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边宋国因为帝相争权搞得一团糟的时候,北边的魏国、胡夏国也发生了许多大事。
北魏皇帝拓跋嗣去世,太子拓跋焘继位。
胡夏国皇帝赫连勃勃想更换太子,结果导致三个儿子互相残杀。
前太子赫连璝杀死赫连勃勃属意的继承人赫连伦。
太原公赫连昌杀死赫连璝,被立为太子。
不久,赫连勃勃去世,赫连昌继位。
宋国皇帝刘义隆、魏国皇帝拓跋焘、胡夏国皇帝赫连昌,三人年龄只相差几岁,开始步入各自黄金年纪。
同时,三国也进入相互算计、交叉攻击、都想消灭另外两国的时期。
相对而言,胡夏国国力要弱一些。
刘义隆对地方、朝廷官员调整完毕后,发出明确信号: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准备北伐。
首要目标是鲜卑人的北魏国。
北魏皇帝拓跋焘个人实力很强,手下人才济济:左辅相长孙嵩,司徒崔浩,大将军奚斤,征西将军丘堆,猛将安颉…等等。
拓跋焘反而不把刘义隆和赫连昌放在眼里。
他在谋臣崔浩建议下,制定了先灭胡夏、再平(南)宋国的国策。并立即付诸行动。
*****
萧西风五人随着刘义康到了江陵。
这里是长江中游重镇。往上游可打开或封锁益州出口;下游顺江直下,可威胁建邺城;北边连着豫州、雍州;南接交州、广州。
自古以来,荆州作为战略要冲,号称兵家必争之地。
东晋时期,荆州刺史这个位置十分微妙。
某种程度上,常常被掌权者当做放虎归山、纵容对手做大从而谋反的跳板。
早年的桓温、桓玄父子,刘毅,司马休之,包括刚刚剿灭不久的谢晦,都是在荆州刺史这个位置上出事的。
刘义康身边的重要帮手,文臣刘湛做了六宰相之一,留在建邺;武臣段宏做了骁骑将军、淮南太守,到郡治湖县就任去了。
刘义康身边信赖的人,现在主要是长史刘斌、参军孔胤秀、主簿刘敬文、校尉孙延安等人。
当然,刘义康对都尉萧西风也是非常信任的。
大司徒王弘与亲弟弟王昙首、堂弟王华都成了朝廷宰相,一时间权势熏天。
不久,王华因病去世。
国子监祭酒范泰比王弘大20岁,与王家上辈有交情,向来对王弘很友好。王弘也一直执后辈礼对他。两人关系很不错。
二人有次交接完公事,闲聊几句。
范泰看四周无人,便道:“前面三位辅政大臣弄权,导致结局悲惨可叹。休元兄还不趁早收手?”
王弘稍加思索,立即起身拱手道:“请伯伦前辈教导晚辈!”
范泰笑道:“我听说彭城王品行端洁,聪慧锐敏。在荆州刺史任上,施仁政、行善法,赏罚分明,成绩卓着,很得人心。这样的人,大司徒可以推荐给朝廷啊。”
王弘有如灵光闪过窍海,马上明白范泰用意。他向对方一揖到底,深表感谢。
皇帝刘义隆设置多名宰相、分散权力,目的倒不是故意让他们相互掣肘,加强自己话语权。
而是吸取先皇刘裕的教训,避免像刘道规、以及后来刘穆之去世后,刘裕搞到顾此失彼、束手无策,断送了北伐大好成果。
多数史学家都认为,如果刘道规未死,刘裕、刘道规两兄弟,一人坐镇京城,一人经略长安,东晋早就统一南北大地了。
另外,即便是刘道规过早病逝,刘裕失去了一只臂膀,在417年他攻下长安城时,刘穆之不在节骨眼上去世,刘裕仍有很大可能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