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绿营编制比如军标就是成都将军统辖,还有河道总督统辖的河标,还有漕运总督统辖的漕标,这三个标与总督的督标相并列。
而且只有督标可以统领自已的督标,以及扶标,振标和协标,巡抚是不具备这方面的管辖权的。
而且整个省的绿营管辖权全在提督手里。提督和总督和巡抚的区别,在于提督是武官,巡抚和总督是文官。
提督下的提标人数大约3到5个营,每个营人数多,大约800人。
提标、督标、扶标手下的绿营是统一驻扎的,统称为标兵,也是绿营兵的主力。
提督之下是总兵,管辖镇标2到5营,每个营大约800到1000人不等。
总兵之下是镇标、协标,副将,管辖也是2到5营,每个营大约600到1000人不等。
副将之下就是单独管理营的了,都司、守备、参将、游击这些军官了,他们都是负责本营的800人。
但是每个营的800士兵,不是集中到一起。而是分几人、十几人不等再分到各个汛地,去监督当时老百姓和维护治安,所以每个营的绿营兵非常的分散。
因为没有当时还没有西方国家入侵,所以大清对内部的防守更重要。而且这群当兵的想造反的话,也因人数少,会在有萌芽的瞬间被扑灭。
这些分散开的汛兵永远无法和主力标兵形成对抗的,这种制度就相当于互相监督,驻防分散的绿营兵就会被装备优势、人数集中的驻防八旗监视。
这种制度优势明显,但是弊端也随着时间逐渐暴露出来,因为分布的过于分散,难以对一个真正的威胁有足够的防御力,绿营兵更多的变成了一种维护治安的组织,严格来说绿营兵就不算是一个纯粹的部队,主要就是维护治安的部队。
所以60万纸面数据根本没用,因为真正打仗的时候,绿营兵根本无法全力的投入到战争中去。
还有就是八旗里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火器营、健锐营、圆明园护军营、神机营、这几大兵营是清朝最精锐的部队了。
八旗兵里规定每一个16到60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
八旗兵入关以后的布置可分为京营和驻防两个部分,京营一共10万人,京营八旗是禁卫军,以皇城为中心,按方位驻扎。
驻防也有10万人,分为四类,散布在全国各地。
第一类,叫保卫龙兴之地,驻扎在黑龙江,吉林,盛京,三将军辖地。
第二类,就是监视北方的蒙古族,保卫京师,一般都是驻扎在察哈尔,热河两地,由两个都统统辖。
第三类,就是戍卫西北边疆地区,守护在乌鲁木齐,喀什等地。
第四类,也是最重要的监视内地各行省的,设立了8个将军,4个副都统,这些八旗兵会在辖区内监视各个汛地的状况,借助自已人数装备的优势,对所有的绿营兵都是一种牵制。
这套体系在面对真正威胁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1840年的鸦片战争,面对英军的时候,绿营的问题就被无限放大,就是分布太分散,无法集中御敌。
在1841年厦门防御战里驻守在福建水师提标,一共就4300人,真正能拿起武器抗敌的不到2000人,而且人数和装备都吃亏的情况下,失败是必然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外敌入侵,清军的办法,只能从各地抽调,但是抽调过来的人数也很少,只有一个营的30%左右,其他大部分人要维持当地运转。
就这些东拼西凑的部队,临时找个将领去指挥,两眼一抹黑就上去当炮灰了。
另外从各地总督、提督、副将。。。。。。这一级级传下来,集结兵力的时间太长了,而且赶往战区的时间也很慢,有时候等部队到了,战争都打完了。
大清军队就是在这样疲于奔波中逐渐消亡。
想到这里李华紧紧皱起眉头,嘴唇微微抿着,他努力思考着解决方案。手指不时地敲击着桌面,节奏越来越快。
许久后他忍不住爆出个粗口:“草他妈的,这也太难了吧!”
伺候在皇上身边的太监们,吓得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