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优势会反馈到所有层面,包括教育。
中国从明朝开始,就有点像现在的录取模式,各个省都会有照顾,而不是简单的全国一起录取,但是在各省内部,依旧是有些地方霸占了全省绝大部分名额。
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社会再演变一些年,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你进不了这个圈,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举例来说,孩子进不了某些好的学校,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说很难考上,如果上不了这类大学,将来就没法进入更好的公司。
我说这些并不是准备贩卖焦虑,而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或者说已经来了。
消费的枷锁在《富爸爸,穷爸爸》里,有句话对我影响特别深:穷人和富人都会买奢侈品,穷人往往用他们每个月的血汗钱购买,那是本应该用来投资或者留给他们的子女的财富。
富人则是用他们所产生的资本购买。
穷人购买了奢侈品后确实让他们看上去富有了,但他们随即进入了债务危机。
每月的工资用来偿还债务,并继续贷款,他们进入了恶性循环。
普通人把自己的工资花了,而一些有富人视野的人会把钱攒下来,买那种可以带来流水的东西。
能带来流水的东西叫资产,然后花资产带来的钱,因为那个收入算被动收入。
而且穷人消费和富人消费差距很大。
之前德国的一个顶级房地产商有个言论特别有意思,他说财富积累到一定时候,钱是花不出去的。
你买辆豪车,车升值了;你买块手表,手表升值了;你买金子,金子升值了,你不能通过消费来消灭钱,这可能就是有钱人生活的枯燥之处吧。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类资产消费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得很。
最基本的一点,这些年慢慢地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如果买几套房子,然后坐着当包租公那该多舒服,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怎么做到?
这个问题首先最难的就是需要大笔的启动资金。
如果慢慢攒钱的话,估计得攒到天荒地老才能攒出来房子的首付,因为赚的钱不够多。
对于大部分穷人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钱不够花,怎么攒钱买资产?
有人说可以借贷嘛,但是流水少的情况下,大杠杆借钱几乎是找死。
更让人郁闷的是,穷人信用都不行,借不到钱,或者借钱成本太高。
这里说的信用不是生活里说的那个信用,而是银行对你的信用评级。
穷人评级低,银行要么不借给你钱,要么利息高得很。
这件事对于那些有条件但是消费观有问题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但是对于真穷人来说,几乎无解,明知道当前的生活方式越走越窄,但是依旧只能这样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郁闷的事了。
当然了,有些人属于「道理都懂,客观条件导致没法操作」,但是依旧有不少人脑子里真缺根弦。
我有个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去当村干部了,他说国家对贫困户有拨款,但是很多贫困户并没有好好地把这部分钱利用起来,不少人到手后随手就瞎花了。
他感慨有部分人穷是缺机会,也有部分人真是缺知识,观念有问题,难以扶起来。
习得性无助以下这段话是从硅谷王川的微博那里看到的,非常有启发性:摘自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的《选择的悖论》(ParadoxofChoice)一书——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一种缺乏选择的状态,大脑潜意识会慢慢认为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现状改变自身命运,于是会进入一种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的状态,变得更为消极。
即使情况改变,有机可乘时,也不去行动。
这种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会得抑郁症。
当有很多选择时,自我掌控感非常强大,这样人可以长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当然选择过多的时候又有三个问题:决策需要耗费更多精力;选择后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大;犯错误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强。
如果长期不做选择,大脑就会变得很消极。
很多人说自己感觉自己快要得抑郁症了,其实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平时几乎没什么事需要自己选择,完全是生活逼着你在往前走?
这种状态下,时间长了确实会产生一种越来越严重的消极状态。
这也是我这些年目睹的强人和穷人之间最大的差别,绝大部分正常人似乎对生活有种认命感,觉得也就这样了,凑合着过吧,又不是不能过。
当然了,越厉害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多,越穷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少,手里没资源,行动力自然就差,而且干什么都不顺利,会对信心打击特别大。
我认为,你可以经营点自己的东西,可以是微博,可以是头条,甚至每天剪辑一些简易的小视频,当然也可以是更复杂的项目。
有个读者告诉我,他上次看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