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固然满脑子都是自己怎么新式开局的模拟路线。
但是太和殿内,议事却还没有那么容易就结束。
说起来很好笑,正英帝确实是问了办法出来,真正落实不落实,却还要进行一轮早朝,和群臣再做商议,不会现在脑袋一热就拍定了主意。
对于自己这个岳父的心态,陆成安还是能拿捏一些的。
这还得从正英帝的心态变化来说起,混朝堂的,不钻研一下自己这顶头上司的心理,那是混不下去的。
古时候是揣摩圣意,琢磨皇帝的心意。
现代就是职场交锋,琢磨领导的想法。
这是同一个道理。
而你千万别看陆成安在模拟之中,变法受到了正英帝的鼎力支持,实际上真正让正英帝下定决心变法,是有种种因素促成的。
陆成安每一次模拟结束,都是会复盘这次模拟之中的诸多细节,从陆成安现在一步又一步打下来的模拟进程观察岳父的作为。
正英帝执政的早期特点很明显,就是维稳,平和朝中左右上下的声音,再做到巩固君权,至于改革,正英帝最初是没有这个想法的。
这点,能从岳父给汉王寻找几个大儒作为老师,就能窥视出正英帝真实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正英帝不仅是让大儒来教自己的女儿,甚至是一点帝王心术都没有教给自己的女儿们。
而这也是力求朝堂安定的一种表现,不想让自己的女儿们陷入互相争夺权力的淤泥之中。
这就迫使模拟里,陆成安作为臣子,压力拉满。
一个不小心,血压就上去了。
这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岳父更想要一个男性子嗣来继任大统,毕竟无论是汉王还是晋王的儿子,一出来,就敲定了国本上的问题。
考虑到了这个层面,岳父这才没给女儿们传授什么帝王心术,但是一点都没有当皇帝经验的皇女们,真的太稚嫩了。
虽说现在是强了许多。
可之前,那几乎清一色都是小白纸。
汉王还没确认是不是正英帝赐给她的鸩酒,就以为是父亲要赐死她,毅然决然地饮下毒酒,以全孝义,谢父恩情。
而正英帝南巡微服私访,发现了情况后,对于这些案情轻拿轻放,打算慢慢解决。
这些迹象,都不难看出来,正英帝做事整体性上,还是比较保守的,不敢大动干戈,大刀阔斧地做事。
陆成安那局能打出变法的格局,有三个致命的节奏事件,才让正英帝下定了决心。
一个是陆成安的《万民疏》打动了正英帝,一个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奴海寇案彻底查清,此案被定性为大晟朝本纪的四大案。
那一次,完全是陆成安莽出了一条路,孤身入虎穴,弄清楚了来龙去脉,还把所有事情摆在台面上,真正的九死一生,直接就打消了正英帝心中仅存的幻想,意识到了大晟王朝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世家大族已经不配获得他的信任。
再加上陆成安提出来的变法策略,很有可行度,这才一蹴而就,让正英帝定下了变法的格局。
当然,正英帝死后的托孤,让后继人继续执行陆成安的变法策略,也是极为重要的。
不少时代的变法,其实已经接近成功,但是后来的继承者一力推翻这些政策,使得前功尽弃不说,还要因为格局的变化,引发新的混乱。
而陆成安权力最大的时间段,也正是岳父病情最重的时候。
这才是陆成安的变法会进展如此顺利的原因。
那时病重的岳父心态和现在岳父的心态是不同的。
前者是知道自己这几个女儿是坑,又相信陆成安的能力,最大程度给陆成安开了权力的通道。
后者的话。。。我自信,我年轻,一定能生出儿子来,就是浪,有事儿,先拖着,以后再解决,稳住局势,慢慢来。
局面不同,面对的可能性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