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奴儿眼神清亮,说出一句具有禅意的话来,道:“老大,你以为你计划的事情,其实不过恰巧是走进命运提前给你的安排而已。”
恭继不大听得懂,松奴儿也懒得剖析,很多事,是需要时间来领悟的,跟聪明无关,跟阅历相关。
恭继回到开初话题,道:“本老大听你说‘不久后’,还以为很快就要发生,若真如此,老大我目前还措手无策,既然还有十来年,那应该还是有点时间来运筹的。”
“老大,这你就错怪松奴儿了,松奴儿上千年的寿命,区区十来年,不就是一转眼的事情吗?”
恭继一拍脑袋,道:“我倒忘了,一直将你看作没长大的小孩儿。”
两人说妥了这件事,一起回屋。
夜晚无事,恭继又是在幽魂空间练习剑法。
这个剑法,虽然是龙门甲级龙战技,但因为针对面较广,所以明显感觉出招数上有取舍。对于恭继来说,就是觉得剑招四平八稳,不够犀利,没有出其不意的险招。
恭继对于练习龙战技,一切遵循着立足于实战的要求。
那一段短暂的战斗经历,给了恭继足够的恐慌感,过后也做过一些总结,有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原汁原味的梅花剑,一定是玄妙而高深的,而龙门下院所学的梅花剑,肯定更注重基础。因为,龙门下院虽然不乏天才,但是资质平庸之辈也不少见。
恭继相信,越是针对普罗大众的真理,对于天才而言,越是一种误导。或者说,正因为降低了难度,所以让天才意犹未尽,吃不过瘾。
比如二元一次方程,拿到小学去传授,大多数人是学不懂的,但对于少数聪明人而言,也不是不能理解。
天才思维敏捷,往往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如一个班的学生,同样的课本,有人觉得很难很难,而有的人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够完全领会;有的学生,老师天天耳提面命,谆谆教诲,成绩却总是在中下游徘徊,而有的学生,读三年级的时候,就能够明白五年级甚至初高中的知识。
当然,这只是举例说明,其实,仅仅以读书论成败,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是有失公允的。
其他不说,有的人文化不行,但体育超级棒;有的人语文不行,但数学一点就透;有的人知识文化都拉稀,但提及艺术才能,却是灵性满满;有的人思维活跃度稍欠缺,但动手能力一流,诸如此类。
恭继也有自己的短板,也不打算去弥补,比如炼丹,比如煅器,比如很多很多,但在修龙方面,却展现出很强的领悟力,这种能力是天赋,绝非后天努力可轻易改变。
无论拳路还是剑招,恭继只要加上自己理解,无不豁然开朗,这种自以为聪明,有时难免会走错方向,但只要方向对了,无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兵器龙纹枪,并不适合所有的场合,恭继跟吴彦霄较量过后,对剑招的使用,有了很多新认识,眼前正是趁热打铁的时候,必须尽快应用到梅花剑的招数上来。
吴彦霄出剑很有特点,短促而快捷,恭继相信,若是自己使用短兵器,绝非吴彦霄对手。
龙纹枪招数有个特点,就是范围攻击,君龙座称之为“领域攻击”。恭继为了防止吴彦霄抢进身前,可以说是火力全开,哪怕有所误伤也在所不惜,因此才阻挡住吴彦霄的抢攻。
剑既不能砍,也不能砸,更不能如长枪一般有时还可以当棍棒使用,最多加上掠、削等轻灵手法而已,也只有“刺”,才是长剑置人于死地的本色。
恭继使用沉重的龙纹枪后,龙纹剑拿在手里,就如握着一根羽毛似的,轻飘飘地使不上劲,经常发生用力过度的情况,这是用剑的大忌。
剑招忌“老”,也就是过犹不及的意思,因为一旦招数用老,后续变化就无从施展,挽回的余地不大,这一点跟刀法、枪法等兵器有很大不同,必须快放快收,灵活多变。
此外,反手剑、换手剑、双手剑、背剑、盲剑等等,也能在实战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但那已经是熟练到极致之后的奇招,恭继寻思半天,还是不想练剑,至少不想练这轻飘飘的龙纹剑,要么练习重剑,要么练习拳刺。
做了决定后,恭继也不墨迹,自己战利品中就有一套拳刺,顺便就取了出来。
一般来说,这是暗杀者最喜欢的兵器。
这套拳刺制作精巧,色泽黝黑深沉,一看就非凡品,戴在手上,有效杀伤长度在十公分左右,正好是刺穿心脏的长度,恭继一拳击打在地上,毫无声息地,整个尖刺没根而入,端的锐利无比。
“就它了!”见这拳刺如此犀利,正符合恭继性格,不由得大喜。
此兵器使用起来,似拳非拳,似剑非剑,综合了两者的特点,又不担心重量趁不趁手的问题,可谓是近战的最凶险兵器。
而且,拳套较长,刻有粗糙的三环防护丘,刚好护住手腕,还可以用来格挡锋利兵器。
当然,这也是一个尴尬的兵器,按照金克刚的说法,喜欢刀的人豪爽,喜欢枪的人聪明,那喜欢这拳刺的人呢?是不是有些阴暗?
这么一想,恭继有些迟疑,人在选兵器的时候,焉知不是兵器同时也在择人?
人可以把兵器练到得心应手,而兵器呢,也会把一个人最根本的性格加以稳固,并反过来对使用者施加无形的影响,使其对应兵器的某种性格走向极端。
恭继水龙根属性,最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时间一长,自己因为拳刺的关系,变得如猫头鹰一般犀利而阴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还是练剑吧,只是眼前这些龙纹剑,没有一把符合自己需要的,主要是太轻太薄,以后找机会弄一把重剑再说了。
头绪纷乱,恭继干脆不纠结,跳出幽魂空间,安心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