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第27章周痹第二十七
古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歧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歧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歧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歧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歧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对古文深度解析
七律诗赞《周易哲学视角下的周痹解析》:
《赞周易哲学析周痹》
周易之光探痹源,玄思妙理意相连。
阴阳变化析周痹,气血循行论病缘。
经典传承开慧目,医文结合启新篇。
深研古法通今用,济世悬壶德艺传。
解释如下:
首联:“周易之光探痹源,玄思妙理意相连”,强调借助周易的智慧光芒去探索周痹的根源,周易哲学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奇妙道理与对周痹的解析紧密相连,开启了新的研究视角。
颔联:“阴阳变化析周痹,气血循行论病缘”,指出从周易的阴阳变化理论来分析周痹的病症,探讨周痹与人体气血循环之间的关系,阴阳的失衡、气血的不畅可能是导致周痹的重要原因,这是从哲学理论深入到病症本质的探讨。
颈联:“经典传承开慧目,医文结合启新篇”,说明对周易这一经典的传承能够开阔人们的智慧之眼,而将周易哲学与医学对周痹的研究相结合,更是开启了新的篇章,为周痹的认识和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启示。
尾联:“深研古法通今用,济世悬壶德艺传”,表达了深入研究古代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现代,以达到济世救人的目的,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相结合的做法,能够让医者的德艺得以传承和发扬,也体现了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周痹解析》的高度赞扬和对其应用价值的期待。。。。
一、《周易哲学视角下的周痹解析》
黄帝向歧伯询问道:周痹在身体上,上下移动并随着经脉游走,其上下左右相互对应,中间没有空隙,我想知道这种疼痛,是在血脉之中呢?还是在分肉之间呢?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呢?它疼痛转移的时候,来不及下针,它剧烈疼痛的时候,来不及确定治疗方法,而疼痛就已经停止了。这是什么道理呢?我想听听其中的原因。歧伯回答说:这是众痹,不是周痹。
黄帝说:我想听听众痹的情况。歧伯回答说:众痹各自在其所在之处,时发时止,时起时伏,右边对应左边,左边对应右边,不能遍及全身。也是时发时休的。黄帝说:好。那如何针刺呢?歧伯回答说:针刺这种痹症,即使疼痛已经停止,也一定要针刺其发病之处,不让它再次发作。
黄帝说:好。我想听听周痹是怎样的呢?歧伯回答说:周痹,存在于血脉之中,随着经脉向上或向下,不能左右移动,各在其相应的部位。黄帝说:那如何针刺呢?歧伯说:疼痛从上往下的,先针刺其下部以超过病所,然后再针刺其上部以解除病痛。疼痛从下往上的,先针刺其上部以超过病所,然后再针刺其下部以解除病痛。
黄帝说:好。这种疼痛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称呢?歧伯回答说:风寒湿气,侵犯到外部的分肉之间,急迫地形成泡沫,泡沫遇到寒就会聚集,聚集就会排挤分肉而使其分裂,分裂就会产生疼痛,疼痛就会使精神集中于此,精神集中于此就会发热,发热就会使疼痛缓解,疼痛缓解就会导致厥冷,厥冷就会引发其他痹症发作,发作时就是这样的情况。黄帝说:好。我已经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这种病在内不在脏,在外也没有发于皮肤,只是单独存在于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流全身,所以称为周痹。因此,针刺痹症,必须先沿着其下部的六经仔细切按,观察其虚实,以及大络中血液凝结而不通畅的地方,还有脉象虚弱而深陷空虚的地方进行调理,用熨法使其通畅。并活动那些拘挛强直、牵扯转动的部位。黄帝说:好。我已经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也了解了相关的事情。这九针是符合《周易》的道理的,也是十二经脉阴阳病变的体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周易》的哲学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周痹的发生与变化与阴阳、气血的运行息息相关。风寒湿气的侵袭,如同阴阳的失衡,导致了气血的阻滞与疼痛的产生。而针刺治疗则如同调整阴阳、疏通气血的过程,通过对六经的调理,恢复真气的周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周易》中的变化与循环的理念也体现在痹症的发作与缓解之中,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疾病的本质与治疗的方法。这不仅是医学知识的体现,更是哲学智慧在医学领域的生动应用。
二、周易哲学的几个方面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周痹解析》的深度解析:
1。阴阳思想方面:
阴阳对立:在周痹的病症表现中,可以看到阴阳对立的现象。例如,周痹患者身体上出现的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与正常的生理状态相对立。疼痛为阳邪偏盛的表现,而麻木则可能是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能温煦的阴邪之象。这种阴阳的对立在周痹的病症中相互抗争,导致患者身体出现各种异常表现。
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在周痹的发病机制中有所体现。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正气属阳,邪气属阴。当人体正气充足时,能够抵御外邪,保持身体的健康;而当正气虚弱时,邪气就容易入侵,引发周痹。因此,正气与邪气之间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阴阳转化:周痹的病情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阴阳转化。例如,在疾病初期,可能以风邪为主,表现为疼痛游走不定等阳邪偏盛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因阳气受损,导致寒邪、湿邪内生,出现关节沉重、屈伸不利等阴邪偏盛的症状。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病情由阳转阴。
阴阳平衡:从治疗的角度看,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周痹的关键。中医治疗周痹常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方法,其目的就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例如,通过使用温热的药物来驱散寒邪,恢复阳气的正常运行;使用祛湿的药物来消除体内的湿邪,使阴气不至于过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2。五行思想方面:
五行相生:在人体的生理系统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在周痹的发病过程中,如果肝脏功能失调,肝木不能正常生心火,可能会导致心脏的气血供应不足,进而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为周痹的发生创造条件。同时,肾脏属水,水能够滋养肝木,如果肾虚则水不涵木,也会影响肝脏的功能,间接引发周痹。
五行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周痹的病情发展中也有体现。例如,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如果肝气郁结,肝木过旺,就会克制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从而使体内湿邪积聚,加重周痹的症状。在治疗时,也可以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采用“抑强扶弱”的方法,如疏肝理气以健脾,达到治疗周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