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有些时候,不是越多越好。
为什么很多时候作战,都是分兵数路。
第一是越大规模的部队行军,暴露的目标就越大,补给线就越长。
白烈口中的兵锋百万,并非开玩笑。
他的三路兵马,虽然总数加起来才八十五万。
可实际上,这些都是作战部队。
加上后勤保障,军粮运输的队伍,人数真的不会下于百万。
这些兵马,如果在同一战线而行,行进速度慢不说,一旦遇到迟滞,甚至会出现大规模延误。
实际上,不管是白烈自身率领的五十五万,还是另外两路人马,也极有可能在后续调动中,再次进行分兵。
这就是属于将军在战争中的临阵调动权限。
白烈也没有细致汇报。
而第二,便是兵力充足的情况下,单点进攻,是不如多面齐攻的。
受制于作战空间的限制,必须得拉开战略空间。
纵观古今,即便是某些大的战役,双方在某一处投放下大量兵力,可细致到局部战争中。
也都是将兵力逐一分开。
进行战争。
保持机动性和战略弹性。
而那些兵马聚集之人,反而往往都是被以弱胜强的反面案例。
实际上,以目前叶祀掌握的力量,他甚至可以聚集更多的军力!
可是,真说把所有军力都派出去,就能获胜吗?
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打仗没有这么打的。
而且对于古代战争而言,将领统御兵马的数量。
其实也是将领个人能力的体现。
真说统御兵马的数量过多,有些时候,效果甚至反而不好。
而白烈选择五十五万这个数目。
其实也是他认为最合适,也是最舒服的统兵数量。
在建立各种战略机制和调动上,他都能掌控的比较合适的数量。
大殿内部,白烈声音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