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多年以后,颠沛流离的杜甫将会回想起二十四岁那年科举放榜的上午,一个阳光明媚又阴雨连绵的上午。
阳光明媚属于别人,阴雨连绵属于自己。
在诸多同届“学霸”眼中,这位来自河南巩县的考生口才不行,答题思路不行,字也写得马马虎虎,考不上属于正常。
那时候科举很残酷,录取率低到吓人,每次报考两三千人,录取率往往不及百分之一。更悲摧的是,落榜者既没有调剂的机会,也没有别的选择,考不上最好赶紧打包行李回老家复读。
毕竟京城的物价,贵呀!
杜甫投考的这一年,进士科报考两千多人,只取录了前二十七名。
当进士及第和彩票中奖的概率不相上下时,大部分普通考生也只能重在参与,无奈充当“炮灰”。
小杜同学,就是“炮灰”中最不起眼的那种。
试卷下发前,杜甫的情绪很稳定;拿到试卷的那一刻,他开始慌了;做着做着,连笑容也逐渐凝固了。
天哪,这题咋恁难,不会写呀!谁出的题?
下了考场,杜甫的心凉了半截,八成是要复读了。
果不其然,录取名单里确实没有他的名字。
匆匆瞅了一眼榜单,杜甫就从人群中潇洒地退了出来,一点都不觉得落榜有什么难堪。毕竟大多数人都考不上,再说以后还有很多机会,没必要心情低落。
对于仕途,杜甫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他目前的兴趣,在于闯荡和远游。
盛唐那阵,每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往往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漫游时期。正如李白那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二十岁那年,杜甫离开家乡,一路向南来到吴越之地。江南秀美的景色和新奇的事物,深深吸引着他的眼球。
他在姑苏游览虎丘,在会稽追寻秦始皇的行踪,又去了江宁瓦棺寺,以及长洲苑、太伯庙、扬子江、钱塘江、曹娥江、天姥山……玩得不亦乐乎。
毕竟是谢灵运、谢朓、鲍照、庾信等一批南朝才子曾经生活游历的地方,杜甫有些流连忘返。直到科举开考前几个月,他才意犹未尽地返回巩县备考。人生第一次踏入科场,基本属于“裸考”。
初尝失败滋味的杜甫很快离开洛阳,去了兖州省亲。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下次参加科举,必要进士及第。
结果,啪啪打脸。毕竟杜甫没有一身赚钱的本事,也没有逢考必过的运气,纯粹只过过嘴瘾。
杜甫在兖州一待就是八年。你如果以为他整日闷在家悬梁苦读,那就很傻很天真了。八年里,他大部分时间用来游山玩水,小部分时间用来拜访名家,反正就是没有时间复习备考,就这么在玩乐的路上越走越远。
据说,杜甫很懂玩乐。
春天,他会在邯郸的郊外唱歌;冬天,又在青州的青丘游猎。他游览了齐鲁燕赵一带不少雄伟壮丽的山川,还玩过鹰、射过鸧、逐过兽,生活简直不要太安逸。
在杜甫纵情山水的那些年里,同时代诸多诗坛才子都已声名煊赫。
名相张九龄政治、学术两手抓、两手硬,凭借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跃登上盛唐诗歌榜榜首。真学霸王维轻轻松松高中状元,官居右拾遗。还有猛男王昌龄,写了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为边塞诗的兴盛注上一针强心剂。
此时的杜甫,虽然也有诸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样的佳句,可终究还是一个落魄青年,考试考不上,诗坛影响力约等于无。
二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杜甫三十三岁了。
无论此后过了多少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春日的晌午,在洛阳城的一处豪华酒肆里,他遇到了李白,大唐诗坛最闪耀的星。
四十四岁的谪仙人最近有一些糟心事,他刚因酒后失仪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间接让唐玄宗失去了兴趣,很快被“礼貌”地请出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