通往益州的小路上设下了埋伏。这一阴谋被关羽的部属王甫识破,王甫说:“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关羽竟说:“虽有埋伏,吾何惧哉!”不听王甫之言,决定走小路突围。
这一决策犯了大错误:一是东吴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用于埋伏的兵马也有成千上万,关羽仅带200人突围,无异于以卵击石。二是东吴兵马以逸待劳,战斗力极强,而跟随关羽突围的残军,尽管矢忠矢勇,终因日夜守备麦城已疲惫不堪,无法发挥出以一当十的威力。三是关羽本人纵有万夫不当之勇,也因连日守城,更兼前不久右臂受过箭伤,究不如往日英武。因此,关羽走小路突围的决策,实在是十分冒险的举动。结果是,出城走入吴兵的埋伏圈后,跟随的军士渐渐稀少,本人的力气也愈发不济,最后座下的赤兔马被吴军的钩套拌倒,素称“万人敌”的关羽被擒,拒不投降后引颈就戮。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就会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
很久很久以前,在西班牙的某城有一个人,他以卖“忠告”为职业。有一天,一个商人知道后,就专程到他那里去买“忠告”。那个人问商人,要什么价格的忠告,因为忠告是按价格的不同而定的。商人说:“就买一个1元钱的忠告吧。”那个人收起钱,说道:“朋友,如果有人宴请你,你又不知道有几道菜,那么,第一道菜一上,你就吃个饱。”
商人觉得这个忠告不怎么样,于是又付了两倍的钱,说要一个值2元钱的忠告。
“当你生气的时候,事情没有考虑成熟,就不要蛮干;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千万不要动怒。”
像上次一样,商人觉得这个忠告不值那么多钱,于是又要一个值100元的忠告。
那人对他说:“如果你要想坐下,一定得找个谁也撵不走你的地方。”
商人还是觉得这个忠告不理想,又要一个价值110元的忠告。
那人就对他说:“当人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时,你千万不要发表议论。”
商人感到,这样下去会弄得身无分文,于是决定不买任何忠告了。他把已买来的这些忠告一一铭刻在心,就走了。
有一次,商人让怀孕的妻子留在家中,自己到外地经商去了。一连20年都没有回家乡。妻子一直没有得到丈夫的消息,以为他亡命他乡了,感到万分悲痛。她在儿子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
终于有一天,已经发了财的商人,拍卖了他的全部商品,回家来了。他没有对任何人吭一声,就直接来到自己的家并闪身躲进一个难以被人察觉的地方,窥视着屋里的动静。
黄昏时候,儿子回来了,妈妈亲切地问道:“亲爱的,告诉我,你从哪儿回来的?”
商人听到自己的妻子这么亲切地对那个年轻人说话,不由心里产生了一种恶念,恨不得当场杀了他俩。但是突然想起那个用2元钱买来的忠告,没有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