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池技术,在当下是一个十分新奇的技术路径。
但放在白溪的后世来说,却不算是特别新鲜的技术名词。
早在2022年就已经被科学家们广泛提出,只是一直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罢了。
这项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0年,大嘤帝国植物学家马克·皮特发现了一个情况:
有几种细菌的培养液能够产生电流,于是他以铂作电极,放进大肠杆菌或普通酵母菌的培养液里,第一个细菌电池就这样在他手中“出生”了。
接着到了1984年。
一种能在外太空使用的微生物电池在海对面诞生,其燃料为活细菌以及宇航员的尿液。
因此一直以来,微生物电池都被视作一种很有前景的未来能源,比如说给汽车提供动力等等。
但截至到白溪重生之前的2025年。
微生物电池依旧是个偏理论的技术,即便是实验室的最高功率也才066毫瓦平方厘米。
因为它的难点实在是太多了。
例如微生物燃料电池和普通电池一样,由生物阳极与化学阴极构成。
由于这两部分目前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导致整个电池的功率密度、电流密度,较比较成熟的燃料电池体系差距悬殊。
不用工程菌的话。
一个标准的mfc双室电池——铁氰化钾阴极,碳布电极,130ml双室,产生的电势能有500mv都是非常优秀的的结果了。
而一个普通的南孚7号电池则是
15v。
所以这么低的电压产业化起来非常困难,顶多用来做污水处理。
但在污水处理这块,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工艺却已经相当成熟,效率比微生物燃料电池高多了。
所以说句实话。
想要将微生物电池突破到可以作为常规动力的层次,比如汽车电池,发电厂之类的,难度还是相当高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系统出品,什么时候让人失望过?
【生物电池技术】:
【一种特殊的新型电池技术,依靠内部细菌发电,干燥环境下细菌会处于休眠状态,加入葡萄糖液后会被唤醒并且进行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电子与质子,电池的硝酸银阴极就会补捉这些电子产生电流,可用于简易小型发电,发电功率约为1千瓦时每平方厘米每次补充葡萄糖液之后可持续发电5个小时】
【环保,无害,功率大,你值得拥有。】
【图示JPG】
1千瓦时每平方厘米,也就是每平方厘米的电池,每个小时能发1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