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宗(后除庙号)孝和皇帝刘肇(79年-105年)88年~105年永元元兴慎陵
无孝殇皇帝刘隆(105年-106年)106年1月~106年8月延平康陵
和帝的命不算苦
汉和帝刘肇是章帝刘炟的第4个儿子,他的母亲梁氏是褒亲侯梁竦的小女儿,建初二年(公元77年),16岁的梁氏与二姐一起被选入宫廷,都被封为贵人。建初四年,“梁小贵人”生下皇子刘肇。章帝与乃父明帝一样,撇开刘肇的亲生母亲,却将他交给窦皇后抚养。到了建初七年,就在5岁的故太子刘庆被废的同时,4岁的刘肇被立为皇太子。外孙被立为皇太子了,梁竦一家自然高兴,虽然只是悄悄地暗中庆祝,却也没能瞒过窦家。你想,窦皇后既然容不下宋家,又如何容得下梁家?于是她再一次祭起打击宋氏姐妹的法宝,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梁氏姐妹的坏话。眼看着梁氏姐妹渐渐地被皇帝“疏嫌”,窦姓家族趁热打铁,发出匿名信,诬陷梁竦图谋不轨。于是梁竦被捕,死于狱中。而梁氏姐妹呢,《后汉书o皇后纪》说“贵人姊妹以忧卒”,同书《梁统传o子竦附传》则说她们是被窦皇后“谮杀”。因为姐妹俩都与父亲死于同一年,故被“谮杀”的可能性更大些。这件事发生在建初八年(公元83年),其时梁小贵人22岁,而可怜的刘肇与他的三哥刘庆一样,也是5岁就失去了母亲与姨母,不同的是,他还一直被蒙在鼓里,认为窦皇后是自己的生身母亲。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刘炟驾崩,和帝刘肇即位。可是他还是个10岁的孩子啊,由升格为皇太后的窦氏临朝听政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这种情况下,窦家的势力越发膨胀,窦宪兄弟的亲属、党羽布满朝廷;而窦宪又两次率军出塞,大破北匈奴,更是威震朝野。窦氏兄弟骄奢淫*逸,横暴京师,别说朝中布满党羽,连刺史、守令等地方官吏也多出其门,窦宪的女婿郭举等甚至准备谋杀和帝。和帝获悉这一阴谋,准备铲除窦家集团,他想读一读《汉书o外戚传》,以便汲取先世的经验教训,可是看看周围,竟没有一个可靠的人,只得让经常出入宫廷的三哥刘庆去向大哥千乘王刘伉秘密借阅;书于半夜送到,再悄悄地打开宫门接入。就这样,和帝与心腹宦官郑众等谋划布置,才最终铲除了窦氏集团,窦宪、窦笃、窦景兄弟被逼自杀,这是永元四年(公元92年)的事,这一年,和帝才14岁。
又过了5年,永元九年闰八月,窦太后驾崩,尚未安葬,梁贵人的大姐梁嫕(音yì)上书痛陈两个妹妹冤死之状,并指明梁小贵人才是和帝的生身母亲;她的一个远房兄弟梁襢(音tǎn)也上书替梁家鸣冤。一番调查之后,他们的上书都得以证实,和帝这才知道了谁是自己真正的母亲,震惊哀痛之余,召见了大姨母梁嫕,又下令改葬母亲与二姨母,并追谥母亲梁小贵人为“恭怀皇后”。梁竦被流放于万里之外的妻儿也都遇赦而归,尤其是几个儿子梁棠、梁雍、梁翟等一下子变成了国舅,都受封为侯,每人享有五千户的封邑,简直是一步登天了。可惜和帝本人有福无寿,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病逝,在位17年,年仅27岁。
东汉和帝刘肇“不算苦命”,这一结论是在将他与西汉昭帝刘弗陵的比较中得出的。昭帝7岁失母,8岁失父,和帝5岁失母,10岁失父,这方面两个皇帝差不多。可是,和帝活了27岁,昭帝只活了20岁;昭帝没有后代,和帝身后却留下两儿四女,不是比昭帝幸运多了么?当然,说“身后”或许有点武断,因为据史书记载,他的4个女儿刘保、刘成、刘利、刘兴,只有三女儿临颍公主刘利嫁给了即墨侯贾建,其余三位未注明出嫁的,很可能因早夭已死在了父亲前面。而和帝的儿子们呢,据《后汉书o皇后纪上》所载,和帝驾崩之时,除了10岁左右的长子刘胜与刚刚“诞育百余日”的少子刘隆外,“而诸皇子夭没,前后十数”!眼看着10来个儿子活生生地“夭没”于自己面前,和帝这么一个青少年父亲痛心的程度,可想而知!怎么办?他终于有了主意,那就是“后生者辄隐秘养于人间”。既然留在皇宫中长不大,那就悄悄地将他们送往民间,请老百姓代为抚育吧。刘胜与刘隆,就是这么侥幸保存下来的。请注意,他的所谓“不算苦命”,也仅仅只是在与没有生育的汉昭帝相比之时!当然,如果换一个角度,昭帝无子,这是一种遗憾,却没有伤痛;而和帝之子一个个地“夭没”,却犹如扎向心灵的一柄柄尖刀--倘若他挚爱亲子的话。
