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大佛首楞严经净界法师 > 第一一六讲(第1页)

第一一六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260面。

这一科讲到「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明五阴魔境」。五阴魔境并不是在我们散乱的阶段出现,这是一个修止观所产生的。我们过去是心随妄转,我们习惯是随顺我们的妄想的活动,现在突然间在妄想当中,又创造一种正念的力量。真实的力量跟妄想的力量,当然是汉贼不两立,真妄不两立就会产生真妄交攻。

在真妄交攻当中就会很多、很多的事情出现。你看有些人他打坐打到最后痛哭流涕,有些人打坐到最后突然间非常欢喜,其实这个都是有事情。也就是在修行当中,越平常是越对的,突然间不对劲,那就是有问题,因为他的心不平常。不对劲当中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外在外力的干扰,如果你是禅定功夫很深,那当然是魔王来干扰你,一般人当然就是鬼神魑魅来迷惑你;这是第一个,外在的魔境来干扰,就是有外力的诱惑。第二种是我们内心自己的邪见产生的。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其中又有一种叫得少为足。什么叫得少为足呢?比方说,他成就四禅,四禅我们前面讲到「舍念清净地」,他把前面欢喜的心、快乐的心完全舍掉了,安住在“舍”,不苦不乐的念头。这时候他的心可以说是正念分明,不动照了,四禅的心是最为寂静,最为明了,他就把这种寂静明了的心,以为当作四果,妄言证圣。他不知道这烦恼的颠倒只是暂时的缚住,他以为他断惑证真,因为这四禅的相貌是跟阿罗汉灭尽定的相貌是非常的相似。但是等到四禅天的果报结束了以后,他出现了五种的衰相,这时候他就毁谤佛陀,毁谤正法。他说:佛陀是大妄语者,佛陀说世间上有涅盘,那为什么我证得了涅盘又失掉呢?谤佛。

第二、谤法,他说这世间上根本没有所谓的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应该是不受后有,怎么阿罗汉死了以后,又招三界的果报呢?原来世间上根本没有阿罗汉,世间上也没有真实的涅盘可得。谤佛、谤法,以此毁谤佛法的过失,就直接堕入阿鼻地狱了。一种是来自于外境的干扰,一种是来自于你内心的邪见颠倒,到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洗心非正」,在回家的路当中,结果误入了歧途。

劝听许说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你要好好的仔细的来学习这五阴魔境,佛陀也会仔细的加以分别。在前面一科我们讲到「广示七趣的差别」,那一段蕅益大师说,那是强调持戒的重要,「若无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妙慧。」强调持戒。这一科刚好相反,强调智慧的重要,「若无中道的妙慧,并失中道的妙戒。」你可以从这两科的比对,我们可以知道,声闻在持戒跟智慧是独立的,你看你持声闻戒的时候,你不一定要修无常无我观,这是两回事。所以声闻戒法,戒跟慧是两条路,你可以花一段时间专心的持戒,然后再花一段时间来修慧,可以的!

但是在整个菩萨戒法当中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段海公说:在整个菩萨的戒法当中,它的身口的持戒跟你意业的止观,永远都是相辅相成的。倓虚老和尚说:整个《楞严经》讲「不迷、不取、不动」,不迷就是智慧,不取是禅定,不动就是持戒,这三个是一体的,不可分开。你戒没有持好,破坏你的智慧,你没有智慧,你戒也持不好,所以它每一条戒都是必须要跟止观要能够配合,戒法跟智慧是相辅相成的。

这一段蕅益大师说:为什么佛陀要仔细加以分别呢?蕅益大师说:无闻之过,甚可怖畏。他说:你今天没有去了解整个返妄归真当中的一些魔境,是非常可怕的。为什么呢?

第一、魔相幽隐难见,魔的境相是很难分辨的,他真妄很难分辨的;第二、魔害是深重难堪,你一旦受到魔害,那是非常可怕的。后面会说,他说:你身受魔害,那你是根本上的伤害,比破戒还可怕。因为破戒是破其中一条戒,你一旦受到魔害的时候,你是全体的起颠倒,根本上的伤害。古人说:你宁可千年不悟都没关系,你不可一日着魔。所以佛陀说: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因为无闻的过失是非常的可怕。

丁二、时众伫诲

这时法会大众以期待的心,来等待佛陀的教诲。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在这当中其实是没有人来请法,佛陀是以大悲心来无问自说。这时阿难尊者跟法会大众就起立,以欢喜心顶礼佛陀,也以恭敬的心,等待佛陀慈悲的教诲。

丁三、总别开示(分三:戊一、总明魔事之由。戊二、别明境发之相。戊三、结劝钦诲遵修)有关五阴魔境,佛陀先作总相的说明,再作别相的开示,总别两种开示。分三段:一、总明魔事之由。二、别明境发之相。三、结劝钦诲遵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戊一、总明魔事之由(分二:己一、正明魔动因由。己二、劝诫迷悟得失)拢总的说明生起魔事的因由。为什么好端端的会生起魔境呢?分两段:一、正明魔动因由。二、劝诫迷悟得失。

己一、正明魔动因由

【图一】

正式说明魔境来干扰我们的因由。为什么一个人修止观,一定会触动魔境,是怎么回事?

生佛体同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佛陀先摄用归体(把心带回家),讲到我们众生的心性。佛告阿难及诸大众说:汝等当知,“汝等”是所有凡夫跟有学之人。在有漏世界,这地方是拣别这以下的开示不是无漏,是有漏。这个有漏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世界的产生,是由烦恼跟业力所创造的。世界是指依报,十二类生指正报。在有漏的依正二报当中,我们众生本具的本觉、本妙、本明的觉圆心体,觉悟圆满的心体,跟十方诸佛是无二无别。我们前面讲过,一切众生为什么都可以成佛呢?主要的理由就是,因为我们本来面目,跟诸佛的本来面目是无二无别的。先把体性讲出来,第二段就正式说明致魔的因缘。

致魔之因

妄生空界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着魔的原因:我们众生因为一念的妄想。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是迷理为咎,迷真才起妄。本来没有妄,怎么有妄想呢?因为迷失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产生了对立就产生了妄想。妄想当中有粗细两种差别,从微细来说,就是“痴”的妄想、跟“爱”的妄想。

这一段圆瑛老法师说:我们打无明跟妄想是不一样的。无明是属于痴,无明没有对错。说你这一个人向外攀缘,向外攀缘不能讲是罪业,它只是一个痴而已,他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平等的,而虚妄的产生能所,所以无明基本上是属于第八识的作用,是三细。一念妄动以后,在平等法界当中虚妄产生能所,而产生了第八识,痴是微细的的八识。妄想就比较粗重,是属于第六意识的爱憎取舍。无明是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爱是一种烦恼,爱憎舍取的烦恼。总而言之,在迷真以后,生起的妄想有痴爱两种妄想。

痴产生的相貌: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因为有一念的愚痴,这种有所得的心,就将平等的真如切割成一个能所的对立,一个能缘的心与所缘的境。所以就把全体的真如,就转成顽虚空之相,就是所谓的「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就是为什么会有虚空呢?因为我们产生能所的对立,有能有所就产生了虚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