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便需要一位“主要谋士”来整理意见,替主公分析利弊,辅助其做出决策了。
像是一些中小型的势力,或是发展早期的势力,其实并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就比如说公元196年之前的曹操一方,其势力的绝对核心便是戏志才。因为除了戏志才之外,整个曹魏势力,都很难拿出第二个像样的谋士。
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应用在诸葛亮加入之前的刘备集团,或是鲁肃被举荐之前的孙策集团。
在刘备集团之中,糜竺就是说一不二的绝对谋主。即便后来在诸葛亮、法正等人先后加入刘备麾下之后,他依旧保持着相当的地位。
而孙策集团就更不必说了。
内结骨肉之亲,外托以君臣之意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孙策对周瑜的信任,就好似他信任他自己一样。
……
事实上,只有当势力逐渐发展,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谋士支持之后,在集团之中,才会开始出现谋主一样的角色。
应用到东汉末年的群雄之中,就好像曹魏中期的郭嘉独领风骚,以一己之力镇压荀攸带领的荀家、以及由陈群带领的陈家两方势力,让他们不至于因为内部意见不合而爆发出剧烈的矛盾。
可以预见到的,若是没有郭嘉的存在,那彼此之间执政理念不同,计策风格不同,甚至利益立场都不同的两类谋士集团,将会在曹操的麾下爆发出多么热烈的“火花”。
而同样的情况,便是出现在了此刻的关东十八路诸侯联军之中。
其他的几路暂且不说,就单单是跟随张彦的这一路,便有五六位太守级别的诸侯,而这些诸侯,哪个手底下没有一两位为自己出谋划策的谋士?
若是在平时也就罢了,毕竟你一言我一语的,不同的思路互相影响,很可能能够查缺补漏,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而现在可是战时……
凡是有过战争经历的人都知道,在战时最重要的并非是做出“绝对正确”的决定,而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选出一个“不那么错误”的。
时效性在战时对计策的影响,比起平日里要远远严重的多。
虽说这些东西在如今的谋士“圈子”里,是相当常见并且如同共识一般的东西……但在决策者视角,或者说集团的领袖视角,往往是不会注意到这些的。
因此此刻,无论是作为盟主的张彦,还是那些其他的诸侯,都没有意识到鲁肃的真实目的,而糜竺则敏锐的感知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若是他所估计不错的话,鲁肃正是打算通过今日众人之间的接触,间接的角逐出一位整个联军的“谋主”。
换句话说,谁能在今天众人的交锋之中取得主动权,甚至是话题的绝对掌控权,那日后,这一整支联军的参谋权利,也会落在这个人的头上。
到了那时,无论是联军之中谁的谋士,都会尽可能的去支持这位“谋主”。
这并非是他们就不忠诚于自己的主公了。
只是作为“聪明人”,凡是能够担任一方势力谋士者,应该多少都能明白,“齐心协力”这四个字,对于实现一件大事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
此刻放眼望去,糜竺悄然间发现,在场的诸侯,以及各自的谋士、武将之中,凡是武将者,大多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这也符合这个时代大多数将领的特点——动脑子的事情,是有专门的战场参谋去做的。
他们不需要思考怎么做,只需要知道做什么,就足够了。
而那些负责领导众人的诸侯,大多也对于那名叫做“鲁子敬”的谋士的话没什么反应。
这些人甚至可能都没发现那鲁子敬是一名谋士吧……
他们只是饶有兴致的看着这位将将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那表情就仿佛在看热闹一样。
是了,这些家伙……也都没有意识到,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众人将会决出在联盟之中,彼此话语权的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