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净界法师讲楞严经63 > 第四讲(第2页)

第四讲(第2页)

我们看,丁二、阿难等乞。这地方有三段:第一个,别请远游。第二个,平等行乞。第三个,等慈之由。

戊一、别请远游

我们先看第一段。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这个时候当机众出现了,就是阿难尊者。这个阿难尊者,他身为当机众,我们有需要解释一下他的整个背景:

阿难尊者是净饭王的弟弟白饭王的儿子,是佛陀的堂弟,也就是提婆达多的弟弟。阿难尊者翻成中文叫庆喜。为什么叫庆喜呢?因为阿难尊者出生那一天,刚好是佛陀成道那一天,所以整个国家当中,听到佛陀成道以后都非常的欢喜,不管国王大臣老百姓都很欢喜。这个时候白饭王就派人来告诉净饭王说他生了儿子,希望净饭王来给他取一个名字。因为大家举国欢喜的关系,就取名为庆喜。

阿难尊者的特色是多闻第一,就是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他一旦听到佛陀说法,听一遍,他永远不忘掉。经典上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即使佛法有无量无边,一流入阿难的心中,就永远不忘失。所以说阿难尊者,他有这种多闻的特色。经典上说,其实阿难尊者的本地风光是:他过去在空王佛所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都同时发了菩提心,所以他是法身菩萨。因为他示现凡夫的缘故,开启了整个楞严大教。这个是说明当机众阿难尊者的整个背景。

好,我们解释一下。

当这些国王跟臣民,来请佛陀、菩萨、阿罗汉去应供了以后,这个时候僧团都没有人存在了。阿难尊者,因为他在前一天(七月十四)就受了个别的迎请,离开了僧团。因为他所受的迎请的地方,离僧团非常的遥远,所以他七月十五就赶不回来应供,“远游未还”,也就“不遑僧次”。这个“遑”就是来不及,来不及参加众生的应供。所以即便他回到僧团,也没有饭可以吃了,因为大家都去应供了。所以“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他这个时候从远处要回到僧团,是一个什么相貌呢?他没有所谓的上座的长老陪伴。我们一般说十腊叫下座,二十腊是中座,三十腊叫上座。他没有上座比丘的陪伴,也没有阿闍黎(教授师)在旁边。佛陀规定在五夏之前,你出门远游一定要有上座阿闍黎。因为阿难尊者那个时候出家有十二年了,所以他就不需要有上座阿闍黎,一个人从远处的处所单独地回到精舍当中。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那个时候回到僧团他也知道,没有其他的应供了。所以阿难尊者只好单独一个人拿起了他的钵,来到了他所“游城”,就是室罗筏城,按照次第一家一家地来乞食。这个是说明阿难尊者为什么单独应供的理由:因为他前一天受到了别请,僧团都已经应供了,所以变成他一个人拿着钵去作次第的乞食。这一段是说明他整个过程的因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戊二、平等行乞

第二段说明阿难尊者在整个托钵的过程当中,他的心态是什么,他是用什么心态来乞食。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当阿难尊者拿着钵到室罗筏城乞食的时候,他心中有一个很明确的想法,他要“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他希望能够求得最后的檀越。这个“初”,是指前面的国王跟长者居士,他们是最初的斋主。阿难尊者他也是僧团的一分子,如果七月十五的时候他没有吃到饭,那么这整个供僧的仪式,功德就有所欠缺,就不能圆满。当然身为阿难尊者,他一天没有吃饭是无所谓,但是身为整个僧团的一分子,如果七月十五这么重要的日子,他因为这样失去饮食的话,那么使令整个供僧的仪式就有所欠缺。所以他希望能够找到整个僧团最后的檀越(最后的施主)。他对这次的乞食,心中也充满了期待。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阿难尊者知道,他今天绝对不能够没有饮食。没有饮食就很严重了:这个供僧的功德不圆满。所以他对乞食有所期待。这是他第一个心态。

其次,他第二个心态,就是他以一种平等的心——怎么说呢?他心中的想法:身为一个最后的施主,他认为,这个人不管他是清净的种性,或者是垢秽的种性,都不管。什么叫清净的种性呢?比如说刹利尊姓,国王大臣,这是刹帝利,这种是高贵的种性。什么是垢秽的种性呢?比如说旃陀罗,这是从事杀业的下贱种性。

在古代印度,尊贵的种性跟下贱的种性是不可以往来的,也不可以住在一起,甚至于走路的时候都不能走在一起。你身为旃陀罗,你走路的时候不能走中间,你要走在那个马路的旁边,手上拿一个旗子,手上摇铃,告诉大家:我是旃陀罗,我来了,你们赶快离开。所以古时候尊姓跟下贱种性是分得很清楚的。但阿难尊者希望能够“方行等慈”,方就是效仿,他希望能够效仿佛陀平等的慈悲心,而不拣择是尊贵或者下贱种性。这个是阿难尊者的第二个心态。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这是他第三个心态。他希望能够圆满一切众生这整个供僧的圆满功德。如果他今天要是没有乞食得到的话,那么这一次今天的所有的斋主的功德就有所欠缺。所以,他今天是不是能够得到饮食,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个是说明阿难尊者拿着钵去室罗筏城应供的时候,他内心的三种状态。那么,他生起这样三种状态,当然是有他的理由。

