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要发展先得继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着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和传承,于1953年在天津举办了以武术表演和竞赛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大会。在这届开拓性的盛会中,张文广教授被聘为武术竞赛总裁判长,参与了大会的筹备、组织、裁判以及会后选拔优秀运动员到北京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汇报表演的工作,拉开了新中国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幕。
自古以来,武术就是我国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建立完善的武术教育学制、规范教学的内容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1953年8月,张文广从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调入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主持武术教学工作。中央体育学院是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的一所直属学院。国家的体育方针和教育方针常常是首先在这里试点和落实。张文广教授参与组织和承担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1958年在学院武术教研室的基础上,创建了高等学府中的第一个武术系。1963年招收了我国首批武术研究生,1978年开设了武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在张文广教授的牵头努力下,高等院校体育学院的武术教育学制逐步得到了完善。
与此同时,张文广教授还为规范武术教学内容作出了重大奉献。张教授和一批学有专长的武术教育工作者一道,创编了青年拳,初级长拳一、二、三路,乙组规定拳,甲组规定拳以及长拳类初级、乙组、甲组刀术、剑术、棍术、枪术作为基本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于196年纳入了由张文广教授任编写组组长组织编写的新中国第一部体育学院通用《武术》教材。这部武术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标志着武术教学工作走上了系统、规范的轨道。
如果说,中国武术的现代教育从新中国算起的话,那张文广教授就是现代武术教育的先驱。
尽管后来的本职工作是教师,但是对于武术的热爱,张文广是一天也没丢弃过。更是想将武术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带出中国,走向世界。所以他一直广泛地进行着国际武术学术交流和传播工作。先后以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武术专家、代表团团长等身份出访。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武术学术交流活动结交了许多朋友,很好地宣传推广了中国武术,使武术运动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及世界各地蓬勃开展。
张文广教授的一生是开拓进取的一生,是为了新中国的武术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1998年,张文广教授被授予新中国第一批武术最高段位--九段;2009年12月22日,张文广教授被国家武术研究院聘任为首批专家委员会专家--编号001,001成了武术发展的永远坐标。
⒋近代武术史上的巨星--释德根
从少林寺走出来的武术名家有很多,而且大都富有传奇色彩,当然这传奇不仅只表现在出身经历,还有他们变幻莫测的武术功底。其实,也不能说是大家把武术给“妖魔化”了,认为有这样那样的绝世武功。因为,武术本身就博大精深,既然内涵都那么深入了,武术的魅力自然水涨船高!
自清代以来,少林寺出了几个著名的人物,如活佛恒林大师、铁罗汉妙性大师、铁腹神功贞绪大师和铁掌水上漂德根大师。
释德根大师俗姓韩,是河南巩县关帝庙村人氏,从小就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况且家境贫寒,于是三岁时就被父母舍给少林寺。在老和尚的细心照料下,身体逐渐由弱变强,五六岁即开始练武功,德根大师敏而好学,持恒苦练,甚得方丈看重。
德根大师作为少林寺西院僧人,不仅全面继承了恒林、妙性传承的少林西院禅武精华,并且还亲得少林寺南院贞绪方丈和吴山林大师心意把、心意拳精华,是综少林诸院之长、武功超群、德行高尚的著名武僧。
德根大师因家贫被父母舍给少林寺,是舍在少林寺下院炒米寺的。于是就随素瑞大师出家,素瑞大师武功超群,因此对于德根的训练也就相当的严格,令他六岁开始跑砖,七岁开始练武时素瑞大师就让他腿上带铜钱,每腿每天增加一文。年龄稍长,即易铜钱为铜元,德根大师每日在五乳峰顶往来疾跑、后来又上身带铁衣、手腕带钢环,腿部带铅瓦,所以大师才在飞行术上达到很高造诣。幼年的释德根大师可以跑立砖后又开始跑筐边,就这样练了一身轻功。青年时代穿沙衣带铁瓦,12岁练于梅花桩之上,十二岁时回祖庭少林继承西院湛举大师传下的少林绝技,并得到南院贞绪大师的指教,苦练少林心意把、心意拳、钟鼻功,并得到吴山林大师的精心栽培,得少林心意把大成。
德根大师二十多岁时与师兄弟几人一同赴西安求戒,路与狂妄之徒立擂,上挂脚踢少林英雄的对联,于是德根大师就劝其摘下侮辱少林的对联,狂徒不听劝,德根大师上擂较量,身为出家子弟,自然是心怀子民。况且,对于这样的狂妄之徒,德根大师也实在是不想浪费口舌。既然你都在擂台上叫嚣半天了,得,德根大师也登上擂台了,这擂台只要一上,那生死协议自然是少不了的。其实,大师登上擂台绝非有品格你死我活之意。更没有心怀什么让对方知道厉害的意思,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想薄惩狂徒而已,怎奈,狂徒依然是不知悔改,不仅仅咄咄逼人,而且用招毒辣,竟然用计扫伤德根大师的脚腕,真是人善被人欺啊。在这样下去,只会助长这狂徒的嚣张气焰。于是,德根大师无奈之际,只好一拳将狂徒打死在擂台之上,维护了少林的尊严。
