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净界法师讲楞严经6 > 第五十八讲(第3页)

第五十八讲(第3页)

“因名眼体,如蒲萄朶,浮根四尘流逸奔色。”这个“因名眼体”,就产生了浮尘根。因就是依止,依止这个清净四大的胜义根,以它为自体而产生了浮尘根。海公说,胜义根就像一个模型一样,把色法灌进去就变成了浮尘根。就是,浮尘根是以胜义根作自体的。因为有胜义根的关系,依止胜义根为自体而产生一个像葡萄朵的浮尘根。好像吃的那个葡萄一样,这个眼珠子就产生了浮尘根。所以“浮根四尘流逸奔色”,当这个浮尘根产生以后,我们这个明了的见精就依止浮尘根跟胜义根,就开始“流逸奔色”了。这个浮尘根的结构是四尘,就是色香味触四尘所成。就依止这个浮尘根,就到处地去攀缘色尘,然后就循色流转,奔腾于色尘当中,从此以后我们的眼根就不能超越色尘。

所以你看每一个根打的结,它打了三个结,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第一个见精,第二个胜义根,第三个浮尘根。当然,我们今天的关键在胜义根,但是胜义根它往内的话是见精,再往外一层的话就是浮尘根,这个地方要清楚。

未二、示耳根结相

我们再看耳根的结相。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这个道理都一样。由于外在动静的声尘相互的击发,比方说假设以动来击静,这个静相就消失而生动相;如果是以静来击动,则动相消失而生静相。这个动静二相互相的击发,就在一念的妙觉圆满的心中而相黏一念心性,产生了闻精。一念妄动以后,一念心性就“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产生了见闻嗅尝觉知,第八识的见分产生了。这个时候是精,还没有色法。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胜义根产生了。由于听精再相对于声尘,“卷声成根”,这个卷就是收摄,把声音收摄成这个胜义的耳根。而这个胜义耳根,它名为微细的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也是依止这个胜义耳根为自体,又产生了“如新卷叶”,好像新生的还带着卷的树叶一样。这个浮根四尘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我们的听精就依止胜义耳根乃至于浮尘根,就像瀑布一样攀缘于外在的声尘。而从此以后,我们的耳根就不能超越声尘。这是耳根形成的过程。

未三、示鼻根结相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鼻根的打结相状也是三种:第一个由“通塞”,这个通就是畅通,塞就是阻塞。这畅通跟阻塞两种相状来互相地显发。因为它是通,它就不是塞;由塞就不是通。所以在一念心性当中,由通塞两种相状相黏于一念心性而产生了嗅精。此嗅精再相对香尘,就领纳香尘而转成了胜义的鼻根。这个胜义鼻根它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清净四大所成。我们再依止这个清净的胜义鼻根为自体,又转成了浮尘根。浮尘根就像双垂爪,就像两个爪下垂的相状,那么它的结构是浮根四尘,就是色香味触所成。由此,嗅精就根据胜义根跟浮尘根这二根,就攀缘于香尘,奔腾于香尘之中,从此这个嗅精就再也不能离开香尘,是这样来的。

未四、示舌根结相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恬”跟“变”,恬就是我们舌根不动的时候叫恬,因为舌根不动的时候是平淡无味;变就是我们舌根转动的时候,就有酸甜苦辣的滋味产生。由恬变两种滋味互相的对比,在一念心性当中它就相黏于一念心性而产生了尝精。而这个尝精相对于味尘就“绞味成根”。这个“绞”就是彼此绞在一起了,色心二法就分不开了。绞在一起了,就转成胜义的舌根,而这个胜义舌根的组织结构是一种微细的清净四大。然后再依止这个微细的清净的胜义根,转成比较粗显的浮尘根,就像“初偃月”,像月初的那种半圆的形状。“浮根四尘流逸奔味”,我们就根据这个胜义根、浮尘根,就奔驰于滋味当中,就从此再也离不开滋味了,这个活动范围不能离开滋味。

未五、示身根结相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这个身根是怎么产生?为什么会有根呢?“由离合”。离就是分离,触尘跟身根分离的情况;合,这触尘跟身根相合。由这两种相摩,就是互相的交接,所以在一念心中,因为离合二种相状相黏一念心性而产生了觉精;而这个觉精再相对于离合两种触尘,再抟取这个触尘而转成了胜义身根。这个时候的胜义身根,它的组织结构是一个清净微细的四大。依止这个清净微细的胜义身根,再转成比较粗显的浮尘身根,它形状像“腰鼓颡”(这个中国没有,印度才有,中间很小,两边比较大的)。这个腰鼓颡的结构是浮根四尘,就是色香味触所成。这个觉精就依止胜义根跟浮尘根,流逸奔驰于触尘当中,就从此再也离不开触尘。

