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死亡是一个辉煌之死。
但由于高度的集权专制,他的死,同时也就成了一幕接一幕宫廷阴谋的导火索。
这时候,丞相李斯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李斯考虑:皇帝猝死在出巡途中,中枢机构一半留在咸阳,一半在这车队里,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处在非正常状态中,这很可忧虑。
再加上始皇帝的遗诏里面,并未明确立扶苏为太子,如果现在就发丧,“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于是,李斯决定秘不发丧,把秦始皇的棺材秘密置于于辒辌车中,只允许几个近侍宦官在车上,每天照常奉上美食。百官也奏事如故,赵高再装模作样地从车里发出皇帝的批复谕令。
这种辒辌车,有特制的窗子,关上则温,打开则凉,可以调节车内温度。不过,功能也还是很有限。秦始皇死后七、八天,车队过恒山,出雁门,来到九原。这时的天气虽已是中秋,但温度仍很高,尸体的腐烂气味就渐渐溢了出来。
再不掩饰,就要露馅了!
赵高就向全体随行官员下了一道“矫诏”,内容很奇特:命每部车上都要载上一担鲍鱼。
这里所说的“鲍鱼”,并非海鲜珍品,而是指臭咸鱼。官员们不解其意,但哪个敢提出疑问?
这样,每部车上都溢出了一股臭咸鱼味,秦始皇驾崩的秘密,也就得以隐瞒下去。
李斯秘不发丧,实际上存在一个巨大的风险,那就是权力更替进入了暗箱操作状态。李斯本人,还停留在过去的权力感觉中,没有意识到秦始皇一死,这个权力的保障已经没有了。李斯虽然还是左丞相,但对将要发生的事,控制力已大打折扣。
秦始皇留下的,是一个最具诱惑力的权力资源,谁接管了它,谁就会拥有与始皇一样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合法程序上说,接替秦始皇的应是长子扶苏,但秦始皇并未把交班的事情法律化,这就给最接近他的一个人带来了机会。
这个人不是李斯,而是赵高——赵高现在是“虚拟的秦始皇”的代言人。
这样,他就掌握着打开历史新阶段的锁钥。
他手上有加盖了玉玺的始皇帝遗诏,这张写了寥寥数字的绢帛,就是威力无比的授权书。
既然是暗箱操作,那么以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为首的中央官员集团,就无法在权力真空时期正常地发挥作用。赵高,可以拿着这份封了口的遗诏,去胁迫和利诱任何人!
秦始皇临终时没有想到,权力接替中的这一小小环节,竟然能使帝国在他死后立即发生剧烈震荡。
赵高在秦始皇死亡前后的数天内,萌生了攫取最高权力的念头。当然,要想帝国改姓,是不可能一步就办到的,因此他谋划了一个曲线的方法。首先,他要改变秦始皇原定的接班程序,换上一个他可以操控的公子接替帝位。
他选中的,当然是由他培养多年的公子胡亥。
如何让公子胡亥参与篡位的阴谋,是一件高难度的事,赵高用的是从利害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服和拉拢。
他对胡亥说:“皇上驾崩,未对诸公子封王,仅有给长子扶苏的一封书信在此。如果扶苏来到咸阳,即可立为皇帝、拥有天下,而公子您却连一寸土地都没有,这该如何是好?”
胡亥一开始不解其意,随口答道:“也只好如此啦!我听说,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皇不封诸子,我们就当遵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赵高见胡亥如此冥顽不灵,就直截了当地点拨:“不然!今日天下的大权,全在您、我和丞相李斯手中,我和李斯无所谓啦,还请公子早早谋划。况且,做别人的臣子与别人臣服于我,受制于人与制人,两者的差别可就大了!”
胡亥终究是受过正统教育的,闻听此言,脸色骤变:“不可!废兄立弟,是为不义;不奉父诏,是为不孝;才薄而强立,是为无能;这三种行为都是背德的。如果恣意妄为,则自身难保,国家也将危殆!”
胡亥如果能到此为止,那么对他本人与对大秦帝国,都幸莫大焉。可惜,人心的防线很脆弱,尤其禁不起权力的诱惑。赵高说到这儿,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必须把胡亥拉下水,否则,即使马上停止阴谋活动,也保不定哪天胡亥会把这事儿捅出去。
于是赵高紧逼道:“公子不信赵高之言,总该信古昔之史吧?昔日商汤、周武王弑君,天下都称义,无人说他们不忠;卫君杀父,卫国人都称颂其德,孔子还记载了这事儿,并不认为是不孝(注,此事纯属子虚乌有,是赵高瞎编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有盛德者不必谦让,乡俗各有不同,百官职份不一,您高贵如此,怎能墨守陈规?要是顾小而忘大,则难免后悔;临事犹豫不决,则必有祸患。只要做事果断,鬼神也会避之,何愁事不成?请公子三思。”
这一番劝诱,终于攻破了胡亥的心理防线,他长叹一声:“现在丧礼尚未进行,怎么好拿这事儿去求丞相呢?”
赵高一听,有谱了,连忙说:“事不宜迟,千万不可耽误时机。”
胡亥终于入彀,遂与赵高商量了一通具体事宜。赵高说:“倘若不去与丞相谋划,此事恐不能成,我就为公子去和丞相一块儿谋划吧。”
赵高的阴谋,到此顺利地实施了第一步——掌握住了将来能够控制帝国的一个“抓手”。
然而,事情能否完全成功,还在两可之间。胡亥是个八辈子也轮不到当皇帝的人,以利诱之,并不困难;而下一步要说服位极人臣的李斯加入阴谋,难度则要稍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