完美皇后
东汉中晚期,是一个很莫名其妙的时代,一个很迷茫的时代,它上承让后世非常缅怀的盛世西汉、东汉初期,又下启充满英雄史诗色彩的三国,而夹在这两段历史中间的它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如果将这段时间置于绵绵几千年的帝国史长卷来看,它虽然称不上国祚沉沦、黄钟毁弃,但由宦官与外戚交织出来的政治又让后世拼凑出了一个瓦釜雷鸣的年代。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却涌现出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非常女性。她以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治世之才,成为国家的主宰,支配着民族的命运,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她大放异彩,其光芒甚至盖过了丈夫汉和帝。她的确值得史学家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她,就是东汉杰出的女政治家,素有“皇后之冠”、“四德并臻”美誉的完美皇后--邓绥。
邓绥自小孝顺慈爱、喜好读书,六岁即读史书,十二岁通《诗》、《论语》,常和诸兄互相讨论。她不喜欢学做家事,因此屡次被其母亲责骂,母亲以传统男女有别的看法,认为女孩子唯有习女工最重要,于是她在白天学女工之外,晚上仍读经书,她父亲则对她读书较为支持,认为她才能胜过他其它几个儿子。
像邓绥这种女孩子习读经书史书的情形,虽然常不被称许,但在东汉重视家学的名门大族中,应是常有的现象。她自小就对读经史等被认为男性所从事的活动有如此兴趣,对她后来在政治上的表现有所影响。
邓绥十五岁(95年)时,被选入宫中,因外貌出众,次年即升为贵人。她入宫之后,对待皇后阴后甚谦谨,如在在宴会之时,嫔妃们多打扮艳丽,只有她素服不装饰,而且平时衣服不敢与阴后同色。此外,她晋见皇上时不敢与阴后并坐立,走路也表现谦卑的姿态,说话也不敢先于阴后;阴后被疏远之时,就常托病不受皇上召见。但也因她如此地敬慎曲从,益受到皇帝的喜爱。她虽身为贵人且深受宠爱,但仍只是皇帝的妾,其地位与皇后相差甚多,因此必须自谦以防遭到妒忌。但她受宠日盛,仍使得阴后大为担忧妒忌,屡想加害她,如一度皇帝重病,阴后已经开始预想得权之后要杀邓家,幸而其后和帝病愈,邓氏才能逃过一劫。 永元十四年(102年)阴后因为被告行巫蛊之事为皇帝所废。和帝因宠幸邓氏且认为她有德行,因此立她为皇后。邓绥成为皇后之后,因其具学识和才能,已逐渐参与政事。
汉和帝在元兴元年(105年)去世,使邓皇后更得以进入政治权力的中心。她早在为贵人之时,因和帝子多夭死,即常为他选进才人,希望能广其后嗣;和帝之后所生数子则多秘养于民间,这虽是为刘家的继嗣着想,但也为邓氏提供了之后拥立新帝并以母后掌权的机会。和帝去世,邓后虽无子,但迎回了养于民间、年方百日的和帝幼子汉殇帝即位,邓后被尊为皇太后,因殇帝年幼,故她临朝听政。她屡次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书,并自称为朕;因此虽然她在诏书中称她只是「权佐助听政」,但事实上她已成为国家实质上的领袖。
不及一年,殇帝亦死,邓太后与兄长车骑将军邓骘以和帝长子平原王胜有个疾为由,先以年十三岁的汉章帝之孙刘祜为汉和帝之后嗣,再立他为帝,是为汉安帝。这种立侄不立子的安排,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如司空周章谋立平原王胜,但事败自杀。安帝即位后,邓太后继续临朝,一直到她死为止,共摄政达十六年之久。
