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老子的提醒的出处和背景故事 > 第五章 大智若愚 聪明的最高境界(第1页)

第五章 大智若愚 聪明的最高境界(第1页)

知可为而为之

【原文】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

--老子o第七十四章

【译文】

代替木匠而又不懂木匠之艺而乱砍斫,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有了足够的能力,才可以考虑帮助别人,否则就是稻草人救火,自身都难保。也就是说,要知可为而为,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中庸》里面曾经提到“三达德”,即所谓的“知、仁、勇”。它们排列的顺序是很有意义的,“知”应该是最重要的,没有“知”的仁或许是愚人之仁,没有“知”的勇就只能是匹夫之勇。

所以,一个人了解自己很重要。也许你会说,自己难道还不了解自己吗?然而,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并不真正地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特长和实力。

有自知之明的人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们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来讲,他的过错都非常少,因为他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

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知可为而不为,犹豫;知不可为而为之,糊涂;知可为而为之,睿智,不知可为不可为,愚蠢。智慧之人都善于将自己的行动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客观条件上,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就勉强去做某些事,通常的结果是失败,折损了自己的壮志,也惹来一些嘲笑。

有人问:“你认为完全没有打过篮球的人,可以当很好的篮球教练吗?”回答:“当然不可能,外行不可能领导内行。”

可是,有许多人,对某个行业完全不了解,只听到那个行业好赚钱,就马上开起业来了。我看过对穿着没有任何品位、或根本不在乎穿着的人,梦想却是开间服装店;不知道电脑怎么开机的人,却想在网上淘宝。结果什么都没做成,却不反省自己是否专业能力不足,只抱怨时不我与。

可见,知可为而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自量力,难免会自取其辱,碰得满鼻子灰,酸溜溜的难以在人前抬起头来。人开创事业的时候,要清楚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什么事自己能做,什么事自己做不来,不要勉强自己。

不自量力的人做事往往不知深浅,因为他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出发点没有站在稳固的基点上,而是从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作出判断。当别人替他拆穿西洋镜的时候,他才不得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知可为而为的前提是有自知之明。

龟兔赛跑以后,乌龟总是扬扬得意,兔子却一直沉默不语。乌龟却不管兔子的感受,做着自己长远的规划。

过了几天,重塑形象的乌龟给鹰王递上呈文,要求委以重任。

鹰王问乌龟:“你想高攀什么职位?”

乌龟说:“请教我飞翔吧!只上一堂课我就能冲上云霄,穿过大

气层,翻飞在太空。在那里,我看太阳、月亮,还有成千上万的星星。我还可神速地降落,逍遥自在地掠过一个又一个城市,在短短的几天中饱览所有风光!”

鹰王嘲笑乌龟的荒唐,奉劝他知命守分,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生存。可乌龟却固执己见,坚持要鹰王把飞行的本领教他。

鹰王无奈,只好抓起乌龟直飞云端,并对乌龟说:“看你怎样飞翔!”说着鹰王爪子一松,乌龟掉了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乌龟”的致命弱点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怎么样的生活。乌龟因为在龟兔赛跑以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誉,便飘忽忽不知所以了,结果,代价是惨重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如果不自量力,难免会自取其辱,碰得满鼻子灰。智慧之人都善于将自己的行动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客观条件基础上。?

甜言蜜语是毒药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o第八十一章

【译文】

真实的话并不华美,漂亮的语言未必真实。。

老子的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诚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诚实。这包含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而不深入探究,往往要犯错误。

有这样一种人,当着人的面总是说好听的,可是一转身,他的嘴就不是那张嘴了,多没谱的话,多难听的话,多伤人的话,他都能说得出口。这种人,正应了老子的这句话:“真实的话并不华美,漂亮的语言未必真实。”

中国人大多不喜欢听真话直话不顺耳的话,即使圣贤如孔子也要到60岁才耳顺,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吕氏春秋》里有一篇《九石弓》,生动地描述了一个阿谀逢迎的故事:

齐宣王爱好射箭,他喜欢听人家称赞自己能使用强弓。其实,他

常拿给左右侍从看的,只不过是一张强度仅三石的弓。侍从们也凑趣,拿来试试,人人拉到满弓的一半便停住了0大家说:“这张弓,至少是九石弓,除了王能使用,还有谁能拉得开,用得上?”宣王所用的却是三石弓,然而,他到死都自以为使用的是一张九石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