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净界法师讲楞严经6 > 第二十讲(第1页)

第二十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五页。我们讲到寅三,正示见性非物。这个地方是说,我们一期的生命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是有能所的:一个是能念的心;一个是所缘的物,物质的物。那么我们这一念心习惯性是依攀缘心,所以跟物质接触的时候,就对这个物质有所住,这个心就住在物质上面。住久了以后,我们已经忘了我是谁,我们的心开始被物化了,被物质同化了,变成一个固定模式的自我意识。所以,佛陀在讲见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时候,我们很难承当。我们觉得这个跟我没有关系,我不是这个样子。因为我们的思考变成固定化,我们的思想变成固定化,行为已经变成固定化,已经被物质同化了。因为只有物质才有固定的形式。因为被物质同化,我们失去了佛陀广大的功能。就像大海变成一个小水泡。追根究底,就是我们心中被物化以后的那个执取,要把它破掉。所以佛陀要告诉我们,见性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物质,其实我们可以去产生更大功能的,因为它有随缘义,有随缘的作用。

前面的两科都是说明“见性不是物质”,这一科是反证“物质不是见性”。身为一个物质,它没有明了性。当然佛陀都是用相反的方式。什么叫相反呢?先假设物质是见性,假设物质是能见。我们先假设说:好,我们假设物质是有明了性的,那会有什么问题呢?这以下说明了。

既然物质是有明了性的,那你现在看到桌子的时候,桌子也看到了你,“汝既见物,物亦见汝”。那这样子,能所的体性、有情无情的体性产生了杂乱。因为能见的是有明了性,所见的物是没有明了性的。那么这样子到底谁是能、谁是所,谁是主动、谁是被动的配合?完全杂乱。再进一步来说,你阿难尊者的个体跟我佛陀的个体,乃至于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的相状——这种世间相完全被破坏了,都不能安立了。所以说,物质有明了性,这是不合理的,非常不合理的。

这以下作总结。所以阿难你应该知道,假若你依止见性见到一切物质的时候,这样的一个见性就是你自己的见性,你的见性是周遍法界而具足万德万能的。这个不是你本来就具足的见性,那么是谁呢?你还不敢承当!我们看最后总结。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这个地方佛陀作一个总结,说“云何”,这个“云何”有诃责的意思。说你为什么到现在对于你的本来面目,对你父母未生之前你真实的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缘显现无量功德的这种见性,你还产生怀疑?“性汝不真”,你还不敢直下承当,不敢承当就是“性汝不真”,如此的见性你还不敢直下承当!“取我求实”,你还期望我来为你证实。为什么还需要这样子呢?为什么还期望我来为你求证呢?这个就是你踏踏实实的见性,你还不敢承当,还要我来给你开示,还要我来为你作证明。这个地方就是有诃责的意思。

就是说,我们已经失去本来面目太久了。我们离开我们的本性,就像乞丐本来是大富长者的儿子,离开大富长者家太久,流浪太久了,自己已经被乞丐化了,你做乞丐做久了,被乞丐化了。我们现在这一念心依止攀缘心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攀缘久了之后,已经被物化了,被物质同化了。所以,我们听到一个随缘不变、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缘显现妙用的这样的一个即空、即假、即中的心性,就是你本来的东西,你反而不敢承当;不是你的东西,你抓着不放。变成这个样子。

这个物质同化不是只有在家居士,有时候学佛的出家人都会被物质同化。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

《六祖坛经》有一个叫法达法师。法达法师他很用功。他去见六祖大师,向六祖大师顶礼的时候头没有完全着地。当然六祖大师是明眼人,他一看就知道,“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个东西,物在障碍你,已经被物化了。法达法师说:对啊,我的心中有一个东西。什么东西呢?你是不是可以把它讲出来?他说:我诵《法华经》诵了三千部。

这个非常不容易。一部《法华经》,正常速度大概六个小时到七个小时。假设你一天诵一部,你要诵八九年才能够诵满三千部,每天诵一部哦。它二十八品,将近七万个字。

你诵《法华经》诵了三千部,然后把这个《法华经》当作自体,你的心就住在《法华经》嘛,然后被《法华经》给同化了,变成把《法华经》这个法放在心中。就是我法二执,我们叫作自我意识,以这个当自我意识。当然这个是比较好的,清净的法执。

