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七律诗以《以周易哲学视角解读〈灵枢·本输〉》为主题,对《灵枢·本输》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诠释。
诗的前两句“《本输》奥秘蕴真经,脏象气血此中明”,指出了《灵枢·本输》是一部蕴含着深奥的医学经典,其中包含了人体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的八句,分别对五脏六腑的经络穴位进行了描述,如“肺经大渊注尺泽,心经神门入少冲”等,展示了经络穴位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然后,“五俞五行应五脏,九宫八卦运六气”两句,强调了五行、九宫八卦等周易哲学的元素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以及它们与五脏六腑、气血运行的关系。
最后两句“针刺艾灸通经络,养生保健调阴阳”,则体现了中医治疗和养生的方法,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来通经络、调阴阳,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整首诗以七律的形式,将《灵枢·本输》的内容与周易哲学相结合,既展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其与哲学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视和推崇。
二、《以周易哲学视角解读〈灵枢·本输〉》
《灵枢·本输》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文献,主要论述了人体五脏六腑的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以及这些部位与四季、五行、阴阳等的关系。以下是对这篇文献的白话文润色扩展:
黄帝问歧伯说:针刺的道理,必须通晓十二经络的起止,络脉的别出,五输穴的留止,六腑的配合,四季的出入,五脏的流注,经脉的宽窄度数,浅深的情况,高下所至的部位。我希望听听这些道理。
歧伯说:请让我按照次序来谈。肺经的脉气出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手大指端的内侧,是井木穴;脉气溜于鱼际穴,鱼际穴位于手鱼的部位,是荥穴;脉气注于太渊穴,太渊穴位于鱼后一寸的凹陷中,是俞穴;脉气行于经渠穴,经渠穴位于寸口之中,是经穴;脉气入于尺泽穴,尺泽穴位于肘中的动脉处,是合穴。这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
心经的脉气出于中冲穴,中冲穴位于手中指的尖端,是井木穴;脉气流于劳宫穴,劳宫穴位于手掌中中指本节的内侧,是荥穴;脉气注于大陵穴,大陵穴位于掌后两骨之间的下方,是俞穴;脉气行于间使穴,间使穴位于两筋之间,三寸的中间,有过则至,无过则止,是经穴;脉气入于曲泽穴,曲泽穴位于肘内廉的凹陷中,屈肘而得,是合穴。这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
肝经的脉气出于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趾的尖端,以及三毛之中,是井木穴;脉气溜于行间穴,行间穴位于足大趾之间,是荥穴;脉气注于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行间上二寸的凹陷中,是俞穴;脉气行于中封穴,中封穴位于内踝之前一寸半的凹陷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是经穴;脉气入于曲泉穴,曲泉穴位于辅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而得,是合穴。这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
脾经的脉气出于隐白穴,隐白穴位于足大趾的内侧端,是井木穴;脉气溜于大都穴,大都穴位于本节之后的凹陷中,是荥穴;脉气注于太白穴,太白穴位于腕骨之下,是俞穴;脉气行于商丘穴,商丘穴位于内踝之下的凹陷中,是经穴;脉气入于阴陵泉穴,阴陵泉穴位于辅骨之下的凹陷中,伸足而得,是合穴。这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肾经的脉气出于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心,是井木穴;脉气溜于然谷穴,然谷穴位于然骨之下,是荥穴;脉气注于太溪穴,太溪穴位于内踝之后跟骨之上的凹陷中,是俞穴;脉气行于复溜穴,复溜穴位于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是经穴;脉气入于阴谷穴,阴谷穴位于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是合穴。这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
膀胱经的脉气出于至阴穴,至阴穴位于足小趾的尖端,是井金穴;脉气溜于通谷穴,通谷穴位于本节之前的外侧,是荥穴;脉气注于束骨穴,束骨穴位于本节之后的凹陷中,是俞穴;脉气过于京骨穴,京骨穴位于足外侧大骨之下,是原穴;脉气行于昆仑穴,昆仑穴位于外踝之后,跟骨之上,是经穴;脉气入于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膕中央,是合穴,委而取之。这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胆经的脉气出于窍阴穴,窍阴穴位于足小趾次趾的尖端,是井金穴;脉气溜于侠溪穴,侠溪穴位于足小趾次趾之间,是荥穴;脉气注于临泣穴,临泣穴位于上行一寸半的凹陷中,是俞穴;脉气过于丘墟穴,丘墟穴位于外踝之前的凹陷中,是原穴;脉气行于阳辅穴,阳辅穴位于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是经穴;脉气入于阳陵泉穴,阳陵泉穴位于膝外的凹陷中,是合穴,伸足而得。这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胃经的脉气出于厉兑穴,厉兑穴位于足大趾内次趾的尖端,是井金穴;脉气溜于内庭穴,内庭穴位于次趾外间,是荥穴;脉气注于陷谷穴,陷谷穴位于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的凹陷中,是俞穴;脉气过于冲阳穴,冲阳穴位于足跗上五寸的凹陷中,是原穴,摇足而得;脉气行于解溪穴,解溪穴位于上冲阳一寸半的凹陷中,是经穴;脉气入于下陵穴,下陵穴位于膝下三寸的胻骨外三里,是合穴;再下三里三寸,是巨虚上廉,再下上廉三寸,是巨虚下廉;大肠属于上,小肠属于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都属于胃,是足阳明经。
