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塌糊涂,根本没法深究了。
不少初稿写段落的时候都是肆意为之,想到哪写到哪,没有提炼过主题句,密密麻麻一大段,理解起来费劲,显得材料质量不高。
一般来说,每段的第一句应为主题句,对本段基本观点和内容予以概括;中间几句是发展部,有层次、有逻辑地阐述主题句的思想;结论句则对本段主要思想予以深化。
人类对形式审美总是有很高要求。路边的树木、草坪、灌木,按说让其自由生长对空气更好,对植物自己也好,但事实上这行不通,人类看到这些自由生长的植物就难受,非要把树按等距离种好,灌木、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认为「整齐」才是「美」的,有序的。
同理,写材料,文字比例「整齐」也是硬杠杠。
篇章要整齐。除去开头结尾,中间各部分长度应该差不多,每个部分差不多都讲三点以上意思。
为什么讲三点以上意思才看着舒服?一方面,这是逻辑需要,还记得我们前面讲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吗?三点以上,逻辑上才有纵深,比较言之成理。
同时,「三三制」也是为了迎合文字比例整齐的审美需要,大家普遍审美是一米七以上的妹子高挑好看,你非要领个一米二的妹子回家,父母肯定不满意。
段落要整齐。各个段落篇幅应该差不多,不能第一条十几行,第二条只有两三行。
标题要整齐。同一部分内,不能有的标题三四个短句,有的却一个单句,如:第一,进一步加强学习;第二,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这就属于不整齐,改的时候需要规置成:
第一,始终把加强学习作为第一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执政能力;第二,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这样标题才整齐匀称。
总的来讲,与英文相比,汉语很不重视语法,这是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汉语以字为基本表意单位,对语法错误的包容性很强。
不信,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句话: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哈哈哈,是不是很好玩。我举这个例子,不是想说中文的语法不重要,相反,我是想说,因为汉语的语法太过宽容,所以大多数人语法水平底下,材料员也莫不能外。
所以,在润色校对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语法检查,把句子分为主、谓、宾、定、状、补六类成分,砍去细枝末节,理清句子主干,然后按照这些成分的组成、要求、用法、范围来鉴别语句是否正确,找出语句错误。
语法错误的类型很多,我在这里不一一展开,只提醒大家公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语法错误:动宾搭配不当,即句子里动词和宾语搭配错误。
不少人凭着所谓的语感生造动宾搭配,写出这样的句子:必须进一步明确和执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乍一看用词丰富,似乎还不错,把动宾结构理出来一看就出问题了,「明确」和「目标」、「政策」都能搭配,而「执行」只能和「政策」搭配,不能和「目标」搭配。
我们可将句子分为两个分句:「……必须进一步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并确保政策得以执行……」
公文写作中还有一项特别易犯的错误,那就是数据错误。
不少材料,尤其是总结性材料,往往涉及时间、人数、序列、经济指标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务必对此保持高度注意,反复校对,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除了要关注数据的来源和准确性,还要重点关注数据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我们在起草初稿的过程中,可能收集了来自多个部门的素材,运用在文稿的不同部分。
写初稿时,不容易有整体观,注意力都在当时正在写的部分上面,如果部门提供的素材之间数据打架,你又没注意,成稿时就会出问题。
有次我起草材料,涉及单位某年的招生人数,招生就业处负责全校学籍管理和本科招生,给我提供的数据是全校2017年共招生9810人,其中本科生3120人。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招生,给我的数据是2017年共招研究生7560人。
于是我在初稿中写道:2017年我校招生态势平稳,共招录本科生3120人,研究生7560人,总计9810人。
检查时我发现,哎呀,不对啊,这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数加起来比招就处提供的总数多啊,根本不止9810人啊!
经过多方查证,才搞明白,研究生院给的研究生招生数据包含了几百名非全日制研究生,而招生处未将其纳入统计。乖乖,好悬,这要是没发现,就闹笑话了。
所以,当引用不同单位提供的数据时,一定要注意确认数据的统计口径、区间是否一致,以免贻笑大方。
核实数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