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大佛首楞严经净界法师 > 第五十三讲(第1页)

第五十三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16页。辛二,合法结显。

我们有很多人都会讲到一件事,说是一切的宗教其实都是劝人家为善的,所以是没什么差别的。但事实上,一个佛弟子,当然我们会不断地去修学善业,来积集我们的资粮,比方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的确跟天主教、基督教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从心态上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我们内心会有一种智慧的观照。所以我们讲外道修学善业,事实上他只有安乐道,没有解脱道。他能够从善业当中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他在修善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去破坏烦恼障、业障、报障,没有这种破障的力量。而佛弟子在修学善业的时候,一方面能够成就安乐,一方面能够成就解脱。所以,这个智慧的理观在整个佛法的修学当中就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解脱道,它可以说是一个主导者。

所以,我们研究一部经典,一定要掌握它的中心思想,这一部经到底应该生起如何的观照。从本经来说,它的观照方法主要就是有四个字,就是“内、外、真、妄”的观照。我想,我们研究本经,一路走来,你会发觉,佛陀在讲到整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一切因缘所生法的时候,他是习惯性把它分成“内”跟“外”的差别,分成“真”跟“妄”的差别,这个很清楚的。所以,我们刚开始,要把这个生命的相貌分成外在的相貌跟内在的体性。外在的相貌基本上是虚妄的,这个很清楚的;内在的体性是真实的。

那么虚妄跟真实是怎么判断呢?

虚妄的东西是变化的。你看到这个东西,看起来非常庄严,但明天就产生变化了。凡是会变化的东西都是属于虚妄的。你看空中的浮云,一下子变成一只兔子,一下子变成一只老鹰,这都是虚妄相。但真实的东西是不能变化的,它不能有生灭相的。所以,我们在观的时候,这个所谓“内、外、真、妄”是两个次第:刚开始我们要观察这个外在的环境是虚妄的,而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是真实的。远离对外境的执取,因为它是变化的。变化的东西是不能安住的,你一安住的话你很痛苦的,因为它是变化的,它是不安稳性的。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时候经常观察,尽量不要去攀缘外在的相貌,因为你掌握不了它的,你控制不了它的。

那我们远离外境以后,我们开始进入到内心世界了,我们开始把心带回家了。但是我们面对内心的时候,我们发觉,我们内心也分两部分,外在的妄想又是虚妄的,而内在的真如才是真实的。内心也有外在跟内在的差别。所以,进一步,也是要远离你内在的妄想,而最后找到你真实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它是远离外境,远离内在的妄想,最后真正地回归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而这个就是十方诸佛菩萨修学的一个真正的安住的处所。

所以,为什么本经有资格讲它能够成就“修证了义”,能够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就是因为它真实地在清净的本性安住下来。这个地方从安住本性而破除一切的障碍,是整个本经的中心思想。就是,你一定要先找到你的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你要找到你生命的最初的根源是什么,这个是本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学思想。

辛二、合法结显分三:壬一、直结法;壬二、重简非;壬三、正指是

辛二,合法结显。这个“合法”就是把前面的演若达多的譬喻来合以下之法,“结显”就是结显现前一念心性跟无明妄想这两种都是非因缘非自然的,作一个总结。因缘跟自然这两种道理前面讲得很多,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分成三段:一,直结法;二,重简非;三,正指是。

壬一、直结法

第一个,直结法,是直接地来作一个结示,结示它的法要。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这个“是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道理的缘故呢?我们前面讲到非因缘非自然的时候就得到一个结论,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有真跟妄两种差别的。真妄当中的理解就是,我们要真实地相信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也正是因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缘故,所以佛陀才说“三缘断故”当下就是菩提心。这一段的经文,蕅益大师说是比较略,事实上它的原文应该是包括了前面所说的“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重点在不随妄转,不随分别。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

我们大乘佛法的修学,其实是有两个不同的法门。比方说比较渐教的次第法门。渐教法门在修学过程当中,是先从事修开始。它会告诉你先持戒,然后修定,然后再修慧。先从信仰起始。我为什么持戒呢?因为我害怕当来的痛苦的果报,相信造善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造恶能够成就痛苦的果报。依止这样的信仰,我们开始修戒定慧。但是这样子对烦恼本身是一种压抑的作用。这个是渐教法门,它先从事修下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圆顿的法门思想不是这样,它先从智慧,也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说的,先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没有的,真如是本来具足的。从这一念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真实地能够觉悟到这样的一个离念的心体,然后产生一种观照的智慧,开始修禅定,开始修智慧。也就是我们本经所说的,先从不迷,然后再不取、再不动,由理观而带动事修。

