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嫌疑人一点儿也不多,最可疑的只有苏联和英国,只有这两个国家具备这样的实力,尤其是苏联,值得高度怀疑。但是杜鲁门真心是不愿意相信苏联也拥有了核武器,因为一旦肯定了这一点,昨天他们的狂欢就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国际笑话,至于什么示威和威胁,那更是可笑之极。
“有了具体结果再通知我”
多年以来的政治斗争经验告诉杜鲁门,此时他必须更加的谨慎,在不能肯定结果之前,最好什么表示都不要做,那只会让他陷入被动。
杜鲁门呆呆的坐在办公桌后面,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各种文件,但是熟悉总统的人都知道,此时的他是多么的心不在焉,你没见文件都拿倒了么。
过了几个小时,大概是莫斯科时间早上八点多一点的时候,国务卿斯戴迪纽斯匆匆的闯进了白宫,慌慌张张地对杜鲁门说道:“总统先生,刚刚收到的消息。塔斯社正在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对日本东京进行了核打击”
咔嚓一声,杜鲁门掰断了手中的铅笔,可见他对这个消息是多么的惊讶。虽然他还有万分之一的侥幸心理期盼俄国人这是撒谎,但是国际政治的常识又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斯戴迪纽斯后来回忆:“总统愣了很久,实际上我们都被这个消息震惊了,苏联的核武器来得太突然了,让我们毫无准备。在昨天我们还在欢庆只有美国掌握了这种只有上帝才能拥有的终极力量,但是一觉醒来,我们却发现上帝原来有两个不过总统在沉默之后爆发,他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要求尼米兹立刻去确定这次爆炸的性质,命令多诺万加强情报工作,看能不能搞到一点蛛丝马迹,最后他就是默默地祈祷,希望上帝保佑美国。”
丘吉尔的反应就不多说了,李尔文又一次长叹了一口气,实际上早在美国人成功的时候,她就有所怀疑,以她对某人的了解,在核武器这种重大问题上,某人一定会高度重视,而高度重视的结果自然是不可能比美国人更晚掌握这种武器。她觉得根本不用做任何证实就能知道苏联没有撒谎。现在的情况对大英帝国实在是太不利了
三巨头中的两大巨头都已经拥有了原子弹,这衬托得英国是那么的可怜,甚至可以说现在已经不存在什么三巨头了,只有两巨头了。
李尔文当时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中如此写道:“世界开启了两极模式。”
实际上李尔文的叙述还不完全正确,正确的说法是世界已经完全进入了两极模式。因为接下来的在扔原子弹竞赛中,英国被扔得越来越远。长崎挨了一颗原子弹后,苏联也立刻就扔了第二枚,然后紧接着是第三枚和第四枚。六座日本城市顷刻之间就化为灰烬,哪怕是最保守的估计,短短的不到一周之内,就有五十万日本人狗命不保,长期来看至少有一百万日本人会因为原子弹死亡,而伤者或者至残的更是高达三百万以上。而更可怕的是,这场核竞赛并没有划上休止符,苏联还要进行第五次核打击。
而这一次核打击的意义很特殊,因为在这次核打击中苏联使用的并不是普通的核弹,而是一枚增强型原子弹。什么事增强型原子弹呢
我们今天所说的“核弹”,一般指两种,一种裂变反应的原子弹,而另一种则是聚变反应的氢弹,氢弹也就是指“热核武器”,或叫做“多级热核武器”。
氢弹研制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50年,杜鲁门针对苏联1949年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要求美国科学家们研制一种“超级炸弹”,利用聚变能量就成了一种必然。但正如之前说过的聚变反应不是初中物理课上说的:一枚原子弹加一管子液态氚或者氘就ok了。那种构型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美国人发明了“泰勒乌拉姆”构型,出现了“两级核武器”,也就是我们一般概念中的“氢弹”,这种炸弹分为“初级”和“次级”,利用初级爆炸发出的x射线,可以在“次级”被炸飞之前引发它的聚变反应。
