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课堂上,荀家孩子和冀州来的孩子,一样学,一样做事,但不在课堂之外,荀柔并不展现所谓“一视同仁”。
课堂频率隔天一次,期间,荀家小童归家随父母学习君子六艺,冀州来的孩子,要随武士操练,帮忙做杂事,不能休息。
不公平吗?
看上去的确是。
但现实本来就是如此。
荀家小孩有父母族亲,饮食无忧,他们是他的子侄晚辈,他不可能不待他们更亲善。
冀州带回的孩子,许多的父母都战事中死去,他家为其供应饮食衣服,为其缴纳赋税。
世家豪族培养孤儿,是要他们长大过后做家族的奴隶,用无底线的忠诚,和唯一最珍贵的生命回报的。
但荀柔并不想如此,从一开始,他就并不准备恩养他们。
他让他们称呼他“先生”,而非“主公”。
他们的身份是平民,是普通人,拥有自己的户籍和身份、拥有自由,在他们成人之后,他们也许会帮他做事,但他会用俸禄,平等交换他们的劳动和能力。
他带他们回来,想让他们拥有独立之人格。靠能力生存,为理想奋斗,对国家忠诚,他们要做星星之火,要散成满天星。
他第一次做先生,不知道能不能做好,但他会努力。
道理说上一百遍,不如做一遍,但有些书,还是不得不学。
初学之时,荀柔最讨厌背书,但到如今,他不得不承认,背书是必须的。
“不学诗书,无以言”。
“子曰、诗云”是社交门槛、是仕途敲门砖,不会这些,在这个时候,甚至不能称为会说话。
于是,《论语》《尚书》《诗经》……被荀柔大刀阔斧的删减,将其中没什么用的部分裁掉,只留下用以交流和励志为核心的部分,称之为《六经速成精简2。0版》。
比起刘辩,只有“学而”《文王》之类,用来撑场面的1。0版,新版保留更多类似“管仲为仁”之类,带有辨证思想的内容。
当然,该删的,还是要删。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个字到底是“汝”还是,还真就是用的“女”,孔夫子是否搞歧视?是否地图炮?是否当时情境下,有特殊意义?这种深奥的问题,还是留给经学专家研究好了。
他家学生就不必学了。
好笑,根本不会有人发现。
正经人谁讨论这个?
所以,当小侄女拿着原版找他,满脸懵懂委屈,荀柔只告诉她一件事,“谁若在你面前说这句话,不必同他争辩,直接打他出气就好了。气出过,必不放在心上,该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