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三毛为自己而活 > 第一章 将来长大了去做毕加索的另外一个女人(第1页)

第一章 将来长大了去做毕加索的另外一个女人(第1页)

心灵乌托邦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原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着这个虚幻而又美妙的世界前仆后继着。大到基督教徒毕生节欲、爱人、祈祷的最终目的地--天堂,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世人所向往的桃花源圣境,一次次烽烟战火之后人们所向往的大同社会夜不闭户,共产主义社会土豆炖牛肉人人平等无分阶级,都是这个“乌托邦”在人们精神家园所留下的鲜明烙印。

小到每个小小各人心中所怀揣的小小梦想,那个爱的人,那个想要建筑的小小家园,那个红彤彤的太阳照常升起的明天,那个星期五早上把自己挂在晾衣绳上的阿狸,那个在水里不停练习吐鼻涕泡的鱼,不都是一个个小小的“乌托邦”么?

也许是现实太过残忍,总像是有一条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人们,驱使着人们去审视去追逐心中的那个梦想;亦或许是心灵“贪得无厌”,无论生活怎样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了,总还是不满足的,总还是向往着那一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那一片一望无际、草长莺飞的草原。无论如何,梦想的存在是必须,如果没有那一个个看似虚无缥缈的梦想,也许人生会单调黑暗很多。

当年那个小小的陈平便是在学堂里受了巨大的打击回来的了。老师画在她脸上的那两个大鸭蛋使得她再也无法面对那个求知的场所。见到课桌椅就会昏倒的她,想到去上学就会失去知觉的她,终于还是把自己锁在了家里的小房间里,与世隔绝。一如她所爱的张爱玲。

只不过不同的是,她在外面受了打击或侮辱,还有一整个家庭给她支撑给她温暖给她包容,她的绝世,是自己的选择;而她所爱的张爱玲,却是最亲近的父亲母亲给了她最深的伤害和凌辱,将她关押囚禁,而她力求挣脱牢笼。

其实,这两种境遇为二人的成长铺就的是不同的底色,也就解释了为何最后气质上如此相似的两个人,却走上了如此不同的两条道路--一个放飞梦想,越来越乌托邦,最后精神异常,自杀而亡;一个囚禁梦想,越来越现实,最后死在一支笔、一间房、一个男人身上。

那时的三毛漫无目的地生活,不知为何地过着一日又一日囚牢般的生活,小小的一扇窗和书架上的书成了她心灵的全部寄托。那个小小的稚气的她,在当年许是还不知乌托邦为何物,但是孤单而绝望的心里已经有了梦想的种子,那一颗小小的种子落地生根,发芽滋长,终有一天在人们不知不觉间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可以给人依靠,给予人慰藉,倾听受伤的心灵的诉说。

三毛流浪记与三毛从军记给了日后的这位“三毛”以巨大的震撼。足不出户的陈平多么希望能够像这个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一样,赤赤贫贫的一个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风里来雨里走,一个人流浪到天涯。足是被禁锢住的了,心却是无限放飞的。然而心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当时的那一颗小种子也许并不曾料想到,日后整个世界都将是这个小小的倔强的女孩的舞台,整个世界都在帮她完成她的剧目。

自三毛系列图书之后,陈平爱上了所有带插图的图书,所有漫画她都不愿放过,总是如饥似渴地翻到最后一页。继而,漫画已经满足不了那一颗“乌托邦”的心灵,她疯狂地搜集着一切画:漫画,水彩画,素描,油画,水墨画,国画,西画……

直到有一天,当她看见毕加索的《珍妮的画像》时,心灵霎时震颤了。她被画面上那个迷人的女孩所深深吸引,更是深深爱上了这幅画的作者--毕加索。那时她才体会到,原来很多东西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碰撞在一起,滋生出一种叫做共鸣的事物。

她疯狂地爱上了这个神经质的艺术家,她要到国外去,到西班牙去,她要顶礼膜拜他,她要为他叩首,她要为他稽首,她要像飞蛾扑火般把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一生义无反顾地献给这个西班牙天才。她要做他的妻子,她要的。多年以后,那个已经长大成熟的三毛思人忆事触景生情时仍然感喟:我想飞蛾扑火时,必定是极其幸福的吧!

那个小小的却是充满着巨大的力量的梦想驱使这个对所有学习都充满抗拒的三毛对父亲说了她想要学画的愿望。这使得那位苦心孤诣的父亲,那位教女儿学英文学古文学钢琴却都遭到抗拒的无奈的父亲又惊又喜。当时的他哪里会想到,那个又敏感又孤僻性子又倔脾气又坏又不成器的看不见未来、前途在哪里的小女儿,那个让他食不下咽唉声叹气让妻子咽泪装欢伤透了心的女儿,心里已经有了梦想的发芽。而他又哪里会想到,他答应女儿学画的这个决定,又是在不经意间给这个梦想补给了多少滋养。那个“没有的地方”,那个“好地方”,那个“空想的国度”,正慢慢向三毛走来,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第一任教师没有发现三毛心中的梦想,他一板一眼地教授着该教授的,却并未顾及到这个怪女孩的精神家园。三毛抗拒了。她的乌托邦不该是这样的。于是她又开始把自己锁在家中。如果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也许那颗已经生根的种子会腐烂,那颗已经长出的嫩苗会夭折。幸而上天眷顾着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心怀梦想的人。它把你所有的门都关上了,还是会留一扇窗;即使把所有的窗也都关上了,只要你耐心等待,细心观察留意,也会发现那无处不在的缝隙,正将一缕缕明媚温暖的阳光引进来,照亮你心灵的所有角落。