所以我们看,其实这个地方已经道出了本经的整个修学的纲要,就是先从“不随分别”,然后才“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最后“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所以它整个下手处是是先有智慧的观照,然后再慢慢地透过念佛、持咒来安定你的心,最后再修四根本重戒,调伏你的身口的过失。它的次第是先不迷——不随妄转,然后再不取、再不动。这个是佛陀对前面的经文作一个总结,修学次第的总结。

壬二、重简非

这个地方等于重新来拣别对自然因缘的一种错误的认知。

首先我们看,拣别非因缘。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我们修学时,假设我们对内心的世界是这样理解的,说当我的圣道相应的菩提心生起的时候,凡夫有漏的生灭心才开始消灭——一个菩提心把我这个有漏的生灭心给破坏了。你如果作如是理解,那又落入了一种生灭的对立之法了,那这个就不是本经的修学意思了,那是渐教的法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了解真正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呢?这以下说出了两句话:“灭生俱尽,无功用道。”“灭生俱尽”就是说,你要知道所谓的灭、所谓的生都是不可得的。说菩提心生起,妄想心灭掉,其实这个都不可得。也就是说,其实菩提心是众生本具的,哪有什么生起呢?无明妄想是本来空的,哪有所谓的灭呢?你能够知道“法本不生,今则不灭”,一念心中妄想本来就没有,而菩提心本来就是我们具足的,而这样子来任运地随顺于正念真如,这才是真实的大乘的无功用道。这个地方是说出了我们对真妄的一个理解。

这个地方就拣别这种因缘的对立。说是用清净的菩提心来破坏杂染的生灭心,这是不对的。

我们再看拣别非自然。这个有两段:法说跟譬喻。现看第一段。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假若“有”,这个“有”就是“作”。假设你作自然之想,说很清楚地、很分明地实际上有一个自然的菩提心的心体生起,而且也很分明地知道有一个真实的生灭心消灭,那么这样子也是落入了对立之法了。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说: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所谓真正的不生不灭叫作什么呢?“名为自然。”它必须是任运地随顺真如,而内心平等,没有任何对立,这样才是真实的自然。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说如果你一定是说以无生灭为自然、以有生灭为因缘,形成对立的话,那么这个就好像世间上的诸多的万相。这当中有些是互相参杂而和成一体的,比方说,有的药丸是有很多很多的药物组合而成的。那么你说,哦,这个是和合性。这和合性比喻因缘。那么,“非和合者”,有的物体是单一构成的,比方说地水火风各有各的个体,那么这个非和合比喻是本然性,就自然性。那么你这样子讲,又落入了一种所谓的和合性跟本然性的对立了。

这个地方,佛陀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帮助初心菩萨建立一个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信心。就是你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你要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也就是说,你深信你现在在打妄想的这一念心,其实它的本质就是真如,它只就是一念的迷而产生很多假相。假设那一念迷情被你破坏了,那么它又恢复它原本的真实功德。这个就是说明了一种真妄不二的道理,而我们初学者对这个要生起真实的理解。不是离开了妄想而另外有一个真心,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即妄而显真,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所谓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壬三、正指是

壬三,佛陀正式要指出对因缘自然的正确理解。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一段等于是把前面佛陀讲的很多很多的因缘跟自然的观念作一个总结。

“本然非然”,这一段是单遮,单方面的遮止。这个“本然”指的是自然。也就是说,你说它是自然,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自然,因为你要经过修证它才能够显现。众生虽然佛性本具,但是要假借修证才能够开显,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你说它是真正的自然,是不对的。这个地方遮止自然。

“和合非合”,这个地方遮止因缘。你说它是真正的因缘,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因缘,因为那个功德是他本来具足的,你只是把这个妄想消灭了,让它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也没有从外而得嘛,所以你也不能说是因缘。“和合非合”是遮止因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