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天资聪颖,抑或是受到父母的良好影响,歌德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在文学等方面的天分。父亲也因此更加注重对歌德的教育,即便请了家庭教师来教育他仍不放心,还要自己亲自上阵担任儿子的老师,希望通过努力让歌德在长大后能实现他未曾实现的梦想。
歌德的父亲在小时候曾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又到莱比锡大学进修了法律,虽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之后并没有如愿进入市政府工作,不过最终还是花钱买到了“皇家法律顾问”的名号,并且娶了市长的女儿为妻,生活还算富足惬意。父亲敏感地发现了歌德与自己的区别,那就是“天分”。想当初,自己完全是靠勤奋读书,在吃过不少苦之后才取得今天的成就的,而歌德身上却很自然地散发着成功者的那种天资。
父亲曾经对歌德说,如果自己当年有他这样的天分,一定会极为重视,现在的成就也必然会更高。歌德牢记下父亲的话,不敢妄自夸大自己的天分,在学习上十分用功。凭借超强的领悟和学习能力,歌德总是能掌握父亲以及其他教师教授给他的新课程,比起其他小朋友,歌德的认知、理解能力要强得多。
不过,歌德不喜欢各种束缚思想发展的“规矩”,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他对“文法”学习的冷淡。歌德认为文法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他又必须将它作为基础来学习。相比之下,歌德更喜欢那些比较押韵的韵文,他既可以充满感情地朗诵它们,又能够将它们吟唱出来,他十分满足于这种感觉。
其实,这个时候的歌德已经萌发了对诗歌的无限热爱。他很喜欢一本用诗歌体写成的地理书,他对里面句子韵律的喜爱绝对超过对它所表达出来的意思的喜爱。虽然歌德在文法上的造诣并不深,但是他总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各种形式和事物的抽象概念,他在修辞学和作文等方面也颇有心得,常常因为强于其他同龄孩子而受到父亲热情洋溢的称赞和鼓励。
歌德的父亲请了一位教授教儿子学习拉丁文,自己在隔壁的房间教女儿科尼丽亚学习意大利语。歌德总是能迅速做好当天的功课,然后就将精力放在偷听妹妹学习意大利语这件事情上,将此作为背诵拉丁文之余的课间调剂。虽然没有正式学习意大利语,但是仅仅靠偷听,歌德也很快掌握了这门语言。这或许是因为歌德有着很好的记忆力和较强的推理能力。
逐渐地,父亲能够传授给歌德的知识越来越少了,于是,歌德跟家庭教师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增加,并且开始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共读”,就是几个孩子聚在一间房间,由同一位教师授课,这更像一个非正规的小课堂。
歌德并不喜欢这种授课方式,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教师会考虑所有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状况,每节课教授的内容都不能让歌德感到有什么新意;其次,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比起认真听讲,他的有些“同学”更喜欢在课堂上搞一些能展现自我个性的恶作剧,教师不得不常常停下来维持课堂秩序;最后,这种共读方式导致教材不能针对歌德的个人兴趣,他不得不勉强自己上那些枯燥、乏味的课程。
比起各种其他课程,歌德的兴趣更多在诗歌上,除了诵读那些文学大家的诗作以外,他一直热衷于自己作诗,并且觉得他的诗也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这个小课堂每逢周日就会举行一次小聚会,所有的学生都要把自己作的诗拿来与大家分享。歌德一直认为自己的诗作是强于其他同学的,但是他发现,那些平时对文学完全不感冒的学生居然也可以作出十分优秀的诗作来。
这一度让歌德有了错觉,认为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天分,自己认为不错的诗其实再普通不过了。但是,后来歌德发现那些强于他的诗作并不是那些学生本人所作,而只是雇佣枪手来保全面子而已,这才感到释怀。后来教师也为了消除这种作假的风气而修改了聚会规则,要求所有的学生当场就某一给定的主题即兴赋诗,这样一来,歌德的天分再次得到印证,他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这使他更加自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