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般最漂亮的都会最后出场,最后出场的才是最好的。我先放句话在这儿,如果第四位出场的还不唱我的诗,那我就退出文艺圈!”
话音未落,红衣小姐姐出场了,三人屏息静气,只等答案揭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哈哈哈,我说什么来着,你俩还有啥话说?”
四
“边塞四诗人”不容易排出个一二三四,但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再次被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到了明朝中晚期,文艺批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文坛那些评论家有事没事就爱找个话题展开争论。某一次,他们争论起哪首绝句是唐朝第一,费了很多笔墨和口水。
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李攀龙说:“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最好。”
大才子王世贞不服,他认为绝句第一当数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时间,王维、王昌龄、王之涣、高適、李白、岑参的作品纷纷被拎出来讨论,却始终争不出个所以然。
到了清朝,评论家们学聪明了。既然争第一就像“鸡生蛋,蛋生鸡”那么难解,不如只评前四比较轻松。
坚持这种观点的王士祯经过长期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唐朝绝句最佳,当有以下四首,排名不分先后:第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第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第三首,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第四首,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到了民国,又有人不同意了:扯什么四首并列,我就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最佳,不服来辩!
提出质疑的人正是国学大师章太炎,他还有一个身份:王之涣的忠实粉丝。
章太炎的评价比较简单粗暴:《凉州词》,“绝句之最”!
这首争论千年的《凉州词》,在清朝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慈禧也是王之涣的忠实粉丝。有一次,她让一个大臣把这首诗题在一把扇面上,好经常看到。
大臣的书法造诣很高,办事却比较粗心,题写时居然漏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而且愣是没发现。
老佛爷看到扇面,瞬间勃然大怒:“你小子第一句就漏了个字,难道以为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今天给不出合理的解释,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大臣很慌,他确实是粗心漏写了。可这理由显然说不出口,太后交代的事不认真,以后还怎么混?
幸亏这人脑子活络,急中生智,他摘掉顶戴,跪着解释道:“老佛爷,您遍通唐诗宋词,臣心里佩服得紧,‘间’字并非漏写,而是臣突发奇想,将这首《凉州词》改写成了词,还请老佛爷指正。”
“哦?那我倒要听听你的新词。”
大臣连忙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哎哟,不错哦!老佛爷接过扇子,反复诵读了几遍,果然别有一番风情。这位机智的大臣,最终也没受处罚。
五
作绝句已臻化境的王之涣,做官也是很拿手的。
离开衡水,赋闲十五年的王之涣,在五十五岁的年纪递补任文安郡文安县尉。
他办案的手法,其实很是神奇。
某日,一个三十多岁的村妇到县衙陈情,案情还挺棘手。
村妇公婆都已过世,丈夫常年在外做生意,家中只有她和小姑子相依为命。昨天夜里,她到邻居家磨麦子,小姑子独自在家缝补衣裳。
当她磨完麦刚一踏进自家院落,只听见小姑子高呼救命。
她急忙往屋里跑,在门口正撞上个蒙面男人,厮打几下,不敌,为防意外,她只得放凶手逃脱。进屋后发现,小姑子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气绝身亡。
王之涣问:“厮打时在凶手身上留下了什么痕迹吗?”
村妇答:“大概是抓破了凶手的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