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第三趟是什么 > 第八课 不争 王者不争不争者王(第1页)

第八课 不争 王者不争不争者王(第1页)

.争,不等于得到

当一个人站在地上,抬起左脚时,他会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再抬起右脚。原因就在于他抬起了左脚,已经“有所为”、“有所争”。而当他处于“无为”、“不争”状态,即两只脚站在地上时,他可以随时抬起一只脚,必要时还能双脚起跳。

——王蒙(著名作家、学者,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有生物来到这世界都是免不了要争的。在野外,一棵树必须跟同类争水、争阳光,才能越长越大,最终拔地参天,一只动物也必须跟同类争地盘、争配偶,跟天敌和猎物争时间、争速度、争技能,才能保持个体及族群的生存与发展;在人类社会,尤其是在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不论是上学、找工作、谈恋爱、搞事业,哪个领域都意味着激烈的竞争,而且日益呈现白热化。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达尔文说得完全正确,西方的丛林法则虽然未必对中国人的胃口,但也不是一点正面价值都没有。然而有些东西,绝不是争就能争到的。争,不仅不等于得到,很多时候还意味着失去,意味着付出代价。

你去看看那些与寻宝夺宝有关的大片,除了极少数导演刻意交待必须留下来发展剧情的人物,其余的人是不是先后都死在了争的上面?利益的背后是利刃,那些即使争到了也让人没命花的东西,争来何用?

我们很早就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也都知道它的寓言——争,是没素质的表现。其实争也是没智慧的表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争的一些东西,不过是有些人设的圈套。你不争,你能沉得住气,你还是你,你不想争的一些东西有时候还会主动送上门来,因为设圈套的人会觉得就凭你的气度就应该拥有它们;而一旦有人沉不住气,他的素质、他的财富、乃至他的身家性命可能就会戛然而止。

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大家想必都看过,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导演晏子为我们导演的《一个桃子引发的血案》:

春秋末年,齐国有三个猛人,分别叫田开疆、公孙接和古冶子,人称“齐国三杰”。三杰勇武异常,深得齐景公的喜爱,但这三位与所有不会做人的人一样,很快便飞扬跋扈、恃宠而骄。时任相国晏婴担心三杰危害国家,屡次建议齐景公除掉他们,但齐景公爱惜勇士,不肯表态。晏婴只好自作主张、另想办法。

说来也巧,不几日,邻国领导人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两国国君正襟危坐,晏子和同来的鲁国大夫叔孙蜡陪坐执礼,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非常傲慢。晏子心生一计,决定乘机除掉他们。

于是,当两位国君喝过几杯之后,晏子向齐景公建议道:“大王,后花园中的金桃已经成熟了,是不是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齐景公一听很高兴,立即令人去摘。晏婴忙说:“金桃很难得,还是臣亲自去吧。”不一会儿,晏婴摘回6个桃子,个个硕大新鲜,红艳似火,香气扑鼻。齐景公问:“怎么只摘了6个?”晏婴说:“还有几个不太熟,所以只摘了这么多。”说完恭恭敬敬地献给两位国君每人一个。二人边吃边夸桃子味道好,并赐了晏子与叔孙蜡每人一个。这样,桃子只剩了两个。怎么处理呢?晏婴再次建议:“请大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如何?”齐景公同意了,刚刚传令完毕,三杰中的公孙接便走出来拍着胸脯说:“当年我随国君打猎,林中突然蹿出一只猛虎,是我冲上去杀虎救驾,立了大功,应该吃个金桃吧?”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桃一个。”公孙接接过桃子,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紧接着,三杰中的古冶子也站出来说:“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行至河心,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国君的马腿,拖至急流中,是我舍命跳进河中杀鼋救驾,此等功劳,该不该吃个桃子?”景公说:“当时要不是将军,寡人的命早就没了。此乃盖世奇功,理应吃桃。”古冶子出得了一个桃子,十分高兴。

眼瞅着盘子里最后一个金桃也没了,唯一没吃到桃的田开疆不高兴了,他说:“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无数,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邻近的郯固和莒国也望风归附。如此大功,难道就不配吃个桃子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接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没了,只好等树上的桃子熟了再赐。”田开疆却咽不下这口气,他手按剑把,气愤填膺:“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受此奇耻大辱,我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人间?!”说罢,抽宝剑刎于朝堂之上。公孙接大惊,也拔出剑来,说道:“我因小功吃桃,导致田将军功大却吃不到,我有何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也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义结金兰,誓同生死,如今他二人已死,我岂能独活?”说完,也拔剑自刎……

后人总结这段历史,叫做“二桃杀三士”,其实不过是少了一个桃子嘛——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桃子,顷刻间便令三位猛将身首异处,即使两千多年后看来也令人心惊。这个故事本意是夸赞晏子的谋略和机智,但在我看来,它更多的反映的却是统治者的无情和利益背后的残酷。但这又能怪谁呢?怪他们生得比孔融早因此没读过“孔融让梨”吗?

怪谁都没有用。一个习惯于争的人,学得会让梨、让桃、让苹果,未必学得会让名、让贤、让利。而那些懂得有些事争也没用,强争只会让人失去更多的人,即使把整座桃园放在他面前,他也未必会眨一下眼。

2.不争方能争天下

学过企业管理的人都知道“蓝海战略”。这个词最早是由欧美专家提出的,但最先提出其核心理念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的道学圣人老子。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已经写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表述的就是这个意思。

——崔国文(知名学者,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前面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下面接着讲一个“约翰争梨”的故事:

约翰是一个成功的美国人,他在一次演讲中讲到:“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几个弟弟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孔融让梨”和“约翰争梨”,哪种做法更具指导意义呢?很多人都认为,是“约翰争梨”更符合人性,也更公平,既然让能者多劳,就应该让多劳者多得。约翰的争,其实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不争,即不是死皮赖脸的争,而是光明正大的争。有些人嘴上虽然说着“不争”,但实际上却无时无刻不在争。若非东窗事发,这种人还往往荣誉一大串,善举一大堆。

这样定义“不争”未免有失准确,但“不争”确为中国特色。众所周知,面对利益代言人——富人,中国人是不患寡,只患不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