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民会带来什么后果,永嘉帝当然知道。可没有钱,他又能怎么办?!
张文德沉思片刻,道:“那草民再想想办法。”
办法……从哪能弄到钱呢?他们这群道士也大都穷困潦倒,就是有点钱,这段时间也都花得差不多了。有一些来自云州的道士为了凑钱,甚至又操回了自己的老本行——卖艺。
最后,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一个方法——募捐。
有道士的名望在,募捐进行得很顺利。普通老百姓、富商、权贵……其中尤其以皇商叶家捐的最多。可在庞大的难民面前,这些钱也支撑不了太久。
道士还在四处奔波,与活尸厮杀。除此之外,他们也几乎全权负责了安抚难民一事。在百姓心中,道士显然已成为他们的父母官。正如民间所传的话那般——时人不识朝廷,只闻道士。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直到一件看起来很小很寻常的事情发生。这个事情发生的地点在灵武一座王府里,王府的主人姓甚名谁?他是瑄朝陆家第多少代子孙?里面又住了多少人……这些都不重要。总之,住在这里的人是皇室人就对了。
王府守卫森严,外人轻易不得近身,除了一堵墙。这堵墙离王府的厨房很近,厨房里的人往往会将残羹剩饭倒在墙角。随后,待倒饭的人脚步刚一往回走,躲在不远处观察的乞丐就会一拥而上,扑到这堆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泔水的“食物”上。
有时出来倒饭的奴仆还会站在门槛上,斜斜地靠在门框上,饶有兴趣地看着面前这群衣衫褴褛之人抢夺臭食的窘态。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处理垃圾的方式,王府里的人对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事情几乎每天都要上演一遍,不知道持续了多少年。或许从瑄朝建立的那一年,或许更早,在瑄朝之前的某个朝代就有了。
谁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
可这件小事却出人意料地传了出去,连带着其他权贵家类似的行为,在民间越传越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老百姓出离地愤怒了。
那么多人死于饥饿,就连奋战在前线的道士都填不饱肚子,有些道士的形象甚至比难民还不堪。百姓为此打抱不平,最后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一拨人竟跑到那个王府门前嚷嚷。看守的护卫早就跑没影了,有人翻墙进去,从里面将大门打开,外面的人涌了进去。
军队都不听朝廷的话了,更别说府邸里的奴仆。要知道,这些奴仆也大都是穷苦家庭出生,对于那些难民的遭遇,更是深有体会。因而,外面的人进王府如入无人之境,一顿哄抢后,他们又光明正大地从王府大门离开了。待官府的人赶到王府时,他们看到的就是一片狼藉和十几个死伤之人。
虽说现在比较混乱,但官府也不全是吃白饭的。没几天,那群闯进王府的人就都被抓得差不多了。可人是抓到了,那抢的东西呢?
捐出去了。
有官员不信,可一番查探下来,发现这些东西还真被捐出去了。虽然也确实有私吞的,但和全部的财物相比,私吞的数量少得几乎不值一提。
此事不胫而走,民间的舆论几乎全都倒向了这群百姓,甚至还有道士为他们求情。
若是放在从前,抢劫竟然敢抢到皇家人头上,这群人全都当斩!可局势今非昔比,在各方的压力下,官府也无法像从前那样处罚他们。但毕竟死伤了十几人,也总不能什么责任都不用担,最后酌情考虑,官府取了个从轻处理的结果。
这件事似乎是结束了,但它却开了一个口子,一个不知该如何评价的口子。
闯进王府抢劫,对老百姓来说,这种事情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自这件事发生后,许多人恍若醍醐灌顶,这似乎是一个“募集”钱财的好办法。而且,趁着混乱的局面,他们自身多少还能捞一些。
总之,那是个混乱的时期。老百姓对朝廷早就积怨已久,如今又逢上这样一件事,自是再也忍不住,终于爆发了。
许多达官显贵、皇亲国戚之家都难逃这一劫,局势愈演愈烈,甚至上升到了在路上遇到这些人都要排挤一下。从前外出声势浩大、风光无限的人上人一时竟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冷眼相待,甚至喊打喊骂。
这样的事情太多太乱了,就连官府也无力处理,甚至到了后面,开始无心处理。没人再管这些事,也没有人觉得这做的并不对。毕竟他们这不是犯罪,是劫富济贫。
一些大户人家实在在灵武待不下去了,纷纷带着藏起来的财物离开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再不走,说不定连命都保不住。现在手里好歹还有些钱,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但谁也没想到,这一走竟然就是永别。
灭亡
整个瑄朝似乎化为了一片汪洋,而皇室、朝廷如一叶孤零零飘浮在大海中的小船,海水汹涌澎拜,浪潮裹挟着小船不断向上冲,似是要将小船埋葬在海底深处。
此时的朝廷已名存实亡,毕竟人都散得差不多了。就连皇室,为数不多留下的也只是一些直系子孙。与之相反的是,越来越多的道士从各地赶到帝王陵区域,参与到清理怨气的工作中。几乎每天都有道士牺牲,但很快就会有新的道士补上。
什么皇帝?!什么朝廷?!百姓们只认对他们好的人,谁对他们好呢?自然是来自天南海北,操着不同口音的道士们。不取百姓一针一毫,一腔热血洒在他乡之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