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歌德在迷茫中想要彻底改变自己从前的志趣之时,一个人的出现打消了他的这个想法,将他从对莱比锡人的敬意中拖回了对自己的认可中,使歌德终于没有被莱比锡奇怪的社会风气所同化,这个人就是林登诺伯爵公子的私人教师——贝里施。在歌德看来,贝里施是个奇怪的人,他的形象那么奇特——披散着一头飘逸的长发,腰间总是佩着一把剑,看上去干净利落,行动起来却总是慢吞吞的。
贝里施精通各国文学,对现代语言有着专门的研究,并且写得一手好字。对歌德来说最有意义的是,他不像莱比锡绝大部分学者那样反对年轻人投身古文学和诗歌的创作。他曾经答应用他那隽美的字体专门为歌德抄写一本属于他自己的优秀诗歌选,几个月后真的将装帧精美的手抄本呈现在惊讶的歌德面前,这对歌德追求自己的文学爱好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让他再一次饶有兴趣地投身于诗歌创作当中去。
此后歌德常常跟贝里施在一起讨论文学和诗歌创作,在歌德感到迷茫之时,贝里施就会用自己的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为歌德将事实与虚幻进行一番分析和评判,帮助歌德认清自己的方向。正当歌德与贝里施打得火热之时,一件不经意间发生的事情将两个人无法挽回地分开了。
事件的起因是贝里施因为不满根据克洛迪阿斯教授的剧本《米顿》改编的诗剧,而作了一首打油诗,讽刺保守派作家,结果却引起了莱比锡上层社会的愤怒与反感,并被林登诺伯爵辞退。虽然得到了歌德的极力支持,失去工作和声望的贝里施最后还是迫于社会压力离开了莱比锡城。贝里施的离去让歌德再一次陷入了迷乱无助的生活之中,他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变得愈发疏远起来。
这个时候,另一个人的出现暂时缓解了歌德的消极情绪,他就是莱比锡画院院长奥赛尔。与歌德结识的时候,奥塞尔已到晚年,他是一个很有天分的画家,但是朋友们公认他并不勤于绘画,因此在艺术道路上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成就或荣誉。不过,在歌德眼中,奥塞尔是一位很有个人魅力的老者,他从不缺乏创作灵感和才能,并且有着当时看来很奇特的房间布置爱好。
奥塞尔在莱比锡画院任院长职务,他的办公室位于柏莱逊堡故宫中,整洁、宽敞又明亮;而他自己居住的地方就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了:首先要经过黑暗、狭窄的过道,并一直走到尽头,房子的入口在一排房子与一个大谷仓之间。外间的房子里装饰着很多画作,多出自近代意大利流派的手笔;里间收藏着的都是奥塞尔最喜欢的东西,包括一些书籍、艺术品和标本什么的。总之,正如同他的人,奥塞尔的房子也充满了简洁、大方的艺术气息。
奥塞尔与歌德交好,希望他也可以在绘画上有所成就,歌德也就跟随他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绘画。当时的奥塞尔对法国美术史的灵魂人物温克尔曼十分崇拜,他热心地指导歌德钻研这位理论家的艺术思想,将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介绍给了他。在歌德看来,奥塞尔在艺术表现上对他的影响远不及他在艺术精神和趣味方面对歌德的提携,事实上对于歌德这样毫无绘画根基的学生来讲,想要通过奥塞尔式的指导而在绘画创作方面有所成就显然是不现实的。
除了绘画以外,歌德还跟随莱比锡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学习了蚀刻和铜版雕刻艺术,这位艺术家名叫约翰·米夏埃尔·施托克,是一位做事认真、缜密的人。当时将铜版画插入文学作品中的做法十分盛行,米夏埃尔的雕刻技法十分娴熟,而且作品干净利落,声誉很好。不过像学习绘画一样,歌德只是明白了一些皮毛,掌握了基本的雕刻技巧,并没有在这一艺术领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1766年莱辛的《拉奥孔》出版,这本书对歌德的思想影响非常大。所谓的“诗如图画”的观念被彻底打翻,在造型艺术的领域里,美的保持是必须的,而在语言艺术中,丑恶也完全可以跟想象力相结合,孕育出极具现实意义的文学果实。这种对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之间区别的深度剖析让歌德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识。
歌德在莱比锡大学的学习生活,并不像家人理想中的那样循规蹈矩,不过好在基本的课程都有序地进行着,并没有因为将精力转向艺术和文学而将法律课荒废。对艺术和文学自由自在的追求让歌德感到十分满足,他开始体会到大学生活的奇妙之处——在综合学习各种学科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突出的志趣,逐渐将一个普通人变为具有独特个性和技能的完整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