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阅消息就不必了,我告诉你。北梁皇帝想让我尽快抵达,是为了早日与他心爱的四皇子成亲。四皇子乃是李元妃之子,李元妃是北梁皇帝宠妃,若非家世实在寒微,在皇后仙逝之后,早该被立为皇后。前朝反对声浪过大,北梁皇帝才不得不委屈爱妃,特意则了‘元’字做封号,可见爱宠。”
“四皇子作为得宠皇子,自然是有皇子脾气的。他府中有有位黄侧妃,非常得宠。两年前,还因这位黄侧妃与北梁皇帝顶嘴,不愿娶正妃,怕委屈了她。北梁皇帝想让四皇子娶我,夺取声望;李元妃认为一个战败国的公主,不如本国权臣世家的女儿实惠,想给四皇子另寻高门结亲;四皇子则不愿意娶任何人委屈自己的心上人,那位黄侧妃想必也更喜欢一人独大。”
“消息就这些,我给你二百两银子,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就看你自己了。”景华不理会葛敏行见鬼一样的震惊表情,补充道:“不过你得快些。要是让别人抢先了,我不会讨回银子,但你也别出现在我面前。骗了我二百两,不能轻饶。”
葛敏行深吸一口气,行礼应下,“学生比不负所托。”
景华让小透给他取银子,含笑目送他的背影离开。
葛敏行是个人才,只是有些恃才傲物,以为做流民这一路受的苦就是人生最艰难的部分了,可他不知道世间还有无数艰难险阻等着他。
葛敏行走出了临时公主府的大门,心中满怀激情。日后他会在磨难中成长,晚年时候写了一本《南鹞北鸢考工记》,详细记述做风筝的手法和心得,希望那些身体病弱或者有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学会做风筝,有个谋生手段。人们会赞扬他的良善,更记住了他和贞静公主之间因风筝结下的缘分。
景华紧紧思考,想要收服葛敏行这样的人,一味软弱予取予求是不行的,要展现自己的力量,让他畏惧,敬畏敬畏,有了畏惧,才有尊敬。
这些御人之道,书上没写、也没人教过,可景华莫名就是知道。她仿佛天生就能圆滑运用那些手段,与人相处,她一眼就能看出那个人伪装与否、真实目的是什么,说话间不自然的停顿、表情偶尔的不协调,这些细枝末节,能传递的信息太多。
景华天生会这个,熟练得仿佛几辈子与诡秘人心打交道,偶尔午夜梦回,她也觉得可怕。看见葛敏行这样锐气逼人的青年,她下意识会以年轻人来称呼,可实际上葛敏行的年纪比她大多了。
还有一学就会的歌舞乐器,这曾让自己得宠于父皇;还有医术上一点就透,她没听说那个大夫只看医书就能治病,可她看着医书,脑海中浮现的那些病症好像亲自诊治过一样。出手就配出了效果绝佳的外伤药,已经拿了样品给各个大商人,等待爆发的一天。她天生就知道外伤药的精髓在凝血和消炎,做好了这两点,伤者就不会死于失血过多和感染。
谜团还有很多,景华暂时猜测自己是个天才,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第104章荒唐皇室和亲公主7
葛敏行的北梁大都之行很有效果,景华又在原地苟了三个月,撑到了夏收。
夏收收麦。
夏收是一年中最辛苦的劳作,麦子成熟后,农人成天奔忙于田间地头。头顶烈日,弯腰跨步。一刀一刀地割,一捆一捆地扎,一担一坦地挑。大地,热同蒸茏;浑身,挥汗如雨。那份煎熬非一般人所能忍受。
可二柱子喜欢这份蒸笼热,熟悉的、带着亲切的回忆,他在老家的时候,从小就是这样的场景。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小时候顶着烈日跟在大人们后面捡脱落的麦穗,长大些就去割麦子,等成年了,就要去做挑担、脱粒之类的重劳力活儿。
二柱子回头张望,想找自己那两个儿子,也找找自己的童年。可惜回头一看,只有田边大道上旌旗飘飘、彩绣辉煌,二柱子方才反应过来,这不是在自己的家乡,这是公主老爷治下呢。
二柱子手气好,抓阄抽中的田地在大道旁边。在这一片成熟的、金黄色夹杂着少许黄绿色的麦田里,他家是最先收割的。往年在家乡收麦,是需要“换工”的,一家人自己收不下这些麦子,邻居乡亲,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一气儿把麦子收下来,赶着大太阳天晒干麦粒。否则大夏天的,老天爷的脸说变就变,万一你的麦粒刚倒在晒场上,一场暴雨就下来,淋湿的麦粒堆在一起,这暑热天气,一晚上就发芽了,半年的辛劳也就白费了。
今年好,不用二柱子一家换什么工,因有贵人观看,早早就有人上门帮忙。帮二柱子的忙还成了香饽饽,不是谁都有体面在贵人面前下田呢!这是大福气。
有福气二柱子又回头看了一眼,他两个儿子才是有福气的,不用像小时候的自己一样赤脚踩在麦田里,稍不留神就让割麦剩下的茬子划破。他们干干净净站在贵人队伍的尾巴上,远远望着麦穗割下、脱粒,干干净净的,贵人身边!这是不是预兆,他的儿子日后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能当个读书人、做个老爷!
这样一想,二柱子心头更火热了,默默盘算到:收了麦子就让两个孩子去街口老童生开的私塾读书,日后考个进士,再做个大官。
旁人帮忙的近邻捅了捅二柱子,“贵人们看着呢,还敢偷懒!自家田地,平常多能干,怎么就撂挑子了!”
二柱子从儿子当了大官、生七个大孙子、衣锦还乡的美好想象中醒过来,更加卖力挥动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