而今天五大流氓装备的实战型战略核武器,也就是约定成熟的所谓氢弹通常并不是这种两级模式,而是用“三相弹”结构,整个爆炸过程是裂变聚变裂变三重互相作用。三相弹一样有“初级”和“次级”,这两者之间会发生复杂的互影响。此外还有一个“外壳层”,一般由铀238构成,它可以保证初级爆炸后1微妙内次级的冷却;之后又能在氢弹爆炸发出的大量中子作用下,发生核裂变反应,释放出能量其实这一层铀238发生的裂变才是今天5个核大国的战略核武器的主要能量来源。因为作为裂变材料高浓缩铀235和聚变材料氘或者氚都很难制备,而铀238在自然界却多得是。并且通过外壳材料的调整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效应弹。
据说理论上还可以进一步增加“级数”,来制造超级核弹。例如,美国曾做过“七级”核弹的概念设计,其爆炸当量将远超过三级的苏联“沙皇”炸弹,后者爆炸当量就可以可达五千到一亿吨。只不过,威力如此夸张的核弹,已经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了,因此也就没有进入实际制造阶段。
而“增强型原子弹”,是研究氢弹过程中点歪了科技树的“副产品”它算是制造氢弹之前的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不过好在氢弹的初级和次级实际上都可以视为结构特殊的“增强型原子弹”,搞一搞也不算特别失败,就当积累经验了。
所谓的“增强型原子弹”,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高温高压,使安放在其核心的氚氘混合物发生聚变反应,它们会变成氦,并放出大量中子。聚变反应中放出的中子可以大大加快包裹在它们外面的裂变材料的裂变反应过程,让它们在被炸飞出去也就是被浪费掉之前加入裂变反应。简单的说“增强型原子弹”可以增强对裂变材料的利用率,把原子弹的威力翻倍。
“增强型原子弹”与通常被称为氢弹的“多级式核武器”相比,它仍是“一级核武器”,相对而言结构较为简单。而且对原子弹的小型化也有一定的意义。例如,将增强型原子弹外层包裹的铀238反射层换成铍,就可以在不影响当量的条件下大幅度缩小直径和重量。这样压缩这个内层核心所需要的也就可以减少,进而进一步减少炸弹的总体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增减炸弹核心内氘、氚的数量,就可以控制爆炸的当量。
简而言之,增强型原子弹威力没有氢弹那么强,算是一次技术革新的尝试。像五大流氓这个级别的大boss,都有过搞增强型原子弹的想法,只不过有些大流氓是不断地试验之后发现这个路子并不对,爆炸威力提升有限,从而走上了“三相弹”之路。而另一些大流氓则是在理论研究阶段就发现增强型原子弹是鸡肋,直接开挂开脑洞搞出了“三相弹”或者说氢弹的正确模型。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因为美国人此时才刚刚搞定原子弹,离氢弹还差一截。真正在“增强型原子弹”还是“氢弹”上首先做选择的是苏联,因为李晓峰介入,苏联在新式核武器的进度上大大加快了,其中的重点自然是氚和氘的利用。
我们这些后来人自然知道氚、氘对聚变反应的意义,但是在当时并不是谁都有氚和氘,谁都能去研发氢弹的。在所有关于热核武器的文章里都会告诉你,氚、氘是一种关键性的材料。不过在地球上,氘和氚这两种氢的同位素却极为稀少。要想用它们来制造核弹,就得想办法人工制取这种物质。
目前,最常见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高富集锂6的合金或陶瓷做成靶件,放到反应堆中去辐照,可以产生氚。另一种办法则是从反应堆里经过中子照射的重水中提取氚。
但不管是哪一种办法,生产效率都是低得可怜。所以哪怕是某仙人开了挂,在原理上为苏联开了挂,但是没有氚,也是搞不出氢弹和增强型原子弹的。
也就是1945年3月,忙活了几年,苏联才生产出了足够多的氚。因为氢弹的构型还没有完全搞利索,相关的数据模型还在用计算机紧张测算。所以苏联暂时只能先进行一次增强型原子弹试验摸摸底。
如果增强型原子弹能够满足需求,那就没必要搞氢弹了,反之,则氢弹工程将获得最高优先级。
对此李晓峰是不置可否的,有些时候失败比成功还要宝贵,不失败你就不知道走错了路。让那些支持搞增强型原子弹的家伙看看实际结果也不是坏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