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玘已离开了,贺循将军是否也一块离开了?”陶侃又问道。
“回大帅,贺循将军正在安排曲部事宜尚未离开!”那军士答道。
“本帅已知,你出去吧!”陶侃吩咐道。
周玘如此着急离开,意味着什么,陶侃心里清楚。
其实,在周玘向陶侃请求回原籍招募士兵的时候,陶侃早已经把其中的利弊,或者以后可能发生的不利局面都推演了好多遍了!
其实,陶侃原本的决议是同意组织当地农民围剿石冰叛乱,但坚决不会同意周玘、贺循离开军营回归江南的。
但当周玘请求时把贺循带上了,陶侃脑海里突然冒出了在京都洛阳时司马衷那“荒唐一问”的情形——司马衷问贺邵(贺循的父亲,故事详见第65章)的脑袋被烧红的锯子锯开的事情,陶侃手握司马衷赐予的如皇帝亲临的龙渊剑思考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答应了周玘的请求。
人世间的事情,因果报应,就是如此。冷静、理性如陶侃者,有时候感性也会压倒理性!
第二天,贺循来陶侃的大帐辞行,并把自己曲部事宜又向陶侃详细汇报了一遍。
“陶帅,贺循这就返回原籍会稽郡山阴县(浙江绍兴)招募士兵,希望能早日剿灭叛贼石冰!”贺循说道。
“彦先,你就放心去吧!”陶侃笑道。
“陶帅,其实,我可以不回原籍,跟随您一起讨伐叛军!”贺循又说道。
陶侃听贺循如此说,看着贺循,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彦先,你是见周玘返回原籍如此匆匆,才出此言的吧?”
贺循不语,轻轻点头。
陶侃叹道:“彦先,不必如此。我虚长你一岁,托大自称一声为兄。你我供事以来,彼此了解深刻。你的为人处世,为兄清楚着呢!你为人有雅量,为兄觉得你可与当年的周郎周公瑾相提并论。与周郎如美酒,而贺老弟你如冰玉。传说与周郎相处,会逐渐让人沉醉,如今为兄与贺老弟你相处,只觉得这世上竟情操有如此高洁之士!说句心里话,与贺老弟你相识,也是我陶侃的一种幸运!”
『晋元帝曰:贺循冰玉,公瑾醇醪。本书不会再有晋元帝了,故这里化用一句。』
贺循见陶侃如此说,甚是感动,于是说道:“陶兄如此评价,愚弟愧不敢当!有言:士为知己者死,愚弟以兄为知己,以后定不相负!”
陶侃听了也很感动,于是说道:“好!你我定不相负!周玘出身武将世家,其父周处,以忠烈果毅着称于朝廷,朝廷负其父甚多,周玘早年在洛阳也是受了诸多不公,为兄担心周玘果毅有度,忠烈无常呀!如今后遇到周玘,还望贺老弟能够劝慰一二!”
“愚弟明白,如遇周玘,定会竭力劝谏!”
贺循答道。
看着离开的贺循,陶侃心中五味杂陈。作为亡国遗民,尤其自己还是出身寒门,以前在洛阳受到委屈并不比周玘、贺循少。
陶侃并不得闲,他还要安排统领周玘、贺循曲部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