戊三、等慈之由

我们看第三段。他为什么会生起这样的心态呢?说明他的理由。看第三段: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阿难之所以能够生起平等心来乞食,他的理由就是:因为阿难尊者在过去做佛陀侍者的时候,他知道佛陀曾经诃责过须菩提,也诃责过大迦叶尊者,身为一个阿罗汉内心有不平等的状态。我们解释一下。

须菩提的心态:他在托钵的时候是舍贫从富。须菩提托钵,他不到贫贱的家庭去,专门去找那些住在高级豪宅的富贵人家去托钵。他认为,你们今天之所以富贵,那是你前生有布施。但是富贵人家放逸得很厉害,假设不给你们继续修福报,你来生就完蛋了。你们堕落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他赶快要救那些富贵人家,因为富贵人家都是放逸得很厉害,须菩提就舍贫从富。大迦叶刚好相反,他是舍富从贫。大迦叶每一次托钵,都到那些贫民窟去。他认为,你们为什么这么穷?就是前生没有布施。如果今生再不给你们栽培福田,来生就更穷。所以他特别去贫贱的家庭去乞食。当然佛陀对两个人都加以诃责,说这个都是法执——对贫富之法产生执着。

你看《维摩诘经》就讲到一件事,说有一天,须菩提来到富贵长者家,因为维摩诘也是大富长者。维摩诘居士就出来了,说:尊者你想干什么?须菩提说我要乞食。维摩诘居士就把钵拿过来。但是维摩诘居士把钵拿过来以后并没有给他饮食,他问一个问题,他说:须菩提啊,你应当知道,心不等故,法不平等。他说:你在乞食的时候心不平等——你执着富贵人家,所以不平等,有所偏袒,所以法不平等。因为法不平等的缘故,这个布施法也就不平等——我把饮食供养给你,我的功德也就不圆满。这个时候须菩提听了就很害怕,也很惭愧,就把这个钵放着就要走。维摩诘居士就说:你不要走、不要走。我把饮食盛完了,你再把钵带走——就把饮食盛了,再给须菩提。须菩提很害怕,就赶快离开了。

这说明这些阿罗汉,他的内心是我空法有,他对法还是有所执取的,有些对贫穷人,有些对富贵人,是有所执取的。当然这种执取的情况,就使令这些阿罗汉的功德不能够广大圆满,所以佛陀就诃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难尊者身为侍者,他也看过佛陀这样的诃责,就觉得他应该避免这种情况,所以他“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他就很仰慕佛陀所开示的无遮的平等法门。他说:我一个出家众,不应该预设立场,我不应该有所拣别的。我应该以平等心,一家一家地乞食,随顺因缘。这样子才能够超越众生的怀疑跟毁谤。你看维摩诘居士就说了:你心不等故,法不平等;法不等故,这个功德就不圆满。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希望能够远离这种不平等的毁谤,所以他就“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因为他平等地乞食,他就一步一步来到了城隍。城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城外的土坑。古代的城外面,有水的叫作护城河。为了保护这个城,不让别人来攻击、侵略就有护城河。但是没有水的叫作土坑。挖一个土坑,这个土坑就是城隍。因为阿难尊者从外面回来,慢慢地已经走到了室罗筏城外的土坑,也就是说他即将要接触到城门,而且缓步地走到了郭门(就是城的正中的大门)。这里是说他慢慢地走到室罗筏城的土坑,乃至于慢慢地走到了大门。这个时候他整顿自己的威仪,以严肃恭敬的心来行这个平等的斋法。这是阿难尊者整个乞食的过程。

这一段的经文当中,蕅益大师的注解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蕅益大师说,古代的注解,对阿难尊者的平等乞食是很有意见。古德的注解说:阿难尊者为什么堕落呢?主要的原因就是阿难尊者他不拣别贫贱种性,认为他不对。你看,你就是不拣别贫贱种性,所以来到摩登伽女的家庭,来到那些淫女的家庭,所以你才堕落。蕅益大师说,这个古德的注解的责难是不合理的。他说,身为一个比丘,平等乞食这个法是佛陀开的,没有错。错不在平等乞食,错在阿难尊者后面说的——一向多闻、未全道力,他的心作不了主。问题不在平等乞食,问题是阿难尊者出家十二年,没有好好地调伏他的攀缘心。问题在这个地方。

这个平等法门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不会平等,平等你就没办法修学。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面对恶念,是要善法来对治,以善破恶。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要远离恶因缘,安住在僧团。我们一定要怎么样?有所取舍。但是你的烦恼慢慢调伏以后,你要知道你真正的目标是要入平等法界、入不二法门。为什么?因为这样你的心量才会广大。所以在《维摩诘经》里面、在本经的后面也会说到,一切法是缘起性空的。所以我们刚开始会觉得:哦,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事情是对,这个事情是错。我们刚开始善恶分明。但是慢慢你会觉得,好人当中也有坏的一面,坏人当中也有好的一面;好的事情当中也有不好的存在,不好的事情也有好的存在。所以后面它会说,一切法是染净和合的,看你用什么因缘来面对,往往危机也就是一个转机。所以这当中就使令整个菩萨的法执慢慢地淡薄,用平等心来面对一切。我们讲大乘佛法都有一个“大”字:《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大”字简单地说就是平等,平等才能够称为大。当然阿难尊者也就是希望能够希求广大平等之心,所以他就强迫自己以平等心来应供。蕅益大师说这样是值得赞叹、这个方法是对的,只不过他的妄想没有除掉,所以就遭受灾难。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这个是非要把它厘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