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刚才已经量过了,这三亩半的地,平均亩产六石!
天哪,这真的是让人做梦都要笑醒了!
当然了——晒干了之后,应该只剩亩产四到四石半了。
可是,要知道以前他们村里最好的良田,收成最好的时候也就三石,寻常时候都是二石上下。
而且这些稻种还熟得这样早!
当然,他知道稻种是一方面,产量跟朝廷的大人们带来的农书上,教的肥田、灌溉之法关系更大,他脑子里已经‘写’起了章程。
在他和老爹开始晾谷子时,县衙的官差这才冒着大雨匆匆赶来,着急忙慌地让他们赶紧冒雨抢收。
一来就对上了李英贵灿烂的笑脸,“别急啊官爷,收好了,都在这儿呢!”
官差听了他的喜报,亦是大喜,只歇了一会儿,喝了碗姜汤又回去复命了。
……
翌日,天气大好。
一队两百人的官兵,护送着京城来的户部侍郎王鸿绪,到了李家村。
王鸿绪祖籍也在江南省松江府,一见着李英贵,就亲切地用不太熟练的家乡话同他说话。
“李贤弟你可是立了大功啊!”
李英贵不知道谦逊为何物,“是吧,嘿嘿~那皇上是不是要给我个官做做呀?”
王鸿绪:“……”
李老爹察言观色,赶紧给儿子后脑勺来了一下,“胡说八道什么呢?脑袋不想要了?!”
王鸿绪没有计较,不过也委婉地警告了他这话不能乱说。
看着这般好的收成,王鸿绪谦逊地请教起了农耕之法,这可打开了李英贵的话匣子,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
王鸿绪听了在心中暗暗赞叹,此子条理清晰、脑子灵通,未来大有可为啊!
可惜李英贵并没有识得多少字,两日后,王鸿绪替他写了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李英贵对那指导户部官员写了‘耕种制肥之法’文书之人极为仰慕,愣是缠着王鸿绪,要跟他回京去,求见那位‘涧中鱼先生师父’。
皇上没有召见,王鸿绪也不敢擅自做主,只好在奏疏里,帮李英贵请示圣意。
不想皇上批下的折子里,竟真的允了,让他带着李英贵上京面圣。
同时,还让王鸿绪带着江南一代的番薯和账册,一起回京复命。
这才有了今日这一出。
李英贵听说了番薯的产量,惊异不已,“这东西我也想种!”
一路上,他跟负责督种这些番薯的官员,交流了一下所种地的水土、气候和产量等,心里又有了些想法,恨不能像主事一般,拿笔记下来,总怕自己会忘记。
可惜他不识几个大字,只能请别人帮他记下。但若是这样,以后别人拿去出书立说,也不会有他的名字。
他们在路上走了半个月,方才进了京城。
一进城,李英贵就被京城的繁华给看花了眼,这大冷的冬日啊,街上却行人如织,个个穿着暖和好看的冬衣,完全不畏冷。
进城的路上,他还看到好几次官员的仪仗,好家伙,一顶轿子,前呼后拥好几十个官兵,举着仪仗敲着锣,令百姓回避,好不威风!
如果他也能当官……
李英贵原以为,进了京就能面圣,谁知却被告知,皇上和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未回,他被安排在驿馆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