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秀美的西塞山前,白鹭纷飞,桃花流水,鳜鱼正肥。江中一叶小舟缓缓驶去,舟中坐着的一位头戴青色箬笠、身披绿色蓑衣的中年男子,正迎着斜风细雨,快意垂钓。
江岸边,有人焦急地向他连连喊话:“大人,皇上又喊您回去吃饭了!”
他却连头都不抬,悠然回道:“你说什么?风太大了,我听不清!”
“哪有风啊!”
“小点声,有鱼咬钩!”说话间,鱼漂猛然沉入水底。只见他娴熟地拉起鱼竿,一条肥美的鳜鱼正挂在鱼钩上,飞快扑腾着身体,在江面卷起阵阵水花。
“哈哈哈,钓鱼,我是专业的!今晚又有美味的鱼汤喝啦!”整座西塞山,仿佛都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这个渔夫,名叫张志和。每天清晨,他都会来这里钓鱼。
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捕到肥美的鳜鱼,然后拿回家炖汤。
张志和不是一般的渔夫。一般的渔夫家里养不起奴婢,张志和却养了俩;一般的渔夫捕鱼为了生计,张志和却只为消遣;一般的渔夫见到官差必然卑躬屈膝,张志和却连皇帝都不怵,连朝廷的旨意都敢违抗。
他并非出身渔家,也没人希望他去钓鱼,他是自愿的。
我的世界我做主,岂非人生最幸运之事?
张志和原本不叫张志和,他叫张龟龄,小名张老三(家里排行老三)。老妈在生他前做了神仙献灵龟的梦,故而为他取名“龟龄”。
注意,乌龟在古代与龙、凤凰、麒麟并称为“四灵”,江湖地位很高。“龟龄”,寓意长寿,丝毫没有骂人的意思。
张龟龄是个天才,三岁能读诗,六岁能行文,而且过目不忘,神童指数直逼王勃。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八岁的张龟龄跟随在翰林院任职的老爹参观公署,转角遇到某宋氏学士。
宋学士上前寒暄:“老张,听说你儿子很牛,真的假的?”
“一般一般,都是旁人吹出来的,你可别当真啊。”张老爹并不想和宋学士过多纠缠。
宋学士却不依不饶:“那不行,我要考考他!”宋学士目光锐利地盯着张龟龄,继而似笑非笑地问:“小伙子,《锦林文集》读过吗?”
张龟龄耸耸肩:“没读过。”
“别人都说你过目不忘,我却不信,不如我抽一段《锦林文集》的内容,你背一背?”
张龟龄淡然一笑:“漫说一段,就是整本书,我也能背诵下来。”
他一点也没吹牛,无论宋学士指定的段落是深奥还是简单,张龟龄总能背诵如流。宋学士有心捉弄,反被八岁的孩童戏耍一番。
二
别人家孩子的故事总是飞快地流传着,很快,唐玄宗听说张翰林的儿子非常优秀,就命张氏父子进宫,现场亲自出题,张龟龄依然对答如流,轻松过关。
唐玄宗不禁赞道:“好孩子,棒棒的!”随后,心情大好的唐玄宗便对张翰林说道:“张卿,此子文采出众、见识过人,如此才华实属难得,别让他回家了,直接安排在翰林院进修吧!”
张龟龄在翰林院足足进修了八年。
八年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修道与从政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年轻有为的他很快进入了太子李亨的视线。
李亨很想培养张龟龄,将来好做个股肱之臣。但又觉得张龟龄的研究方向有点偏,于是主动对他说:“老三,修道那些事儿,当成业余爱好就可以了,你的主攻方向还是得和儒家治国理政相关才行。这样,我在太学给你报了个培训班,你去读个博士,拿到文凭后,我再给你安排工作。”
张龟龄无所谓,学啥不是学呢?隔行如隔山,那是对普通人说的。张龟龄是天才,从道家“跳槽”到儒家,他一样能四年顺利博士毕业,拿到学位证书。
博士毕业典礼当天,正巧是张龟龄二十岁生日,李亨亲自赶到太学,给张龟龄正冠、拨穗、授予学位,提拔他做了待诏翰林,留侍东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