这个时候六祖大师就破他。他说,你要知道,佛陀讲《法华经》的目的,是假借《法华经》的经文让你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让你悟入本性,不是让你执着《法华经》那个经文。你执着三千部,这样子诵《法华经》变成人天福报,他的心被《法华经》所转——心迷《法华》转。他的心跟着《法华经》走,所以他一直执着他诵《法华经》三千部,一直把这个法放在心中,结果失去了他的清净的本性。所以,六祖大师破他以后,他当下开悟。他讲一个偈颂说:“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你看他诵经三千部,他一直执着这个《法华经》的经文,一直执着《法华经》的功德,把这个功德当作自我,结果他的心放弃了世俗的东西而执着《法华经》,已经被《法华经》物化了——物质化了、固定化了。他说:还好,遇到六祖大师,“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你一句话就把我破了。他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如果不了解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要我们通过经文明心见性,我还以为诵《法华经》就是一个功德。如果我不能够明白佛陀出世的本怀,我不能解脱生死,诵《法华经》变成怎么样?第一个,成就一个大的福报力;第二个,成就一个未来得度的善根。如此而已。因为你被《法华经》物化,固定化、物质化。所以他说: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最后这句话最重要。其实在三界火宅的这一念妄想的心,就是佛陀所证、众生本具的清净本性。

所以你看,佛陀一再告诉我们:物质是固定的形状,是没有明了性的;我们的见性是有明了性的,它绝对不是物质,它是一个心法。而我们因为在物质上执着太久,所以已经被物质同化。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希望能够通过种种的证明把我们的本性恢复起来。是这个意思。

子二、示无大小义分二:丑一、疑问;丑二、答释

我们看第二段,示无大小义。这个地方,其实佛陀都在证明一件事情,就是“见性不是物质”,就是这个观念。物质是有大小的。你看桌子比椅子大,椅子比抚尺大。既然是有形状,就会产生一个大小的对立。但是见性呢,身为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本来面目,它没有所谓大小的差别。

丑一、疑问

【图一】

好,我们先看阿难尊者的疑问。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好,我们先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提出两个疑问,就这种见的功能的大与小提出疑问。阿难白告佛陀说:世尊!假设正如佛陀所宣说的,见性是周遍圆满的、必我非余——它就是我当下一念心性,就是我的本来面目,叫我不要怀疑,要我直下承当,而不是其他的物质——但是我心中还是有疑问,不敢承当。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讲这个见的广大功能。您看,我阿难跟如来在一起的时候,承蒙佛陀加持的原故,我见性的功能能够普观整个四天王殿的殊胜宝藏所成的宫殿;乃至于我安居在日月宫的时候,我的见性也能够周遍圆满,遍照整个四大洲的南瞻部洲的娑婆国土。你看我的见是这么样的广大,看到四天王殿,看到日月宫,看到整个南瞻部洲。

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当我退归到只桓精舍的时候,我现在跟佛陀回到精舍,我的见的功能只看到了僧伽蓝——僧伽蓝就是大众僧所居住的处所。乃至于我回到讲堂,这个清心讲堂——“清心”就是说法的地方叫清心,佛陀的法门能够净化众生的妄想——回到这个清心的讲堂,我只见到屋檐跟庑——这个“庑”就是走廊,我只看到讲堂的屋檐跟走廊。

阿难尊者的疑问就是说,我这个见性怎么会有这两种功能呢?一个是广大的功能,看到四天王殿;回到精舍以后只看到这个讲堂左右的屋檐跟走廊。就产生这个疑问。

我们再往下看,看经文。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说,世尊啊!这个见性——此见如是,就是如是的见性,它的体性是本来周遍的。什么叫本来周遍呢?就是说,当我在四天王殿的时候,我是周遍地看到整个娑婆世界;现在回到了讲堂的房间当中,我只看到讲堂当中的整个环境。这个地方有大小不定的变化。那么这个地方的道理,到底是见性缩大为小——就是说我本来见性在四天王殿的时候是很大的,回到讲堂以后缩小了?还是因为墙壁的关系把我的见性夹断了,让我的见性断掉了,变成障碍了?我现在不知道这个见性由大变小的功能的道理所在。希望佛陀慈悲,为我开示这个道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