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反之,铁以上的原子核分裂会释放能量,铁以下的原子核分裂要消耗能量。
这就是「聚变」和「裂变」的概念。
所以,引力把1个质子的氢拧成2个质子的氦,再往下拧成锂(3个质子)、碳(6个质子),一直拧到铁(26个质子)为止,再拧就是亏本买卖,不可持续了,因此这场较量,笑到最后的必然是引力。
而实际上,恒星根本没机会从容把氢拧成铁。
因为越拧到后来越费劲,把2个氦拧一起就比拧2个氢要费劲很多。
当恒星内部的氢大部分被拧成了氦之后,中心压力还不足以拧得动氦。
所以恒星就失去了聚变爆炸的威力,于是引力就继续压缩恒星体积,一直压到氦聚变出手为止。
不过氦聚变不会轻易出手,堆在中心的氦首先是被压缩成简并态。
这个简并态是个关键,可以理解为电子被压缩到没地方挪动了,像是一个超级高压锅。
如果恒星质量低于0。8倍太阳质量,内部压力不够大,那么这个高压锅就永远这么的了,俗称白矮星,因为成分是氦,也叫氦白矮星。
如果恒星质量高于2。0倍太阳质量,内部压力足够大,那么在变成高压锅之前,就足够把氦原子拧成碳原子。
这样一来,氦聚变取代氢聚变,源源不断提供能量,气团就能继续与引力抗衡,恒星就会停止收缩,这一轮氦闪就算躲过去了。
若干年后继续挑战下一轮碳闪,挑战失败就成为一颗碳白矮星,大名鼎鼎的砖石星就是此类。
如果恒星质量在0。8~2。0倍太阳质量之间,那就麻烦了。
在变成高压锅之前,内部压力不足以发生氦聚变,在变成高压锅之后,内部压力还能继续压爆这个高压锅。
这个高压锅被压爆的一瞬间,氦聚变被点燃,这种失控的反应剧烈而短暂,称之为「氦闪」。
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背景,就是太阳要氦闪,导致地球要流浪。
这些恒星就淘汰出局了,其他恒星继续晋级下一轮。
恒星一开始只在内部有聚变反应。
因为只有这里的引力足够大,但随着体积缩小,引力不断增加,外层的氢也会逐渐参与聚变,而内部的氦聚变开始后又特别剧烈,加上体积急剧变化,整个过程异常复杂!
这种火药桶似的天体,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