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城的南部,一日距离内便是潜县,东南方向坐落着襄安县、东北则是舒县,将整个皖城的东南两个方向完好的拱卫了起来。
至于皖城的西、北两个方向,由于皖城的西部就是大别山区,因此西边就算说不上是寥无人烟,至少也可以说是毛都没有一个。皖城北部则是安风、阳泉两个侯国,大多都是一些乡村聚落之类的建筑,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城市出现。
这次张彦出行的目的地,也就是那座被称为下蔡的那座小城,便处在阳泉侯国还要再往北,整个庐江的最北部边境上。
所谓的下蔡,虽然名声不显,也没有什么太出名的人物出现,但却实实在在是整个庐江境内的一座历史极为悠久的城池,就算比起后世皖省的象征皖城也不逞多让。
这座城池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九百多年,就被当时疯狂扩张的西周天子设为了封国,而那个时候,他的名字还不叫做下蔡,而是被称为“州来国”。
等到后来周景王十六年,吴国西征灭州来国,随后蔡昭侯在古州来国旧址上设立“下蔡国”,已经足足过去了四百余年左右。
在这四百余年的时间里,州来一直作为整个皖北地区的核心,不但紧邻着淮河沿线,交通十分便利,甚至还有着不少的特产。
张彦这次前往,便正是为了古州来国的特产之一。
也即是整个庐江境内最大的一处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炭矿脉。
……
之前就已经提到过了,张彦曾经在去年冬天的时候下令在庐江皖城修建三座大型的冶炼高炉,用来提升整个庐江的金属冶炼水准。
既然要进行大规模的金属冶炼工作,那除了大量的金属原矿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便是冶炼区的周围一定要有充足的煤炭资源,这才能方便金属在冶炼的过程中以较低的成本源源不断的获取到充足的能源,不至于因为过高的煤炭获取成本而使工厂陷入停摆。
按照张彦的想法,他是想要在庐江的郡治皖城出发,修建一条大道直通州来地区的煤矿富集区的。
只要这条大道修好,产自州来地区的煤炭便可以源源不断的运进皖城内部,再作为原材料,为整个庐江的建设生产出大量的铜铁。
只是修路这件事,在现代来说可能倒还不算困难,但在东汉末年,确实实实在在的大型工程。多修一里的道路,对于张彦来说都是一比非常大的时间与人力投入。
在没有帮手或者说代言人的现在,张彦只有自己前往下蔡当地进行确认,在确认了没有问题之后,才好去下令推进这件事的实施。
毕竟不管怎么说,和那些普通的县城或是侯国相比,下蔡这里还是稍微有那么一点不同。
第十一章淮河沿线
众所周知,“州来国”地处在皖城的正北方向,就坐落在庐江北方的边境上。
这里若是按照后世的行政区域划分的话,大约就在淮南靠近凤台的方向不远,是一座相当古老的华夏文明聚居遗址。
只是和庐江的“古皖国”、“古舒国”等地区不同,州来国在后来因为战争而损毁,因此并没有留下像是皖城、舒县这样的城池,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城镇,存在于汉庐江郡、九江郡、下邳郡和汝南郡的正中间。
没错,和大多数的边境“聚落”一样,这里也是一个扬州北部有名的“三不管”地带。
……
所谓的三不管,其实追溯到最早出现的时候,指的乃是如今天津市南部的一座闹市。
这处闹市地处在当初的日、法租界中间,又极为荒僻混乱,因此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法国人,对于这里都不算太上心,根本不想处理这里的一系列烂摊子。
再加上没有权利插手租界内部事宜的大清朝廷,这天津的“南市”也就成为了华夏历史上首个被记录在史册上的三不管地带。
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三不管这种情况并非只是出现在现代,早在秦汉时期,那些荒废了的古城、或是地处在几个大州之间的区域,便经常会遭受到“三不管”的对待。
就以这州来为例,徐州不管、豫州不管,甚至是扬州也不管,如果张彦想要在这里出发修建一条通往皖城的道路的话,在修建的过程中,就难免要承担不小的治安风险。
再加上除了这些之外,州来地区的人口更是稀少、经济产业也不发达,因此一旦张彦大力发展这里,那么毫无疑问的,肯定会有一批人口从庐江中心迁徙出来,到州来附近的那些煤矿周围居住,这明显不利于庐江城市化的进程。
可以说,这些重重的优劣都需要张彦亲自前去了解、去进行权衡,这才好在最终做出决定。
总而言之,张彦就这样带着冶儿坐上了马车,一路向着庐江的北部行进了过去。
在这一路上,他并没有多说些什么,而是借助着路上无事的机会,尽可能的享受着久违的休息。
一路上的时间过得很快,当太阳逐渐向西倾斜之后,张彦也从那仿佛无穷无尽的丘陵之中解脱出来,来到了一处稍微有些人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