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台北雨季里的日子,雨巷里却走出一位像毕加索一样的男人,老师--顾福生。这位高大英俊、温柔儒雅而又认真严肃,活泼体贴的老师,不但挖掘出了真正属于三毛的乌托邦,还连带着挖掘出了三毛的另一个精神家园--文字。这就注定了以后三毛的流浪吧,无论是在台北,在西班牙,在撒哈拉,在南美洲,还是在自己的文字里,在红楼梦、张爱玲的梦里。

日后成名的她,受到无数青春热血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崇拜追捧的她,也小心翼翼又无比认真地对待着每一个梦想,无论它是大还是小,是不切实际还是卑微平凡。她呵护着它们,因为她深知梦想的力量。她说:“人不能没有梦,年轻人特别有权利做梦。”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做梦。哪怕这个梦是别人眼里的白日梦,是不切实际的、也许永远都实现不了的“乌托邦”。

这样,当现实的世界轰然崩塌的时候,还有这个精神家园让我们回归;当现实黑暗寒冷的时候,还有这座后花园阳光明媚四季如春;当现实凋零敝败的时候,还有这个遥远的世界里正草长莺飞的午后。而当现实太过令人满意太过完美容易令人自我陶醉自我膨胀迷失自我目中无人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提醒着我们不能止步不前,还要进取,还要奋斗,还要观望美好。

拥有这样的心灵,才会拥有真正的人生。

情迷西班牙

在春天,或者在梦里,我曾经遇见过你。而今,我们一起走过秋日,你按着我的手哭泣。你是哭急逝的云彩,还是血红的花瓣?都未必。我觉得:你曾经是幸福的,在春天,或者在梦里。

这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写的诗,百转千回,令人魂牵梦萦。在那个台北的雨季,正是生命雨季的三毛也是这样的情怀吧?她是幸福的,她也是哭泣着的。

台北的雨季悠长,悠长,悠长得像雨巷里那一缕幽香。到处都是雨,甚至是在春天,或者在梦里。每年三四月间便开始下的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地下过了清明,下过了漫山遍野的桃花梨花李花油菜花,下过了梅子黄熟,下过了南燕北飞,下过了端午,下进了六七月的暑热,下进了暑假漫长难熬的一个人的时光,下进了夏日午后的蝉鸣,下成了七八月的暴风雨,下成了雷电台风,下来了炎热过后的凉爽,下来了金色的秋天,下来了压弯了腰的麦穗,最后终于下进了秋天,然后戛然而止了--冬天,它变不成雪的。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雨季一年又一年地来,一年又一年地离开,终于把时光下成了昏黄色,下成了老旧默片;把明日的时光匆匆下成了昨日,把未来下成了过去。也许不经意的一瞬间,那个昔日在雨季里愁眉紧锁、内心备受煎熬的人,在拉开抽屉看见自己泛黄的日记的一瞬间,惊觉自己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是呵,那个小小的三毛,那个从小学六年级便临阵脱逃的三毛,一转眼也已经进入自己人生的花季雨季了。

“想到二十岁是那么遥远,我猜我是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要死了,那么漫长的等待,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四周没有东西可以摸触而只有灰色雾气形成的隧道,而我一直踩空,没有地方可以着力,我走不到那个二十岁。”那个曾经写下这样的文字的少女,离穿丝袜的年纪是越来越近了,而自己却并没有死掉,那些记忆里无声无息的雨陪她走过了那些似乎没有尽头的隧道,她长开了,长成了,长大了。

她终于还是要回到学堂,只不过再也不是按部就班地被他人塑造了--她成为了文化大学哲学系的一名选读生。在这样一个雨季的年龄,她思索人生,也邂逅了爱情。那个名叫舒凡的戏剧系男生,成了她生命里的一朵花。

他是她在最纯真的时光里爱上的一个人,从此,想念贯穿了生命的始终,在那里,爱,无法跨越,又无处告别。

她是那么样的爱他,乃至于到了后来,她要跟他结婚,他不同意,她哭了又哭,求了又求,最后以出国相威胁,以再也无法相见相要挟,还是没有成功。在那一句泪流满面的“祝你旅途愉快之后”,她终于咬紧牙关登上了去往西班牙这个异国他乡的班机,没有回头。

或许,离开了有他的天空,也就离开了梦想和幸福。从此,把他珍藏,藏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藏在无人能触及的地方。

她假装依然可以若无其事地行走,行走在黑色的夜里。蹒跚的脚步,却在微微颤抖。

她想,人生或许只能爱一次吧,人无法再回到最初遇见的时候,那样的痴迷,那样的执著,那样的疯狂。

初恋总是刻骨铭心的。多少人因为初恋死去活来,久不能忘怀。多少人在与妻子相濡以沫几十年以后,心里还是默默挂念着青涩时光里的那个他她,多少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里那个日光像水晶一般耀眼的午后,那一闪而过的人影总是生命里第一个他她?多少人,一转身,便是永恒。

有人说,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是啊,那时我们还不懂得计算银行利率,不能体会柴米油盐的艰辛,自然也不懂得将感情称斤称两。可是,这样的感情,却更加纯真,令人难以忘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