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文官做大的锅,朕可不背。
所以说,是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之后,干出来的事情?
还是说,是自己的孙子?
赵匡胤开始思索自己那些儿子……
他本来就在思索继承人的问题。
他其实现在面临的情况也与柴荣一样。
儿子太小了。
主少国疑。
但凡他把赵德昭立为太子,很可能会发生与他身上发生的相同的事情。
所以,他暂时没有立太子。
但将来,这皇位,肯定是要传给他儿子的。
所以,儿子得从小培养,只要儿子长大成人了,让他一步步的接触政务就好了。
就像朱棣培养他孙子朱瞻基一样。
朱棣能培养一个孙子起来,他培养儿子不是更加轻松?
至于说传位给老三赵匡义?
那他没想过……
不过,他也的确在培养赵匡义……
没办法,在这个时代,但凡一个不注意,忽然死了,那主少国疑,国家很可能就会灭亡。
所以,他需要培养赵匡义。
他是希望赵匡义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燕国的慕容恪一样。
慕容恪忠心辅佐幼主,以鲜卑人的身份,进入了汉人武庙之中。
可见这慕容恪的成分。
他与赵匡义本就是亲兄弟,不说兄友弟恭吧,但也大差不差。
他就是希望,赵匡义如同慕容恪一样,忠心的辅佐幼主,这样,他死后,也能安心了。
所以,宋朝只要不亡的情况下,那理应就是赵德昭!
也就是说,是德昭重文抑武?
可是,没道理啊?
德昭虽不好武成风,但也不懦弱。
甚至,德昭的性格更适合当一个皇帝,喜怒不形于色,简直就是天生的皇帝种。
哪怕现在的赵德昭只有九岁。
可九岁的他,就懂的隐藏自己的情绪,就更说明问题了。
这一刻,赵匡胤陷入沉思,一时间,都有些犹豫不定了……
……
而此时,问答空间之中……
此时,秦镇又开口了……
“其实,赵匡胤提拔文官,在那个时代,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皇帝需要平衡,需要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