狂徒虽然是死在了擂台之上,但是德根大师绝非是心狠手辣之人。实在是那狂徒欺人太甚。加上之前对少林的无礼态度。德根大师这么做情有可原!狂徒倒下之后,一时擂台下欢声雷动,皆夸少林武勇,大师威名盛传天下。擂台被一火焚之。
60年代德根大师应外国代表之邀表演少林功夫,被外国朋友录像,外国朋友所付之钱给少林寺,这也算是一种劳务报酬吧。而且德根大师也没有将这笔钱据为己用,而是帮助了少林寺渡过了困难岁月。原少林寺老方丈行正大师说,当时把德根大师表演获得的钱买了几条耕牛,因此,德根大师在困难时期对少林寺有着巨大的贡献。
六十年代初期,德根大师多次代表少林寺和登封县在全国武术比赛大会和河南省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得金牌,为少林争得了荣誉,是社会公认的武术界尊崇的少林武僧教头。
德根大师不仅较为全面的继承了少林寺南院西院武术遗产,而且在漫长的弘武生涯中,利用自己的深刻体会,创造并发展了禅武事业。在全面继承整理古拳谱及套路的基础上完善增补发展了禅武功夫。
在民国时代结束,新中国建立的换代时期,德根大师更是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护少林资料、弘传少林武术的一代大师。解放后德根又在河南省歌舞团和登封县各中、小学传授少林武功,组织武术队。他要求严格,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著名的弟子有偃师县叁驾店杨桂五,巩县关帝庙李寅长、韩树斌,登封大金店陈秋菊、刘振海,登封城高庄刘存良,郑州朱天喜、开封石永文、登封人王西乾、耿合营、郑进宝、安振喜等。其中朱天喜、再传弟子赵慧敏(杨聚才的徒弟)参加1982年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都获得了金牌。为继承和发扬少林武术,1962年受登封县文教局的委托,由德根口述,王欣淼记录,整理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比较全面反映少林武术的专著《少林武术概要》,内部刊印。文革中石喜文多次赴登封在少林寺瓦寨沟、关帝庙继承了德根大师的武术衣钵。因喜文是行正方丈的佛门弟子,所以将行文改为永文。
在二十世纪,德根大师是少林寺杰出代表。在养病期间拖着病躯教导永文,并介绍永文找吴山林大师和关帝庙兄弟韩得宗继承少林绝技,吴山林大师将古拳谱及其长子的相片传给永文,让其光大少林武术,并多次询问德根大师身体状况。
少林寺方丈行正大师和德明、德敬、德禅、永镇、永山等法师也多次叫永文捎信请德根大师抽空回寺院聚聚。文革中德根大师回关帝庙途中专程跟永文回少林寺与众僧交谈,众僧都很敬重德根大师,德根大师对母至孝、对众师兄弟重信义、对少林寺忠诚,是当代著名武僧教头。
他对少林武术有较大贡献,他身后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僧俗英才,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武术文化与古拳谱著作,整理他的著作、弘扬他传承的少林武术文化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崇高武功、崇高品德,让我们纪念他、学习他。
至于大师的还俗事件,则是因为受教育局和体委的聘用,这显然不能成为他的罪过和不能在少林立碑的理由,他对少林武术文化的贡献在当代是无人可与他比喻的,他对少林武术传承的巨大贡献及对中外的影响,是当代无人能与之相比的。他不仅是少林文化无形资产的传承者,同时他的传奇一生及他留下来的著作文物,都是少林文化无形资产,让我们来重视他、纪念他,为保护少林文化无形资产作出应有的努力。
⒌陈正雷:文武兼备古来稀
坐落在河南省温县城东青风岭上的陈家沟有2500多口人,这里就是像谜一样吸引着世人而名闻天下的“太极圣地”。当地民谣道:“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今天,这个躲在大山深处的小村落,已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在陈家沟村,不少早起晨练的村民仍保留着打太极拳的习惯。上至精神矍铄的老者,下至四五岁的孩童,拳脚起落处,衣襟飘飞,如行云流水般。村民陈水木说,太极拳讲究“缠绕螺旋”,每一个动作会牵动一系列身体关节,一套15分钟的拳打下来,全身骨节都能活动开,使人全天精力充沛。
陈正雷是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也是陈氏太极拳的领军人物。虽然贵为太极拳界得领军人物,但是不管是他的拳界弟子,还是他的各界朋友,普遍对他的评价是为人善良,俭朴谦虚,循规处世,侠义交友,思维独到,才气飞扬。他虽心志很高,但能够逆来顺受,这是他少年时代艰难生活历练的结果。他涉猎广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是他为弘扬太极文化奔走世界的必然。他把太极拳人生化,把太极人生社会化,把太极文化世界化,把太极拳事业推向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峰。不论从个人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实现,还是对民族文化、人类健康的贡献方面来衡量,陈正雷都应当是名符其实的太极拳大师。
都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陈正雷的少年是困苦多艰的。幼小丧父的他与大娘相依为命,娘亲时常发作的怪病,使他更加孤苦无助,一任风吹雨打,听凭饥寒交迫。孤独与困苦的生活打造出他独立拼搏的个性,无助与哀愁磨练出他坚韧不拔的毅力。
幸运的是他赶上了和平年代,百废待兴的国家尽最大努力给予适龄儿童上学读书的机会。他仿佛那么珍惜分分秒秒,几乎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到读书当中,同时也想借助于获取知识来冲淡生活的困窘。他生长的村庄虽然偏远,但这里诗书传家的风气却沿袭久远,因而他比别的地方的孩子能更多的接触到书籍典藏。