邓太后虽为一妇女,但自小修习经史,又在后宫时曾受经书于班昭,其后亦常诵读,因此颇熟习于治术,她的统治在许多方面甚为成功。在后宫,她一反阴后对其他妃子的忌视,对于和帝的其它贵人甚为优遇。在宫中用度上力行俭约,她罢不合礼之祠官、免遣不少宫人,并减少衣食宴乐上的各种花费。在刑狱上精明体察,常能破除冤情;在学术上,邓太后除本身甚为好学外,亦努力奖掖学术,曾召集学者于在东观校对传记;在用人上,太后及邓骘皆引用许多名士如杨震等人。其摄政期间时值羌乱大起,且天灾不断,造成盗贼四起,民不聊生,每有灾,邓太后多自行节俭以救灾。
在统治方法上,虽然她本身具有政治能力,但她以一个女性的身份,不便随时抛头露面,故常身在后宫,必须用一些私近的人为助。她大量任用其兄弟,先以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辅政,后又为晋升大将军,常留禁中,有大事常与之商量,其它的兄弟如邓悝、邓弘、邓阊等亦居官封侯,成为邓太后统治上的助手。
邓太后虽重用外戚,却了解到必须要管理使他们守法守分。她曾诏告京师一带各长官,对邓氏犯错不要宽假。其后,邓太后也下诏让一些皇室子弟与邓氏子弟一同开学校,教经书,并亲自督导,希望能防止其子弟们生活过于骄逸。而邓骘等外戚亦多恭顺节俭,力谋为国,因此外戚并未成为祸患。
除了外戚之外,邓太后也重用了不少宦官如蔡伦等人为助,以他们来传达内外消息,而较少直接见公卿大臣,当时虽尚未有宦宫乱政的情形出现,却也造成他们的权力逐渐增加,为东汉后来的政治带来不好的影响。
早在安帝永初三年(109年)秋天,邓绥曾患过一次重病。当时身边的人纷纷为她祈祷上苍,愿代太后去死。邓绥闻知,很不高兴,命令掖庭令以下只可祈福,不要妄生不祥之言。不久,她的身体就康复了。
永宁二年(121年),邓绥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坏,经常通宵咳嗽不止。二月时,病情越发严重起来。邓绥深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仍然坚持乘御辇到前殿朝会群臣,与侍中、尚书相见,并去了皇太子刘保刚刚修缮的新宫。回来以后她大赦天下,并发布诏告:“朕以无德,母仪天下,但天不作美,和帝早去。延平(殇帝年号)之际,海内无主,国统民运,危于累卵。朕虽无奈临朝,但勤勤苦心,不敢以万乘之尊为乐,时刻想着上不欺苍天,不愧先帝,下不负黎民,不违宿愿。诚在济度百姓,以安刘氏。自以为感彻天地,当蒙福祚,但丧祸内外,和、殇二帝早崩,家母又永违人世,令人伤痛不绝。如今朕又废病沉滞,久不得侍祠。自从勉强拜奠原陵(光武帝刘秀陵),日夜咳嗽,常咯血不止。生死由命,无可奈何。公卿百官,愿能勉尽忠恪,以辅朝廷。”邓绥向天下臣民宣布自己的病情,并以朝廷大事为念,说明这一时期东汉朝廷的政治面貌还是处于很正常的状态。
当年三月间,41岁的邓绥一病不起。邓绥死后,与和帝合葬顺陵,谥号为熹皇后。根据古代谥法,“有功安人曰熹”,正概括了她为汉室勤勤恳恳的一生。
邓绥称制终身,号令自出,虽勤勉为国,但安帝成年后,自然会产生亲政的想法,所以,安帝势必对自己形同虚设、事事拱手的现状不满,从而产生愤懑。再加上安帝的乳母王圣经常搬弄是非,说邓绥的坏话,更让他气盛。邓绥一死,宦官江京、李闰等巧设罪名,诬陷邓悝、邓弘等外戚曾有废黜安帝拥立平原王的阴谋。安帝遂向邓氏家族开刀,将邓氏子弟削夺封爵,废为庶人。有些远流边郡,后在地方官的威逼下,被迫自杀。邓骘因安帝未能找到他预谋废立的证据,免职以后遣返原籍,家资田宅皆被充公。邓骘与儿子邓凤自知申冤无门,绝食而死。邓骘堂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邓遵、将作大匠邓畅,也自杀而死。就连邓绥宠爱的宦官蔡伦,因为当年介入后宫之争,曾诬陷过安帝祖母宋贵人,始亲万机的安帝也令其前往廷尉说明问题。失去保护伞的蔡伦担心到廷尉以后遭受耻辱,迫于压力也服毒自杀。
邓绥尸骨未寒,邓氏家族及其亲信蒙遭冤狱,天下无不为之痛惜。大司农朱宠就认为邓骘乃是无罪遇祸,便用车子载着他的棺材,肉袒上朝,为他鸣冤。接着,众人也多称邓骘冤枉。安帝无奈,将其安葬在洛阳北邙山的祖坟之中。邓骘归葬之日,公卿同吊,莫不悲伤。一直到顺帝即位后,才为邓骘恢复了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