未六、示意根结相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由生灭”,这个意根所对的是法尘。这个“生”是生法尘。当我们心中有种种想象的时候叫生法尘。第二个是灭法尘。当我们心中的想象消失的时候叫灭法尘,就是没有想象的时候。由生灭两种法尘的相续,由生而灭,由灭而生,这两种辗转相续,由这生灭两种的法尘相黏一念心性而成就了一个知精;再依止知精,再相对于这个生灭的法尘,揽取这个法尘而转成胜义的意根。这胜义的意根是一种清净微细的四大所成。再依止这个清净微细的胜义的意根的功能而产生种种的思量,“因名意思”,就产生了思量的作用。它在思量的时候,就好像“幽室见”——在黑暗当中见种种物,似见不见。比喻这个意根在思惟法尘的时候是似有似无、似见非见的状态。再依止这个胜义根就转成浮尘根,意根的浮尘根就是肉团心,我们说心脏。“流逸奔法”,就奔驰在生灭的两种法尘,这个意根就再也离不开法尘。

佛陀讲这个六根的打结之相,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开始进入到六根,要把这个结解开来,那你就注意这个结是怎么结的。当然,这个地方以耳根来说,有闻精、胜义根跟浮尘根,它的关键在胜义根。这个胜义根,它的结构,是由于色尘的牵动而有的,由境牵心,再由心取境。意思就是说,胜义根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体,所以它每一个胜义根都具足了五阴的混浊——色受想行识,因为它的结构就是色心的和合

佛陀讲这个打结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是这样子的一个相貌,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是从什么地方而来、为什么会转成这样的一个胜义根,然后才能够回光返照。你现在要回光返照,要就路还家之前,你要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然后你再逆向操作,就回去了。

当然,我们从胜义根的角度是先有识,识阴、行阴、想阴、受阴,再转成色阴,是由细到粗。我们要回去,就先破色阴再破受,再破想,再破行,再破识。就是来的时候是由细到粗;你现在回去就要反方向,就由粗到细,就像洋葱它有五层。它出来是从识阴出来,一念的妄动产生八识的见分,然后产生感受、想法,最后变成浮尘根、变成色阴。但你回过去,刚好逆向操作。所以,我们要先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才能够知道怎么回去,是这个意思。所以它后面开始破的时候先破色阴,就是这样子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午二、总结偏局之相

把六根的偏局的相状作一个总结。看经文第一小段,“由迷成六”。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这个地方先作说明。所以我们知道,六根的生起过程是“由彼觉明”。这个“觉明”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是本觉的、是妙明的。但是一念妄动以后,就有“明明觉”,就有一念无明的妄动。第一个“明”就是无明的妄动,增加了一个妄明而产生了能所的对立。这个时候产生了种种的妄想,就会依止这个无明的妄想的活动“失彼精了”,失去了本具的精纯明了之性。将清净的心性相黏于外在的尘相,而形成了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的作用,那么就产生了所谓的“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这样子来的。就是产生了妄动,就有很多很多的色尘出现,跟色尘再相黏就产生六根。就把前面的六根的结相作总结。

最后看“离尘无体”。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所以,六根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六尘。当我们离开了暗相跟光明之相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不了见的功能;“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离开了动静二相,我们听的功能也就消失掉了;离开了畅通跟阻塞两种相状,我们嗅闻的功能也就不能生起;离开了变味跟恬味两种滋味,我们尝的功能也就没有根源;如果离开了离跟合两种触尘,那么我们觉知的身根也就本来不存在;离开了生灭两种法尘,了知的意根也就没有依托的处所。

所以,六根的作用是离尘无体的。所以你看,我们一开始是从六根进去,但是它最后是破六根,就把六根破掉。就好像说,一个太虚空,我们安立了很多的器具,把这个器具拿掉,蕅益大师讲“除器”而恢复它原来的空,最后还是把六根的功能破掉。六根破掉以后,就回复到本来面目了。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修行的消息先透露出来。六根是离尘无体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破外尘,先脱离外尘。

喜欢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