透风的矮草房,昏暗的煤油灯。秋冬借麦草垛避风,酷暑找河边树纳凉。躲到人群外,沉浸书海中。忘了饥饿,疏远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游戏,避开了集市庙会煎果烹鲜的诱惑,一个农家的孩子,一个困苦的少年,让生活方面的缺失用读书作为补偿,是最聪明的生活取舍方式。太极拳世家的长辈们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8岁就开始学习太极拳的陈正雷,饿着肚子流着虚汗练拳,穿着透出脚趾的棉鞋、腰里扎根草绳在寒风中坚持练拳,练出真本领、凭着家传真功闯天下混口饱饭吃的朴素生活观,支配着他从不懈怠地练拳。习文练武充斥着他少年的生活,引领着他的追求,也是他坚强活下去的寄托。小小的年纪,瘦弱的身躯,艰难困苦的砥砺和着吮吸知识的滋养,使他过早的成熟了。
陈正雷的青年时代是很充实的。陈家沟地处黄河之阳,伊洛河绕黄河曲,两水交汇演太极。上苍偏爱这块土地,让黄河和洛水在这里相会。一清一浊,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酷似一幅太极阴阳图。太极拳始祖最初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片“上风上水”,才毅然决然的在这里扎根立业,耕耘着这片肥沃的黄土和厚重的文化创造出了太极拳。
陈氏太极宗族世世研拳理,代代有才雄,孜孜不倦地交流完善,最终综合发展成影响深远的太极拳流派。随着岁月的推移,陈氏太极拳走出了山沟,进入了京城,扩散到了民间,在中华大地逐渐焕发出异彩。多苦多难的陈正雷延续了这门子血脉,秉持着这一束香火,承接了历史的重托,在这个家族的希望和呵护中成长起来了。一边是嗜书如命地学习着,一边因为天资聪颖、练拳不辍,被伯父陈照丕认定为太极拳嫡宗传人的可塑之才,寄予厚望。他武文兼顾,凌晨读书深夜练武,只争朝夕迎春送秋。可叹的是,有一个时期还要偷着练拳;可惜的是,环境没给他继续读书的机会;可喜的是,太极拳一度成为他在县办企业当业务员时公关的“名片”;可贺的是,太极拳终于被认定为国粹,天道酬勤,他24岁参加比赛就夺得了全省冠军。比赛接着比赛,出访连着出访,他被公推为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他被认定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心血凝结成一面面荣誉的金牌,汗水浇灌出一束束祝贺的鲜花,努力换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他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紧紧张张中跨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
1981年,日本太极拳协会理事长三浦英夫一行30人造访陈家沟,这是陈氏太极拳故里历史上第一次接待外国客人。这一年,陈家沟封闭的大门完全向世人打开,先后接待了日、韩、法、澳、意、美等国逾百批来访和学习的团队。在受邀到日本授拳时陈正雷胸中升腾起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将太极推向全世界。随后他开始筹备拳馆,投入到传播太极文化的事业中。此时,国外慕名求学者也纷至沓来。
为实现向全世界传播太极拳的理想,陈正雷绕着地球数十年奔波劳顿。他把太极拳深奥的理论分解成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中国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术》等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到美国、日本、西班牙、韩国、法国等国家。陈正雷先后被国内外50多家武术团体聘为太极拳顾问、主席和名誉会长等职,1994年被国家体委授予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称号。
“太极拳发展迅速,传播广泛,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被普遍视为中国武术中最为与众不同之处。”如今,陈正雷的学生已遍及全球,仅亲手教过的学生就有5000人之多。多年的国外从教经历也让他感慨颇多:“太极功夫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现在不少外国学生都已由痴迷拳脚功夫转变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不少弟子也都已成为陈氏太极拳在国外的义务推广者。”
“目前以中国为核心,以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为中心,并逐渐向非洲、中美洲的国家地区渗透辐射的太极拳传播网络初现雏形。但因陈氏太极拳分支较多,具体弟子人数和洋弟子在国外开设武馆的统计至今尚难确定。”据介绍,在所有太极拳洋弟子中,有23以上都会选择回国开武馆。现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太极拳组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作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太极文化必将发扬光大,成为全世界武术爱好者和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士的瑰宝。
陈正雷靠着自己的执着和坚韧,把太极拳事业推向了一个新高峰,自我也随之而跃升到一种新的高度。他把自己与太极拳的发展紧紧地捆在一起,与民族文化的弘扬紧密的联在一起。他已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太极拳,属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属于人类健康的使者,也就是说,陈正雷这个名字已经化入太极拳,化入这个世界,成为一种标志,一个品牌,进入了一种不能自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