三焦的脉气,上合于手少阳经,出于关冲穴,关冲穴位于手小指次指的尖端,是井金穴;脉气溜于液门穴,液门穴位于小指次指之间,是荥穴;脉气注于中渚穴,中渚穴位于本节之后的凹陷中,是俞穴;脉气过于阳池穴,阳池穴位于腕上的凹陷中,是原穴;脉气行于支沟穴,支沟穴位于上腕三寸两骨之间的凹陷中,是经穴;脉气入于天井穴,天井穴位于肘外大骨之上的凹陷中,是合穴,屈肘而得;三焦的下腧位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膕中外廉,名叫委阳,是太阳的络脉,属于手少阳经。三焦是足少阳太阴的经脉,也是太阳的别络,上踝五寸,别走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的正经,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经,上合于手太阳经,出于少泽穴,少泽穴位于小指的尖端,是井金穴;脉气溜于前谷穴,前谷穴位于手外廉本节之前的凹陷中,是荥穴;脉气注于后溪穴,后溪穴位于手外侧本节之后,是俞穴;脉气过于腕骨穴,腕骨穴位于手外侧腕骨之前,是原穴;脉气行于阳谷穴,阳谷穴位于锐骨之下的凹陷中,是经穴;脉气入于小海穴,小海穴位于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的凹陷中,伸臂而得,是合穴。这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
大肠上合于手阳明经,出于商阳穴,商阳穴位于大指次指的尖端,是井金穴;脉气溜于本节之前的二间穴,是荥穴;脉气注于本节之后的三间穴,是俞穴;脉气过于合谷穴,合谷穴位于大指岐骨之间,是原穴;脉气行于阳溪穴,阳溪穴位于两筋之间的凹陷中,是经穴;脉气入于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外辅骨的凹陷中,屈臂而得,是合穴。这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以上是五脏六腑的俞穴,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六腑都出于足三阳经,上合于手经。
缺盆之中,是任脉的穴位,名叫天突。一次,任脉侧的动脉是足阳明经,名叫人迎;二次脉,是手阳明经,名叫扶突;三次脉,是手太阳经,名叫天窗;四次脉,是足少阳经,名叫天容;五次脉,是手少阳经,名叫天牖;六次脉,是足太阳经,名叫天柱;七次脉,是颈中央的脉,是督脉,名叫风府。腋内动脉是手太阴经,名叫天府。腋下三寸是手心主经,名叫天池。
针刺上关穴,会出现张口不能闭口的现象。针刺下关穴,会出现闭口不能张口的现象。针刺犊鼻穴,会出现屈膝不能伸膝的现象。针刺两关穴,会出现伸膝不能屈膝的现象。
足阳明经,夹喉的动脉,其俞穴在膺中。手阳明经,其次在其俞穴外,不到曲颊一寸。手太阳经,正当曲颊。足少阳经,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经,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经,夹项大筋之中,发际。
阴尺动脉,在五里,是五俞穴的禁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肺合大肠,大肠是传道的腑。心合小肠,小肠是受盛的腑。肝合胆,胆是中精的腑。脾合胃,胃是五谷的腑。肾合膀胱,膀胱是津液的腑。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所以将两脏。三焦是中渎的腑,水道出焉,属于膀胱,是孤之腑,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春天针刺,应取络脉各荥穴和大经分肉之间的穴位,病重的深刺,病轻的浅刺。夏天针刺,应取各俞穴和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的穴位。秋天针刺,应取各合穴,其余的同春天的刺法。冬天针刺,应取各井穴和各俞穴的分肉之间的穴位,要深刺并留针。这是四季的针刺顺序,是气所出入的地方,是病所隐藏的地方,也是脏所适宜的地方。转筋的病,站立位取穴针刺,可使痉挛迅速停止。痿厥的病,张弛取穴针刺,可使病迅速缓解。
三、《灵枢·本输》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人体经络穴位的分布、气血的运行以及与脏腑的关系。以下是从周易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的深度解析:
1。阴阳平衡:周易哲学强调阴阳的平衡和相互转化。在《灵枢·本输》中,也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思想。例如,经络穴位的分布有阴经和阳经之分,气血的运行也有盛衰的变化。通过针刺等治疗方法,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五行生克:周易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在《灵枢·本输》中也有体现。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对应着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即肝生心。通过了解五行的生克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